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为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提高的综合征。在该疾病患者的病情发展期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器官功能受损或者是发生器质性损伤。如果没有及时地采取对患者积极有效的病情控制干预,会导致患者的病情发生恶化,对于患者的安全、健康水平不利。当前,并未发现彻底治愈此疾病的方法。因此,在治疗中,只能通过药物干预等方式,实现对患者病情发展的控制。有相关研究发现,高血压的致病因素为遗传、饮食习惯、年龄等,不同类型的患者其病情发展过程及特征也具有差异性,导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疗效受到影响,不能达到的预期干预效果。高血压作为典型的身心疾病,与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1]。负面心理会导致患者的治疗成效会受到一定的作用。为加强对高血压患者的病情控制效果,在治疗基础上也要采取护理干预,做好对患者健康教育,疏导患者的负面心理,提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配合程度,提高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护理方法分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女各24例、16例,年龄(67.32±2.15)岁。观察组男女为25例、15例,年龄(67.49±2.28)岁。对比年龄等资料,并未发生显著差异,可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在患者用药治疗过程中,清楚讲解各种药物的用药方式,也要叮嘱患者定时定量服用药物。针对患者存在的高盐饮食、过量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应采取生活指导,让患者认识到不良习惯对自己所产生的影响等。
观察组落实心理护理。具体如下。
加强引导。在患者治疗时,护理人员应保持热情态度进行对患者的服务,为患者以及其家属主动介绍医生等,提高患者的信任感,让患者保持良好心态接受治疗。还应引导患者家属构建配合机制,协调反馈患者的认知信息,加入全程的心理护理,将亲情支持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使患者的负面情绪得到缓解,让患者放松心情,安心接受相关治疗,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缓解压力。护理人员需正确指导患者进行对工作与休息时间的安排,避免发生脑力劳动过度的情况,保证生活环境舒适,也维持精神放松。护理人员可提倡患者多听音乐、看杂志、打太极拳等等,使患者的生活节奏变慢,让患者获得紧张情绪的调节。在保证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应使患者适当地休息、运动,加强身体的活动能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进行剧烈运动,包含跑步、提重物等等。
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定期采取健康宣教,也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指导。护理人员需要以家用血压计进行示范,正确指导患者进行对血压计的使用,教会患者进行对血压的监测。患者需要早晚各开展一次血压测量。在每一次测量中,应重复两次,若是在这两次测量中产生差值过大的情况,需采取第三次测量,也要将血压数据进行记录。护理人员应以聊天形式达成对患者饮食习惯的掌握,提倡患者采取低盐低脂饮食,尽量多食用水果蔬菜。还要建议患者进行对闹钟的设置,达成对自己服药的提醒。患者可以进行对小药盒的购买,将其随身携带,每天依据药盒服药,也要按时按量地服药。部分患者对于疾病存在认知误区,护理人员需要进行针对性讲解,为患者重点强调随意进行对用药剂量改变的不良影响。护理人员需要以微信、网络等多种途径搜集在患者中流传的偏方,将谣言予以破除,为患者科普正确、科学的治疗方案。还应建立病友交流微信群,使患者分享自己的治疗经验等。
正确指导。护理人员需要告知患者用药名称、服药时间等,使患者掌握更多的血压知识,注重对血压的控制。护理人员应讲解睡眠对于高血压产生的影响,使患者形成良好睡眠习惯,也帮助患者进行对影响睡眠的原因分析,及时达成对干扰因素的消除。护理人员还应着重讲解情绪和高血压之间的关联,教会患者进行对负性情绪调试的方法。也要使患者以及其家人注重对盐的摄入量的控制,将钾摄入量增加,减少对高脂高胆固醇饮食的摄入,将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改变,使患者在护理人员的正确指导中明白将生活方式改善是最为经济、直接的降压方式。同时,在指导患者运动时,应依据循序渐进原则执行,依据个人情况量力而行,以免发生负面作用。
耐心沟通。在患者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保持耐心、亲切的态度多开展与患者的沟通,倾听患者的表达,引导患者进行对负面情绪的宣泄。同时,也要实现对患者的心理安慰,使患者形成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理人员应不断地为患者强调高血压可控。一些老年患者,因对于高血压的认知不够或者是受到经济条件的影响,在治疗一段时间后,会发生依从性降低的情况。护理人员应对此类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也引导其家人适当地对患者进行干预,使其能够接受与配合治疗。还要进行对患者饮食、睡眠、精神状态等了解,将会对血压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消除。
1.3观察指标
统计患者在用药、饮食与运动方面的依从性。以自制满意度调查表统计患者满意度。评估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心理健康评分、血压水平、生活质量。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23.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利用%表示,以X2检验,计量资料通过(x̄±s)表示,以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依从性对比
