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手术方式之一,通过手术的方式将关节假体替代被疾病破坏的关节,以此帮助患者缓解疼痛,使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行走能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医治也很重要,对患者的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影响,常规康复训练主要患者病情治疗,但不能完全解决大部分患者的步态不平衡和身体的平衡功能,且患者髋关节恢复存在一定欠佳,而个体化功能锻炼通过训练,可促使局部血液循环,降低患者的疼痛,促使创伤修复,加快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可提高患者的躯体平衡和稳定性,避免重心不稳摔倒,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选取我院2020年8月~2022年8月期间收治的8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个体化功能锻炼的临床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2020年8月~2022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不同护理干预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 73.69± 8.37)岁;病程19~30月,平均病程( 25.90± 3.72)月;全髋置换15例,股骨头置换25例;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62~80岁,平均( 72.85± 8.49)岁,病程20~32月,平均病程( 25.27± 3.63)月;全髋置换18例,股骨头置换2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股骨颈骨折就诊标准;有影像学X线片资料;生命体征稳定。
(2)排除标准:有感染性疾病;存在沟通功能障碍;患有恶性肿瘤者;血压、心功能异常。
1.3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术后踝泵、负重等训练,加速静脉回流,避免患者深静脉血栓,2~9次/d;进行肢体关节收缩的训练,包括股四头肌等,四头肌静力性收缩,每次完成次数50~150次,2次/d,膝关节活动练习,从辅助运动,在逐渐转到主动运动,抬腿练习,指导患者进行上下抬腿训练,保持足尖向上,避免髋内收内旋,注意控制高度和抬腿速度,每次30次,2次/d;抗阻肌力练习,练习抗内阻收肌、抗阻外收肌等,每次20次,3次/d;踩踏自行车练习,2次/d;慢走训练,患者身体进一步康复后,可在病房内进行慢走训练,待下肢功能有所改善后,在增加距离和时间。
观察组行个体化功能锻炼,依据患者的年龄、骨折情况、术后情况等制定锻炼方案:患者在术后,除术后疼痛无其他不良症状,可较安全的进行锻炼,疼痛者延迟几天后进行锻炼;对于骨折不稳定、骨折固定较不可靠的患者,组织受损较重,则慎重进行锻炼;若患者严重损伤软组织,对肢体功能造成障碍,在2~5周后进行锻炼。个体化功能锻炼分为被动和主动的锻炼,锻炼由小到大、先易后难、时间由短到长,逐步增加。具体锻炼措施如下:(1)被动锻炼,在术后早期,护理人员帮助患者进行被动活动,包括踝关节、髌骨等活动,在术后3天,采用持续被动运动机练习,每次30次,2次/d,锻炼从小于30°的角度开始,逐步增加,速度由慢到快。(2)主动锻炼,患者取仰卧位后,在进行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患者行髋部活动时,要注意不要超过 90°,同时观察患者在进行锻炼过程中,患者的反应和疲惫状况;肌力锻炼:肱二头肌等上肢肩带肌群训练,可进行握力计、哑铃等力量锻炼,每次20次,3次/d;吊环运动,使用牵引床吊环练习,指导患者双手抓紧吊环,用腰部、背部和臀部作用发力点,在这些部位的中间用力收紧,同时尽量抬起臀部,保持体位10秒,每次30次,2次/d;肘部支撑锻炼,指导患者以肘部在平面呈屈曲状支撑,通过身躯发力将身体肩胛部抬高抬离平面,保持10秒体位,每次30次,2次/d。踝关节背伸等运动:尽可能进行踝关节屈伸以及抗阻练习,每次20次,3次/d。直腿抬高练习:抬高在30°以内,保持7秒体位,每次10次,3次/d。侧卧位外展:护理人员一手托住患者臀部,另一只手托住其膝部,而后同时将其患肢和身体转为侧卧,并用2个软枕垫于患者两腿间,叮嘱患者其患肢不可内收或内旋,每次30次,3次/d。在患者术后1~4周后开始以上训练。术后3天,指导患者进行坐位到站立的不负重训练;术后4~7周,进行仰卧位患肢外展运动:指导患者夹一个梯形枕在两腿间,而后在主动夹腿内收,保持7秒体位,每次20次,3次/d。术后5天,搀扶患者下地,进行扶拐不负重到负重行走训练,依据患者个体状况,增加距离和负重。
1.4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训练前后的髋关节功能评分(Charnley),用来评估两组患者的疼痛、关节活跃度和关节功能,总分值18分,16.5~18分为优,14~16为良,10~13为一般,小于10分为差,得分越高其功能恢复更好。
(2)比较两组患者训练后3个月的髋关节状态,使用髋关节功能量表(Harris),对患者的关节疼痛、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和关节畸形进行评估,百分制,90~100分表示以恢复,85~89.5表示恢复良好,65~79表示恢复较好,小于65分表示恢复较差,得分越高,则功能恢复的更好。
