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护理能力医疗技术作为影响我国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行业,在社会发展中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质量不断提升。医疗工作人员在为患者提供临床治疗的同时,也更能为患者提供健康理念,在提升医疗技术有效性的同时,也能减少工作人员在开展医护服务时产生的失误,并让患者产生较佳的健康观念。该干预方式能进一步减少患者疾病的发生率,是医疗技术水平提升的体现。基于此,研究以我院收治的全科护理患者为对象,分析以人为本健康知识教育干预的临床价值,报导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全科护理患者共58例,收治时间(2021.1-2021.12),将患者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29例,其中男性患者为15例,女性患者为14例,其年龄集中在20-64岁之间,均值(44.58±2.01)岁。观察组29人,其中男性患者为18例,女性患者为11例,其年龄集中在21-P65岁之间,均值(44.81±2.32)岁。组间数据对比无统计学差异(>0.05),可比。
1.2方法
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服务,谨遵医嘱辅助患者接受医护工作。观察组实行以人为本健康知识教育干预。①定期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生命体征以及年龄、情绪等因素,并针对上述因素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教育方案,确保教育方案符合患者情况。②针对伴有认知障碍的患者,对患者家属进行沟通,能让患者在其本身疾病发生情况的基础上,了解该疾病的预防、治疗以及护理等知识。
③对患者宣传健康生活理念,让患者对健康的维持情况有基本的认知。④叮嘱患者家属,待患者出院后,定期带领患者进行复查,如患者需要持续服用药物或接受持续性护理干预,医院应及时建立相关档案,并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对患者的依从性进行督查。
2.2.1从细节入手,改进服务
“以人为本”的高质量护理,需要护士“以病人为中心”,对病人进行全方位、系统化和整体化的护理。要重新整理之前的护理工作流程,对服务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对源头工作展开讨论,然后针对病人的要求,进行个体化的改善,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服务流程。病人进了医院,尤其是那些大病初愈的病人,会受到很大的折磨,他们的家人也会受到很大的经济压力。病人及其家庭成员普遍感到焦虑、害怕。在这个时候,护理人员要多加照顾,让病人一进门就有一种见到亲人的感觉,从而减少病人的陌生感、焦虑感和恐惧感。病人住院后,经常要进行一些化验、检查等,护理人员要与病人及其家人做好一切的交流,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且要以“理解人、关怀人、同情人”为原则,使病人在住院期间尽可能保持一种平静的状态[1]。
1.2.2病人为中心的责任制护理
在2010年,在我国的医院改革举措中,卫生部提出了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按照卫生部的要求,首先要从根源上解决制约护理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也就是护士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确保“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试点病房床护比达到1∶0.5以上,日间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6~8人的护理,护士对患者进行全面、全程、无缝隙的整体护理,从本质上将流水线式的以护士为中心的分工护理模式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分工护理模式。
1.2.3夯实基础,提升技能
首先,强化各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的学习,严格执行《护士条例》,《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五十项操作标准》,对基本护理内容进行严格执行,对护理工作进行全面、分层次的培训,对护理人员进行全面、分层次的培训,对护理人员进行全面、分层次的培训,使其真正成为一名“以患者为本”的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要充分利用激励的方法,充分调动每一名护士的积极性,让“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呵护健康,奉献社会”的服务理念深入到每一名护理人员的内心深处。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认知率以及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①患者认知率:以我院自制量表评价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程度,60分以上为合格,合格率越高护理效果越佳。
②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以我院自制量表评价患者干预前后自我护理能力,满分50分,分值越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越高。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采集数据应用SPSS 25.0软件统计分析。涉及计量与计数内容应用(x̄±s)、%表示,并以t、χ²检验;组间数据对比统计学差异以(<0.05)表示有意义。
2.结果
2.1患者认知率
对照组自我认知合格患者数量为30(78.95%)例,观察组自我认知合格患者数量为37(97.37%)例。两组患者对比,观察组患者合格率明显较高,2χP(=6.176,=0.013<0.05)。
2.2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对比,干预前两组患者无显著差异,干预后观察组明显较P表1 患者自我护理能力(x̄±s,分)
3.讨论3、讨论
3、1人本原理在护理管理中的作用
3.1 .1人本管理是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
张建凤等的调查发现,在“人本”管理理念下,注重“人”需求、强化“人”培养、“人”的能力,有效地提升了护理的整体水平,各项护理方案执行情况及护理效果的评分从67.75上升到89.97(P<0.001)。
3.1.2 人本管理有效缓解
护士的心理压力护理工作属于一种比较特别的服务业,它的服务对象也属于比较特别的群体,因此它的注意力经常会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上,与其他人相同,护理人员也会有烦恼、是非、喜怒哀乐。但是,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人们对她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给她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在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之后,护士们在工作中变得更加活跃,更加自信,她们能够体会到关心与爱护、信任与尊重,从而有效地减轻了她们的压力。有数据显示,护理人员的离职率很高,大部分是由于工作压力导致的精神压力过大[2]。因此,从以人管理的角度来看,以人为本,为护士营造一个融洽轻松的人际环境,还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气氛,这对减轻心理压力、提升工作效率都是有益的。
3.1.3 以人为本”的护理管理理念,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以适应不同层级的护理人员的个人需要,并能有效地调动护理人员的学习热情、工作热情,从而提高护理团队的凝聚力。
3.2人本原理在护理管理中人本管理的具体执行措施
按照西方管理界所说的“流动式管理”,所谓流动式管理,就是在管理过程中要深入到基层,管理者要直接与管理对象面对面,要对工作的实际状况有一个真实的了解。当人们认可了经营,经营就会取得最佳成效。具体做法是:
3.2.1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在医疗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下,护士要想跟上时代的发展,就必须要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人本管理的全面发展原则强调,人人都有需要发展的需要,每个人都能在组织中获得发展,护理管理工作就是要坚持“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的基本原则,把提升全体护士的整体素质作为第一要务,推动护士的全面发展。首先,运用护理人员的行为评估体系,对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行为进行评估,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评估,并对其进行适当的评估,以达到激励良好行为、约束不良行为的目的。对护士应给予适当的压力,制定一些具体的工作目标,让护士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并鼓励护士积极地去学习,从而促进护士自身的发展。其次,在工作上,要注意为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工作空间,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潜力,让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独立工作的机会等等,采取“放水养鱼”的方式,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发展。要利用“木桶理论”,对护理队伍中的弱势群体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发掘各层级的护士潜能,为她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并激发她们的学习积极性,而这些训练的目标就是要强化她们对服务中的细节品质的训练,从而改变她们的传统思想,使她们在每一项服务中都能得到更好的提升,从而更好地体现出她们的人性化,从而更好地发挥她们的作用[3]。
3.2.2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充分而有效地运用人才资源
当前的护理状况并不乐观,存在着许多问题,护理人力资源缺乏,护理管理滞后,护士不满意,患者不满意,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实。护理人力资源结构包括了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等许多方面,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这三个方面是确定护理人力资源结构是否合理的基本因素。在这些因素之中,护理人员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比较显著,对临床护理人员的支持不够,所以会造成大范围的护理人员产生倦怠,这应该引起护理管理者的高度关注。护理管理体系中最大的问题是:如何使护理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使临床护理人员的人数达到一定的水平,使不同级别的护理人员具有不同的职称和不同的水平。根据卫生部统计中心的数据,在2003年,我国一共有126.6万名护士,护士与护士之间的比例是1:0.68,呈现出了一个颠倒的状态,护士的人数和整体质量仍然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需要,与很多国家的情况比较起来,仍然有着很大的差距。医院要坚持公平竞争、灵活竞争的原则,强化管理,组建一支精干、高效率的劳工队伍,让每一名护理人员都发挥出自己的作用,让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提升医院的整体工作效率。首先,管理人员在用人时,要做到能级匹配、量力而行,让每个人都发挥出最大的才能。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对护工的能力、性格特点和专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要善于利用别人的优点,避免别人的缺点,使自己的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从而提升护工的工作满意度。同时,实行动态管理,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使护士的“能级”始终处于不同的水平,不断地进行工作岗位的调整,使之成为“以人为本”的工作方式。护理部要有一套完善的护生档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岗位的调整,使之能更好地适应内外环境的改变。对人的激发和鼓励,目的是维持并增进人强烈的工作意愿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者在一项关于员工动机的调查中发现,员工通常只能发挥出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才能,但经过一次激励,员工的才能可以达到百分之八十至九十,是没有激励之前的三至四倍。常见的激励方式具体包括了奖励激励、感情激励、目标激励以及行为激励等。
3.2.3精神激励
在工作过程中,护理管理者要创造出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气氛,要与护士建立起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逐渐地将管理方式从“单向灌输、机械检查型”转变成“双向沟通、耐心指导型”。在遇到问题时,“严厉训斥”变为“温情讲解”,分析原因,举一反三;在遇到问题时,由“克服困难”变为“设法解决”。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她不会再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命令别人,而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她们,要对她们的现实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要时常对她们的想法、她们最关注的是什么,倾听她们的意见和建议,在一种融洽的氛围中对她们进行指导,在情感的延伸与交流中,提升她们的认识,最终达成一致。对护工要有信心,对护工愈有信心,愈有勇气,愈有信心,,愈有干劲;同时,管理人员要敢于为护士在工作中担当起职责,让护士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在护理工作中与管理人员建立起一种互信的联系,促进了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3.2.4利益激励
一方面,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物质奖赏和惩罚制度,通过对员工的奖勤和惩罚来达到“奖励”的效果;对良好行为与不良行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运用“成就激励”与“危机激励”,实现组织期望行为的巩固与增强,不良行为的弱化与修正。二是扩大奖励的覆盖面。与此同时,还要以每一名护士的能力和绩效为依据,将工资和奖金的分配比例拉开,让能者多得,次者努力进取,构建出一套积极而又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出来。在评奖过程中,尽可能地增加被评出的优秀率,以达到“以众促寡”的目的,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4]。
3.2.5改善工作环境,关心爱护护理人员
减少护士的工作压力,护士工作中的压力源有:编制不充分、被抱怨高、害怕犯错、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的知识、做家务等。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管理人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护理人员减轻压力,比如:增强法制观念,加强临床护理人员的法律知识教育,这是防止护患纠纷、减少护理不安全因素的有效手段。训练护士如何与患者进行有效的交流,减少磨擦等。在对护理人员的工作和生活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解的基础上,要把质量日检融入到工作当中,积极地为临床第一线的护理人员解决问题,从小事开始,从细节开始,为患病的护士们带去慰问或者是问候,为各部门之间的不协调提供沟通,为设施上的不完善提供意见或者申请,让一线工作人员能够安心。要多举办一些团体活动,多举办一些护理管理活动,尽量做到最好,并在无限的压力下,为护士营造一种幸福的、多姿多彩的生活,以此来减轻她们在工作中的疲惫和压力,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病人进行更人性化的服务,同时也要对护士进行更人性化的管理,给予她们更多的人文关怀,让她们得到更多的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同时也要为她们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参考文献:
[1]段会玲, 张海河. 以人为本的健康教育在手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现代养生, 2022,45(011):022-023.
[2]卢精华.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2022,33(35):45-46.
[3]郭建林. 以人为本的健康教育应用在全科护理中的实施临床疗效评价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2,44(53):43-44.
[4]张健, 史菲. 全科护理在卫生院综合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探析[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56(35):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