在用药、饮食、运动方面对比中,观察组患者依从性更高(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依从性对比(n,%)2.2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0%、观察组为90%,差异明显(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2.32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对比
在各项自我护理能力比较中,观察组均更高(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对比(x̄±s)2.42组患者心理健康评分对比
在心理健康评分比较中,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更加显著(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心理健康评分对比(x̄±s)2.52组患者血压水平对比
在血压水平对比中,观察组在护理后血压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组患者血压水平对比(x̄±s)2.62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观察组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更高,组间对比明显(P<0.05)。见表6。
表6 2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x̄±s)3.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有着病程长、治疗难度高等特点。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具有较高发病率[2-3]。通过相关研究显示,高血压在初期并无典型性症状,随着病情的持续发展会出现头晕恶心、肢体麻木等。此疾病患者需要接受长时间的药物治疗,达成控制血压指标、控制病情进展的目标。在该疾病中,老年群体患病人数较多。随着社会老龄化发展,高血压发病率也出现提高。老年人在年龄的不断增加中,其身体素质发生降低,也通常存在基础疾病,致使患者的治疗难度获得提高。若是患者并未及时地接受治疗,心理压力会提高,家庭的经济压力也会增加,甚至会产生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当前,在高血压治疗中,主要采取药物治疗。但,受到患者认知、依从性等影响,患者会出现焦虑等情绪,致使最后的药物治疗效果无法达到预期。在常规护理中,仅为患者采取简单的药物指导等等,对于患者的心理较为忽视,致使患者在各方面的依从性较差。
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产生的重要因素。患者应注重高血压用药,确保血压指标稳定,以免脏器功能受到作用,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特别是老年患者,因其认知水平不高,也受到心理、基础病等作用,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一般较低,会形成对治疗效果的直接影响。因此,在护理工作的开展中,应重点落实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此为以患者心理状态为服务对象的护理方法,可以结合患者心理状态及时地进行引导与调节,以免由于情绪的异常波动产生对疾病治疗的负面影响。有研究发现,对高血压患者联用常规护理与心理护理,能够让患者的预后恢复率提高,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多方面发挥显著作用。在本研究中,护理人员为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可以让患者的认知水平得以提高,正确对待高血压疾病以及药物治疗,形成控制血压的信心。对患者进行饮食等方面指导,结合患者饮食喜好等达成针对性食谱的制定,使患者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与饮食习惯。护理人员对于患者的常见认知错误予以纠正、指导,能够避免患者受到虚假科普知识的影响,接受科学治疗。出于对疾病的恐惧,很多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的不良情绪[4]。而且,由于此疾病的病程相对较长,患者容易发生身体不适,会形成焦虑、自暴自弃等情绪。当患者产生负面情绪后,对于其血压控制效果不利,更甚至会导致并发症、病情恶化的风险提高。因此,采取对患者的心理护理,能够深入了解患者当前的心理问题,具有针对性地达成对患者的指导。同时,也会邀请患者家属加入心理护理中,给予患者更多支持。另外,利用病友微信群的构建,能够让高血压疾病患者相互鼓励,也结合疾病深入交流,使患者增强治疗信心。而且,在此过程中,患者的病耻感、孤独感会消除,对于患者的心理健康有利。
总之,对高血压患者采取护理工作中,注重心理护理干预,能够使患者获得血压水平的改善,使患者缓解焦虑与抑郁心理,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与护理满意度,对于患者控制疾病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戴佳宁,陈灵杉,朱倩寅,沈翠珍.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9(19):2843-2848.
[2]张婷,谢涛,邓远嘉,张煜莹,董明华,罗晓婷.心理减压措施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21,22(11):819-826.
[3]张崇兰.个性化积极心理护理在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效果[J].心理月刊,2021,16(18):183-185.
[4]王春营,朱敏芝.健康意识理论的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心理状态、健康行为及血压控制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03):348-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