(3)两组训练前后的日常生活生活功能(Barthel)指数评分,根据科室制作的Barthel指数表,对两组患者用餐、上厕所等10个日常活动进行评估,百分制,65~100分表示患者可以独立生活, 40~60表示患者活动能力存在障碍,需要协助帮忙,20~39表示患者活动能力处于重度障碍,由明显的生活依赖,小于19分表示患者不能独立生活,得分越高,则自我生活能力更强。
1.5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训练前后的Charnley评分比较
两组训练后髋关节功能在逐渐转好,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Charnley的评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训练后3个月的髋关节状态比较
两组患者训练后3个月,髋关节各项指标状况均有提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训练后3个月的髋关节状态比较
2.3 两组训练前后的MBI评分比较
两组训练后Barthel的评分在逐渐增加,观察组训练后的各时间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训练前后的Barthel评分比较3 讨论
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多由于跌倒等原因导致骨折,且伴有下肢畸形、疼痛等症状,会造成患者行走不便,影响下肢功能,若没有及时治疗还会造成颈骨头坏死。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常见重建手术,用于诊治晚期的髋关节疾病,减少疼痛,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医治也很重要,对患者的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影响,常规康复训练主要患者病情治疗,但不能完全解决大部分患者的步态不平衡和身体的平衡功能,且患者髋关节恢复存在一定欠佳,而个体化功能锻炼通过训练,可促使局部血液循环,降低患者的疼痛,促使创伤修复,加快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可提高患者的躯体平衡和稳定性,避免重心不稳摔倒,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训练后髋关节功能在逐渐转好,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训练后3个月,髋关节各项指标状况均有提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训练后Barthel的评分在逐渐增加,观察组训练后的各时间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分析原因为,髋关节置换术后可重建患者髋关节功能,但术后会出现步态不稳、平衡功能障碍和重心控制不良情况出现,而早期的个体化功能锻炼,对患者进行被动锻炼和主动锻炼,通过肌力锻炼,练习上肢肩带肌群,有利于肩带肌群的收缩更为顺畅,还可强化核心部位,提高其神经控制,增强肌肉力量;肌群在训练后,帮助主动肌和拮抗肌群更顺畅的进行收缩和舒张,使身体活动根据稳定平衡;而吊环运动可使患者的上肢、腰部、背部和臀部肌群一同收缩发力,同时肘部支撑训练,肩胛部、腹部和背部的肌群共同收缩发力,可激发深层的核心肌群,更好的稳定患者的腰椎,患者可稳定步态,保持身体平衡;踝关节背伸等运动、直腿抬高练习、侧卧位外展锻炼,可促使局部血液循环,降低患者的疼痛,促使创伤修复;在术后4~7周,进行仰卧位患肢外展运动,可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帮助患者更好控制身体姿势,可以提高患者日常独立生活、步态稳定、身体平衡的能力,降低跌伤的发生。
综上所述,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在采取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个体化功能锻炼,通过练习之后,减少患者的疼痛,促进髋关节的恢复,还可提高患者的躯体平衡和稳定性,维持动态和静态的平衡,避免重心不稳摔倒,可以帮助患者加快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婷,谢琪,王健,等. 核心肌群强化训练对髋关节置换患者整体功能恢复的影响[C].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COA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 2016:1-1.
[2] 李志胜. 核心肌群强化训练结合放松训练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及患侧屈髋生物力学的影响[J]. 中华养生保健,2022,40(12):43-45.
[3] 孙明启,邢鑫,马超,等. 核心肌群强化训练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1,2(8):130-132,140.
[4] 程书伟. 个体化康复锻炼对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恢复及康复锻炼积极性的影响[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16):148.
[5] 甘红,冯淑芬,曾娟,等. 协同护理联合核心肌群强化训练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J]. 河北医药,2022,44(11):1754-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