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安氏II类1分类错牙合疗效分析
杨圣仙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杨圣仙,. 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安氏II类1分类错牙合疗效分析[J]. 医学研究杂志,2023.6. DOI:10.12721/ccn.2023.157086.
摘要:
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安氏II类1分类错牙合硬组织变化,评价其疗效。方法 将38例安氏II类I分类下颌后缩畸形患者中Twin-block矫治的20例为治疗组,18例自然生长的为自然生长组,对比2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疗效优自然生长组,(p<0.05)。结论:安氏II类下颌后缩性畸形经Twin-block治疗后下颌骨明显改善。
关键词: Twin-block矫治器安氏II类错牙合疗效
DOI:10.12721/ccn.2023.157086
基金资助:

一般认为Ⅱ类错牙合多伴有上下颌骨矢状关系不调,其中50%~60%由下颌后缩引起,故治疗重点应为促进下颌发育[1]。功能矫治器广泛应用于生长发育高峰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治疗,但许多学者对其作用机理一直存在争议。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我院门诊安氏II类错牙合要求正畸患者38例,年龄9-13岁,平均10.2岁。Twin-block矫治的20例为治疗组,18例自然生长的为自然生长组。

1.2矫治器制作方法  藻酸盐取模,转移咬合记录:嘱患者下颌前伸6 ~ 8 mm,至前牙切对切,前牙区离开2 ~ 3 mm,后牙区离开4 ~ 5 mm,磨牙过近中关系或中性关系,尖牙中性,上下中线齐,面部侧貌协调。上颌架,制作Twin-block矫治器。上颌前牙区弯制双曲唇弓,第一双尖牙和第一磨牙均放置箭头卡环,第二双尖牙远中制作斜导。上牙弓狭窄者,腭中缝放置扩弓螺环;下颌前牙区制作切牙帽,双尖牙区放置箭头卡,第二双尖牙近中制作60°-75°斜导。嘱患者24小时佩戴(包括吃饭时间),每隔4周复诊,调合,降低咬合高度至建立后牙咬合且为中性牙合,矫治疗程6-10月,平均约6.8个月,斜面导板保持。

1.3观察指标  比较2组的SNA角、Co-A(mm)、ANS-PNS(mm)、下颌SNB角、Co-Gn(mm)、Go-Pog︱Mp(mm)、MP-FH,数据用SPSS11.0 统计软件分析,并用配对t 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统计有明显差异。

1.4结果 见表一

表一:Twin-block治疗组与自然生长组骨性组织变化

截图1742354273.png

注;NS:无明显差异,*p<0.05,有明显差异,p<0.01,有显著差异。

3.讨论

Twin-block矫治器是英国医生20 世纪80 年代初发明的应用于安氏Ⅱ类错牙合矫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功能性矫治器[2], 它的优点是: 下切牙切端帽可防止下切牙前倾, 并可压低下前牙; 通过上下两个后牙导斜面转移咬合力,改变下颌骨的位置来刺激和引导颌骨生长,改善颌骨的矢状关系以促进面部侧貌的改变。本研究中,自然生长组对比结果表明:上颌向前下方的生长和向后下的旋转以自然生长为主,矫治未对上颌造成影响,即未发现上颌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下颌在垂直向和水平向上均发生明显变化(FH-MP及SNB发生明显增加),下颌有效长度Co-Gn(mm)及下颌长度[Go-Pog︱Mp(mm)]均明显增加,下颌向前向下生长,以向前生长为主。可能是由于在功能矫治器治疗过程中,咬合打开以后,下颌骨可以较为自由地正常发育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傅民魁,曾祥龙等.口腔正畸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219-220

[2]詹静,谷志远. 下颌前导后髁突骨形态学指标变化的动物实验[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13; 48( 5) : 303 - 307.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