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应用MRI与CT影像检查价值对比
窦晓梅 李凯凯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窦晓梅 李凯凯,. 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应用MRI与CT影像检查价值对比[J]. 医学研究杂志,2023.6. DOI:10.12721/ccn.2023.157095.
摘要:
分析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应用MRI与CT检查的有效作用机制。方法:抽取2021.05-2022.05于本院行多发性脑梗死诊断的老年患者共计100例。纳入患者均是同时应用CT与MRI方式接受检查的;比较不同检测方式检测结果、病灶检出情况及检测相关指标。结果:MRI总检出率(96例,占比96.00%)显著高于CT检测方式(74例,占比74.00%),数据比较有意义(t=18.980,P=0.000);MRI检测方式在≤2mm及>2mm的病灶方面检出率更高,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MRI检查方式相较于CT检测方式对多发性脑梗死的病灶大小的检出数值更大,病灶检出数量更多,消耗时间及确诊时间较CT方式短,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结论:针对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在疾病诊断中应用MRI诊断方式及CT诊断方式检查准确率更高,检查指标更佳,可推广。
关键词: 多发性脑梗死;MRI;CT;影响;准确度
DOI:10.12721/ccn.2023.157095
基金资助:

多发性脑梗死指的是脑梗死位于多个病灶处,同时不同的病灶所产生的时间也是不同的。由于梗死灶所处位置的不同,每位患者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也是有所区别的。通过应用影像学检查方式对梗死位置予以明确,然后进行相对应的溶栓治疗,是利于患者临床症候改善的。其中临床上对于该病应用最为广泛的方式即为MRI与CT检查两类方式。这两类检查方式的重要性表现在于疾病发生未加重的情况下,对患者的病症进行有效识别。但是这两类方式开展的原理有所差别,故可能在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中出现检出率差异的问题[1]。笔者为探讨MRI与CT检测技术在多发性脑梗死检测中的应用价值,特设计了本次研究,内容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资料

抽取2021.05-2022.05于本院行多发性脑梗死诊断的老年患者共计100例。其中共含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龄60-78岁,均值(70.41±2.12)岁;纳入标准:受检者年龄均≥60岁;受试者疾病症状均符合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确诊标准;患者在同时接受CT与MRI检查之间的间隔时间控制在12h以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提出伴发机体脏器严重生理学功能障碍者;神志不清者;既往曾对碘造影剂过敏者;躁动严重无法配合检查者;处于哺乳妊娠期者;抵触本研究者。

1.2 方法

为保证检查开展的同质性水平,对于本次研究中所参与检查的医师均为同一组医师。不同检查方式开展的步骤如下:

CT检查方式下,首先要了解患者病情的一般情况,然后对其病情变化情况做初步判断。通过询问患者自身既往的治疗史、病史等相关信息,考察患者是否存在检查禁忌证。针对满足要求的受检者,向其讲解CT检查中所需注意的相关内容。本次检查时所应用的设备为飞利浦公司所提供的64排CT诊断仪。患者在进行诊断过程中,所需调节仪器参数如下:准直0.8mm;矩阵512×512;扫描层厚10mm;电流300mA;电压150kV。为保证检查结果的全面性,在扫描时需对患者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扫描,分别从冠状面、横断面进行摄影,同时观察患者骨窗及脑窗的一般情况。在对检查结果进行处理时,需要委派2名医师对影像学成片进行处理,其中意见一致者纳入统计学结果中,意见不一致者,则需要商讨后再确定结果。

MRI检查方式如下:选取GE公司所提供的MRI机器对患者进行检查。检查时所需设置参数如下:层厚及层距均设置在5mm;通道线圈设置参数为Head/Neck20。分别在患者冠状位、横断位及矢状位下对患者的脑部进行扫描。然后进行多通路扫描,包括T1WI及T2WI两类检查方式。若是检查结果提示阳性,则需给予患者核磁共振增强扫描方式支持。该类检查方式处理结果同样是由三人进行处理的。最终比较不同检测方式检测结果差异。

1.3 观察指标

 ①不同诊断方式疾病检出率及病灶检出率:统计在不同时间下(<24h、24-72h及>72h)发病患者病灶的检出率;并分别比较直径≤2mm与>2mm的病灶检出率;②检查指标:分别记录病灶大小、病灶数量、检查消耗时间及发病确诊时间4项指标情况。

1.4统计学评析

借助SPSS 26.0 软件,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视为数据存在比对价值。

2、结果

2.1 不同诊断方式疾病检出率及病灶检出率

由表1可得,MRI总检出率(96例,占比96.00%)显著高于CT检测方式(74例,占比74.00%),数据比较有意义(t=18.980,P=0.000);MRI检测方式在≤2mm及>2mm的病灶方面检出率更高,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

表1 探讨比对不同诊断方式疾病检出率(n/%)

截图1742358497.png

2.2 检查指标

由表2可得,MRI检查方式相较于CT检测方式对多发性脑梗死的病灶大小的检出数值更大,病灶检出数量更多,消耗时间及确诊时间较CT方式短,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

表2 探讨比对检查指标(x̄±s/分)

