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现代素质教育中开展高中物理教学时,教师需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合理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对其课堂内容具有更为深刻的认知,强化学生科学思维,确保学生可以基于物理角度分析实际问题,实现学生物理素质的有效增强。
一、构建知识结构
在高中物理课程中,课堂内容包括多个方面,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需要对不同知识的联系进行深入分析,完善其知识体系,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确保学生可以从物理角度认识世界,实现其学习兴趣的有效增强,使学生充分掌握物理知识。所以,物理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物理观念的科学培养,引导学生通过物理观念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生活问题[1]。例如,教师在讲述摩擦力时,可以利用木块,弹簧绳等物体,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使学生充分理解会对滑动摩擦力造成影响的各项因素,进而使其对摩擦力的相关知识产生充分认知。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整理弹力、重力、摩擦力等力学知识,完善学生知识体系,提升其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二、创新教学模式
高中教师在讲述物理课程时,科学应用物理实验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对学生物理思维进行科学培养,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增强。高中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教学内容的深入探究,鼓励学生提问和假设,随后,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操作空间,使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发现更多物理规律,掌握丰富的物理知识,实现学生物理思维的有效形成,强化学生核心素养。例如,教师在讲述超重与失重时,需要提前准备相关实验材料,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使学生在物理实验中理解相关内容。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连接椅子与纸袋,将纸袋向上缓慢提升,如果突然停止提升,则会使纸带断裂。以此开展物理课程,可以使其课堂教学具有更高的趣味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强化学生物理思维,使学生逐渐形成实践操作能力。
三、优化问题设计
高中教师在组织物理教学时,需要科学设置探究活动,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物理问题,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处理相关信息,进行最终结论的验证和推导,然后根据实验探究过程展开交流互动。对于物理探究活动而言,科学设计课堂问题是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所以,物理教师在课程教学时,需要综合分析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发展设置课堂提问,使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具有深刻体会,可以基于物理角度分析问题,强化学生探究能力[2]。例如,教师在讲述电磁感应现象的相关内容时,需要科学应用奥斯特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磁与电的关系,然后设置提问:如何进行电和磁的转换?组织学生根据个人猜想设计实验过程。此时,教师需要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引导学生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实验器材的选择应用。教师通过该种方式组织实验活动,可以强化师生讨论,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然后组织学生设计实验过程,进行小组合作。学生在完成实验设计之后,需要结合步骤设计进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完善实验步骤,总结实验结果,使学生对电磁感应具有更为深刻的认知。总之,教师通过科学设计课堂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提炼相关物理概念,对学生探究能力进行科学培养。
四、引导学生自学
在现代教育发展中开展物理课程时,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充分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学,指导学生解决其自学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相关物理知识,使其情感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教师在引导学生自学时,需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料,讲述相关物理知识的发现过程,同时可以要求学生总结归纳相关知识,合理构建物理知识体系。例如,教师在讲述《电动势》时,为了使学生对电动势的定义和概念产生充分认知,了解电池的能量转化过程,可以要求学生查阅与电动势相关的材料,并结合实际生活寻找实际案例,做好材料整理工作。同时,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回顾复习电源的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根据电源作用分析电动势概念,使学生对电势的变化产生充分认知,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电源作用。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合理设置思考问题:在导线中,是如何形成电流和电场的?有怎样的特点?使学生在查阅和思考相关资料的过程中研究该问题,掌握内电路与外电路。最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探究手摇电动机和干电池是否具有相同的非静电力?是否可以产生相同作用?使学生在问题讨论中可以基于能量转换角度研究物理问题。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电动势时,需要结合教学内容设置自学任务,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点具有更为深刻的认知,实现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增强。
五、优化教学活动
在高中物理课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实现学生科学态度的正确树立,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本质产生深刻认知,可以对物理形成正确态度。高中教师在具体落实物理教学时,需要注重学科特点,优化教学活动,使学生充分体会物理知识与概念的科学性,强化学生科学素养。而在学生成长中,科学态度的正确树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物理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时,需要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与科学态度的科学培养[3]。物理教师在具体讲述课堂内容时,需要对其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并以此设置物理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物理活动,合理应用物理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述“平抛运动”时,可以组织投弹活动或打靶活动,确保学生可以对其所学知识进行科学转化,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形成。
六、结束语
高中教师在开展物理课程时,需要合理构建知识体系,创新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引导问题,引导学生自学,对其教学活动进行合理优化,使学生对其课堂内容产生深刻认知,可以高效学习物理知识,提升其学习能力,强化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谢博. 基于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物理教学探究[J]. 数理天地(高中版),2023(14):81-83.
[2]朱文敬. 聚焦核心素养,改革实验教学——以高中物理教学为例[J]. 数理天地(高中版),2023(8):72-74.
[3]王秀丽. 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教学策略探究[J]. 数理天地(高中版),2023(22):81-83.
作者简介:马拜:(1995.10.4-),女,回族,宁夏固原人,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三十四中学,职称: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 :高中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