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疗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肠症状评分及效果的影响分析
廉黎炜1 关敏2*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廉黎炜1 关敏2*,. 温针灸疗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肠症状评分及效果的影响分析[J]. 医学研究杂志,2023.7. DOI:10.12721/ccn.2023.157102.
摘要:
分析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疗中应用温针灸疗法治疗对胃肠症状评分以及效果的影响。方法:将于2022年1月-2023年1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设置为样本来进行研究,样本例数控制在90例,在随机数字表法指导下将这90例患者划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等两个不同组别,其中常规组内的45例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内的45例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增加温针灸疗法治疗,之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胃肠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胃动力功能、血清胃肠激素水平以及心理状态等指标。结果:经不同治疗方式干预后,研究组与常规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56%与82.22%(P<0.05);研究组患者的胃肠症状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得到显著提升(P<0.05);研究组患者的胃动力功能得到显著提升(P<0.05);研究组患者的血清胃肠激素水平得到有效改善(P<0.05);研究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改善情况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来说,应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增加温针灸疗法治疗,这种治疗方式可以改善患者血清胃肠激素水平、心理状态、胃动力功能以及生活质量,对降低患者胃肠症状评分以及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具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 温针灸疗法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症状评分效果影响分析
DOI:10.12721/ccn.2023.157102
基金资助: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胃肠道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上腹部灼烧感、早饱、餐后饱胀以及上腹部疼痛不适等[1]。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难以治愈以及易复发的特点,一旦患病会给患者造成较为严重的心理负担,并影响其身心健康,因此一经确诊则需尽早接受诊治。而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来说,传统的常规药物治疗效果并不显著,还需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温针灸疗法治疗[2]。为了探究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疗中应用温针灸疗法治疗对胃肠症状评分以及效果的影响,本次研究选取了90例患者进行研究,现做出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起止时间分别为2022年1月与2023年1月,研究样本为这一阶段在本院接受诊疗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共计90例,将这9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个不同小组。常规组内45例患者中女性患者与男性患者例数分别为25例与20例,年龄介于28-62岁之间,中位年龄值为(45.32±1.33)岁,研究组内45例患者中女性患者与男性患者例数分别为26例与19例,年龄介于27-63岁之间,中位年龄值为(45.35±1.29)岁,两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0)》中关于该病的诊断标准;(2)患者意识思维能力以及精神状态良好;(3)诊断结果以及个人信息等一般资料完整无误。

排除标准:(1)合并胃部恶性肿瘤者;(2)合并严重肝肾功能异常或衰竭者;(3)合并严重免疫系统疾病以及血液系统疾病者。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患者通过口服吗丁啉(国药准字:H10910003,由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方式进行治疗,用药剂量为每日3次,每次10mg,用药时间为饭前15-30分钟。

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温针灸治疗:温针灸治疗需根据患者症候类型进行选择,具体包括有痰湿内阻、肝胃不和以及脾胃虚弱等3种类型。所有患者均进行足三里、天枢以及中脘等穴位的针刺,对于痰湿内阻型患者来说,增加阴陵泉与丰隆穴进行针刺,手法为泄法,对于肝胃不和型患者来说,增加肝腧、脾腧以及太冲穴进行针刺,手法为平补平泻法,对于脾胃虚弱型患者来说,增加胃腧与脾腧穴进行针刺,手法为补法,得气后在针尾处安置艾绒,点燃上端后开展温针灸,每日1次,每次停针时间在30分钟左右,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4周的治疗。

1.3评价标准

1.3.1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使用显效、有效及无效作为临床治疗效果的3个评价等级,总有效率=(显效+有效)/45×100%[3]

1.3.2胃肠症状评分对比

将恶心呕吐、上腹胀、上腹痛以及嗳气等作为胃肠症状评分的评价指标,分值越高患者症状越严重[4]

1.3.3生活质量对比

使用躯体健康、精神健康、人际交往以及社会功能等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分值越高其生活质量水平越高[5]

1.3.4胃动力功能对比

胃动力功能指标有运动指数(MI)、收缩频率(F)以及收缩幅度(P)等[6]

1.3.5血清胃肠激素水平对比

血清胃肠激素水平指标有胃动素(MTL)、生长抑素(SS)以及胃泌素(GAS)等[7]

1.3.6心理状态对比

使用抑郁与焦虑等评价患者心理状态,分值越高其心理状态越差[8]

1.4统计学分析方法

采用SPSS 20.0处理相关数据资料,t和χ²检验组间数据,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组间临床治疗效果对比,详情如表1所示。

表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截图1742360540.png2.2组间胃肠症状评分对比,详情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胃肠症状评分对比(x̄±s,分)

截图1742360488.png

2.3组间生活质量对比,详情如表3所示。

表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x̄±s,分)

截图1742360425.png

2.4组间胃动力功能对比,详情如表4所示。

表4两组患者胃动力功能对比(x̄±s)

截图1742360368.png

2.5组间血清胃肠激素水平对比,详情如表5所示。

表5两组患者血清胃肠激素水平对比(x̄±s)

截图1742360276.png

2.6组间心理状态对比,详情如表6所示。

表6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对比(x̄±s,分)

截图1742360249.png

3、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病情进展缓慢以及易于复发的消化系统疾病,患病后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影响其身心健康[9]。据以往的临床调查研究表明,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患病的因素较多,常见的包括有突然刺激、长期情志不畅、不良饮食习惯以及胃肠慢性疾病等[10]。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来说,一旦患病需要尽早进行诊治,在以往的临床治疗过程中,主要以常规西药治疗为主,常用的药物主要为胃肠动力药物,但临床实践表明,长期用药极易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从而影响患者依从性与临床治疗效果,因此目前临床上主张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中医温针灸疗法治疗。中医理论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与痰湿内阻、肝胃不和以及脾胃虚弱有关,因此在为患者进行治疗时应遵循除湿化痰、疏肝和胃以及补中益气的原则,实际治疗期间则需根据患者具体症候类型来进行辨证施治,温针灸疗法可以对患者内部器官的运行起到平衡的作用,同时还可以疏通调理患者机体气血,从而起到清除病根的目的。通过针刺足三里、天枢以及中脘等穴位可以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增加了温针灸疗法治疗的研究组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胃肠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胃动力功能、血清胃肠激素水平以及心理状态等指标明显优于采用单一常规西医药物治疗的常规组。

综上所述,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来说,应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温针灸治疗,这种治疗方式对于降低患者胃肠症状评分以及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具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何祖蕙,杨辉,杨光.健胃消食口服液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22,37(12):2804-2807.

[2]胡润伟,刘宏伟,王娇娇,等.神曲消食口服液治疗小儿脾胃虚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J].药物生物技术,2022,29(06):602-605.

[3]雷亮.柴芍六君子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22,41(10):114-116.

[4]汤逸斐,刘玉.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应用多潘立酮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对胃蛋白酶原水平及胃动力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2,51(20):2336-2338.

[5]罗晶心,王威.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J].大众科技,2022,24(10):100-104.

[6]赵艳,冯玉彦,黄云曼.清胃化浊饮联合米曲菌胰酶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22,33(10):2438-2440.

[7]张静,刘永,罗敏,等.辛开苦降法中药方剂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寒热错杂证患者的治疗作用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22,30(10):708-712.

[8]谢睿,陈兴慧.香砂六君子汤治疗脾胃虚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27):137-140.

[9]廖文力,李霭燕.香砂六君子汤联合温针灸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电参数及胃肠动力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22,41(02):63-64.

[10]刘小艳,柴小娜.健脾理气方联合温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11):105-106+109.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