截图1742358469.png

3、讨论

当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重,发生多发性脑梗死的患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该病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老年疾病类型之一。一旦发病后,患者将出现语言障碍表现,脑部神经受到损伤,也会出现老年痴呆的症状;若是病变损伤到了躯体,患者甚至将发生瘫痪的症状。因此一旦患者发病后,需要立即对患者予以治疗,以延缓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减低其对于脑区的进一步损伤。据相关医学研究[2]证明,针对老年脑梗死的治疗,最有效的应对办法即是在疾病发病早期,对患者同时进行影像学检查,从而早期确定病灶所在位置,开展早期治疗,促进患者预后。

李真[3]等研究结果显示,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中,针对发病时间处于48H内的患者,应用MRI检查方式的准确率是要显著高于CT诊断方式下的准确率的。而本研究通过对发病不同时间段下患者的病灶检出率进行分析,并对总检出率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MRI总检出率(96例,占比96.00%)显著高于CT检测方式(74例,占比74.00%),数据比较有意义(t=18.980,P=0.000)。分析原因如下:两类诊断方式间的诊断原理不同,故造成诊断结果之间有所差异。①CT诊断方式中,其主要是通过发射X线,通过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吸收X线的程度不同,进行强度级别之间的显影,最终能够有效区分正常组织与梗死病灶。这类检查方式从价格上看,相对而言较为低廉,且操作步骤简单,故也属于医院检查项目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但是CT技术并非对于所有情况下发生的脑梗死均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例如患者脑梗发病部位较为特殊,易受到其他组织的遮挡,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诊断灵敏度水平,不利于病灶的早期检出。一般而言于特殊部位发病的脑梗死病灶,是经常出现误诊的问题的[4]。②MRI诊断方式其开展的原理是通过向病灶处发射电磁波,电磁波在经过人体中的不同组织通路处,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信号衰减,通过对信号衰减的级别进行成像,能够将人体内部的具体情况予以清晰反映。由于该类技术对颅脑组织结构遮挡的影响较小,故术者咋检查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辨识出患者机体的神经、韧带、肌肉等组织分布情况,能够对其损伤情况予以明确。诸多研究[5]已经证实,在早期脑出血的诊疗中,应用MRI方式对脑梗死的诊疗价值处于较高水平。因为在脑梗死发生后,患者会出现细胞水肿的症状,但是发病早期时,患者机体细胞水肿的症状较为轻微,若是应用CT检查方式很容易出现成像信号弱导致漏诊的现象。而MRI检查方式由于应用的原理不同,主要是通过对水分子的共振信号进行探查的,因此所反应的信息能够对比度更高,故有效提升了检出率水平[6]。由于MRI检测技术凭借着高分辨率的优势,由此对细胞水肿状况的反应效果更加灵敏,故利于检出率的提升。得益于MRI检查技术拥有着对早期病灶敏感(发病后24h以内的病灶检出效果佳),同时具有着检出病灶多及检出安全率高的优势。故在早期疾病诊断中该类方式是较为常用的[7]。本研究结果也显示:MRI检测方式在≤2mm及>2mm的病灶方面检出率更高,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也证实了在小病灶的诊断中MRI方式效果更好。而从检测效率上看,MRI检查方式对多发性脑梗死的病灶大小、数量及消耗时间水平均较CT检测方式高,确诊时间较CT检测方式短,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分析这一结果产生原因:MRI检测方式在检测期间不受到人体颅脑结构的影响[8]。在颅脑后凹位置处,检查时也不会受到骨性结构的影响,因此会使得病灶的检出更为清晰,也可通过对水肿组织的发展情况,对病灶内的组织成分及病变成分做更好的判断,为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提供了强有力的影像学数据支持。但是本研究并非说明MRI检测技术完全优于CT检查技术。在不同疾病的诊疗中,不同技术之间的应用优势也是不同的[9]。此外,笔者在本次研究中也发现,不仅检测技术能够影响检测结果,受检者检测时自身的检查配合度也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若是条件允许,可在患者检查后向其阐明与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的问题,避免其内心对检查结果过度担忧,出现盲目猜测的现象[10]

综上。针对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在疾病诊断中应用MRI诊断方式及CT诊断方式检查准确率更高,检查指标更佳,可推广。

参考文献:

[1] 肖文,张建军,潘宁,等. 不同阶段大面积脑梗死头颅CT、MRI检查影像学征象及其预后评估价值[J]. 中国CT和MRI杂志,2022,20(8):22-23,34.

[2] 柴蓉静,龚万庆,鄢广平,等. 对比MRI与CT对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有效性[J]. 中国CT和MRI杂志,2022,20(1):13-15.

[3] 李真,李郭辉. MRI联合CT和单一CT相比在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对比研究[J]. 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7):15-17,39.

[4] 皮金才,陈凤莲. 腔隙性脑梗死早期CT和MRI检查的临床影像学表现比较[J]. 中国CT和MRI杂志,2020,14(7):10-11,43.

[5] 王楚铭. CT、MRI在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比较分析[J]. 中国CT和MRI杂志,2020,14(8):99-101.

[6] 刘学聪,刘宝玲,宋丹丹. 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比较[J]. 中国CT和MRI杂志,2020,4(10):12-14.

[7] 上官建伟. CT与MRI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分析[J]. 中国CT和MRI杂志,2020,3(10):7-8,18.

[8] 刘兴宇,聂永康. 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 CT 和 MRI 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J]. 中国实验诊断学,2020,4(7):1080-1082.

[9] 刘美,周凌燕. CT联合MRI对老年多发性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J]. 中国CT和MRI杂志,2021,19(2):29-31.

[10] 李晋. CT与MRI在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J]. 世界复合医学,2022,8(9):93-9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