新生儿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病例临床分析
魏建刚 吕科 蒋陆霞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魏建刚 吕科 蒋陆霞 ,. 新生儿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病例临床分析[J]. 医学研究杂志,2022.3. DOI:10.12721/ccn.2022.157042.
摘要: 目的:调查分析新生儿中关于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为预防新生儿抗菌药物过敏反应提供参考和帮助。方法:样本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在医院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后发生过敏反应的80例新生儿,对80例过敏反应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和用药报告开展回顾性研究和分析,分析新生儿抗菌药物所致过敏反应的临床特点(如累及系统、临床表现、性别分布、药物种类、给药途径、发生时间等),并分析新生儿应用抗菌药物后发生过敏反应的原因。结果:在80例应用抗菌药物后发生过敏反应的新生儿中,其过敏反应主要累及皮肤系统、消化系统,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瘙痒、皮疹、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在80例新生儿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80例过敏反应新生儿中,其抗菌药物种类主要为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80例过敏反应新生儿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为主,占比73.75%。80例新生儿在抗菌药物应用后发生的过敏反应主要集中于给药后30min内发生,占比65.00%。80例新生儿应用抗菌药物后发生过敏反应的原因主要为药物配伍不合理、无明确指征用药、给药剂量不合理、溶媒选择不合理、用药疗程不合理、给药时机不合理。结论:新生儿在应用抗菌药物后存在过敏反应风险,主要在给药后30min内发生,过敏反应常累及皮肤系统和消化系统,主要与不合理用药有关,临床上应根据新生儿抗菌药物应用后过敏反应发生的原因实施有针对性的药学干预对策,以促进新生儿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 新生儿;抗菌药物;过敏反应;药学
DOI:10.12721/ccn.2022.157042
基金资助:

抗菌药物作为抗感染治疗的常用药物,可对病原菌活性进行有效抑制,具有抑菌、灭菌作用,是临床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主要手段[1]。抗菌药物的种类较多,在临床上的应用广泛,但在抗菌药物的临床用药过程中,部分患者会发生过敏反应,尤其是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的新生儿,其应用抗菌药物发生过敏反应的风险较高,会影响到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发挥,不利于新生儿的病情控制[2-3],因此,为促进新生儿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需对其过敏反应发生的临床特点及原因进行明确,以制定合理的预防对策。本次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在医院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后发生过敏反应的80例新生儿进行回顾性研究,以调查分析新生儿中关于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原因及临床特点,以期能够为预防新生儿抗菌药物过敏反应提供参考和帮助。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样本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在医院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后发生过敏反应的80例新生儿,纳入标准:(1)由门诊医生开具抗菌药物处方,在门诊接受抗菌药物治疗;(2)新生儿无先天性畸形;(3)临床资料和用药报告保存完整。排除标准:(1)新生儿家长在认知和精神层面存在障碍;(2)中途中断抗菌药物治疗,未完成治疗;(3)用药资料缺失。80例新生儿中,性别为男性42例、女性38例,患儿胎龄为33周至40周,经阴道分娩75例,剖宫产5例,出生时体重≧2500 g者有73例,出生时体重<2500 g者有7例。

1.2方法

对80例过敏反应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和用药报告开展回顾性研究和分析,分析新生儿抗菌药物所致过敏反应的临床特点,如过敏反应累及系统、过敏反应发生后的临床表现、性别分布、抗菌药物种类、抗菌药物给药途径(静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肌肉注射)、过敏反应发生时间(给药后30min内、给药后30min~2h、给药后2h后)。

回顾性分析80例新生儿应用抗菌药物后发生过敏反应的原因,对其用药报告进行分析,依据《中国药典》《处方管理办法》及药品说明书对其处方进行点评,统计不合理用药情况。

1.3数据处理

将研究数据录入至Microsoft Office Excel表格中进行汇总和整理,统计学分析工具选择SPSS软件22.0版本,计数资料在对比时选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在对比时选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新生儿抗菌药物所致过敏反应累及系统及临床表现分析

在80例应用抗菌药物后发生过敏反应的新生儿中,其过敏反应主要累及皮肤系统、消化系统,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瘙痒、皮疹、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见表1:

表1  新生儿抗菌药物所致过敏反应累及系统及临床表现分析(例,%)image.png

2.2新生儿抗菌药物所致过敏反应的性别分布情况分析

在80例新生儿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性有42例,占比52.50%,女性有38例,占比47.50%。

2.3新生儿抗菌药物所致过敏反应涉及的抗菌药物种类分析

在80例过敏反应新生儿中,其抗菌药物种类主要为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见表2:

表2  新生儿抗菌药物所致过敏反应涉及的抗菌药物种类分析(例,%)image.png

2.4新生儿抗菌药物所致过敏反应涉及药物的给药途径分析

80例过敏反应新生儿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为主,占比73.75%。见表3:

表3  新生儿抗菌药物所致过敏反应涉及药物的给药途径分析(例,%)image.png

2.5新生儿抗菌药物所致过敏反应的发生时间分布情况分析

80例新生儿在抗菌药物应用后发生的过敏反应主要集中于给药后30min内发生,占比65.00%。见表4:

表4  新生儿抗菌药物所致过敏反应的发生时间分布情况分析(例,%)image.png

2.6新生儿抗菌药物所致过敏反应的原因分析

80例新生儿应用抗菌药物后发生过敏反应的原因主要为药物配伍不合理、无明确指征用药、给药剂量不合理、溶媒选择不合理、用药疗程不合理、给药时机不合理。见表5:

表5  新生儿抗菌药物所致过敏反应的原因分析(例,%)image.png 

3讨论

抗菌药物主要是指具有杀菌活性或抑菌活性的药物,是临床治疗时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包括各类抗生素及化学合成药物,主要是由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经过培养后得到的产物或经化学半合成法制成的物质[4-6]。抗菌药物以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较为常见,药物种类多,被广泛用于感染性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可对感染性疾病发挥良好的防治作用,但在抗菌药物用于新生儿人群中,新生儿容易发生过敏反应,导致其抗菌效果受到影响,甚至会加重新生儿病情[7-8]

为保障新生儿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对新生儿的抗菌药物所致过敏反应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于80例应用抗菌药物后发生过敏反应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和用药报告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应用抗菌药物所致过敏反应主要累及皮肤系统、消化系统,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瘙痒、皮疹、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在80例新生儿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80例过敏反应新生儿中,其抗菌药物种类主要为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80例过敏反应新生儿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为主,占比73.75%;80例新生儿在抗菌药物应用后发生的过敏反应主要集中于给药后30min内发生,占比65.00%。这说明新生儿应用抗菌药物后,容易在用药后的30min内发生过敏反应,其过敏反应主要是由静脉注射药物所致,多累及皮肤及消化系统。

本研究还发现,80例新生儿应用抗菌药物后发生过敏反应的原因主要为药物配伍不合理、无明确指征用药、给药剂量不合理、溶媒选择不合理、用药疗程不合理、给药时机不合理。根据新生儿抗菌药物所致过敏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发生原因,对于新生儿抗菌药物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制定以药师为主导的药学干预对策,并将以药师为主导的药学干预对策落实到新生儿抗菌药物处方管理中,具体如下:(1)加强处方审核:建立健全以药师为主导的药学服务体系,在门诊药房设置药师处方审核岗位,在门诊医生开具抗菌药物处方后,由药师需根据《中国药典》《处方管理办法》及药品说明书对门诊医生开具的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审核,对处方中的药物种类、溶媒选择、溶媒剂量、剂量、给药速度、给药顺序等信息进行核对,如抗菌药物处方中出现不合格处方,需与门诊医生商讨,对不合格处方进行纠正,并且,将不合格处方及时上报,由医院药学部对抗菌药物处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意见或建议,并落实到门诊药房抗菌药物处方的开具及审核过程中。(2)加强药学培训:定期组织门诊医生、药师参与药学培训,提高门诊医生及药师的用药知识掌握度,尤其是门诊医生,需重点加强其对抗菌药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务必使门诊医生能够充分了解抗菌药物的适应证、用药指征、配伍禁忌、溶媒种类选择技巧、溶媒剂量选择技巧及给药正确方法,强调在开具处方时需详细写明抗菌药物的给药速度、剂量、顺序、溶媒种类、溶媒剂量等,尽可能保证字迹清晰,还可采用电子处方,在电子处方中详细写明抗菌药物的各种使用信息。(3)加强用药指导:药师参与至门诊药房抗菌药物应用的巡视过程中,对新生儿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了解,纠正新生儿在抗菌药物使用时存在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并在门诊药房为新生儿家长提供用药咨询服务,为其讲解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法及新生儿应用抗菌药物的注意事项。(4)加强用药监护:重点加强对新生儿的用药监护工作,在新生儿用药后30min内加强对其生命体征的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需立即停药,查明异常出现的原因,再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5)加强用药信息追踪:由药师定期对门诊药房的抗菌药物处方进行抽查,定期对抗菌药物的使用信息进行汇总,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

综上所述,新生儿在应用抗菌药物后存在过敏反应风险,主要在给药后30min内发生,过敏反应常累及皮肤系统和消化系统,主要与不合理用药有关,临床上应根据新生儿抗菌药物应用后过敏反应发生的原因实施有针对性的药学干预对策,以促进新生儿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