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2023年10月7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并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推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出去既能提升中华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复兴的精神内核,又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塑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走出去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际舆论形势,为更加鲜明地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好中国声音,必须进一步加大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度。
一、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价值意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与价值意蕴的凝练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走出去的前提基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的好的重要保证。因此,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影响力,必须要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积极寻求全人类的文化共识和共同价值。
(一)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提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精髓最精辟的总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赢得世界人民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价值基础。同时,在中国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吸纳和发展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升华。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正逐渐被国际社会所认同,这是中华文化高度自信的集中体现。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同时注重提炼在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践中所提炼出来的精神谱系,加大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行全面、深入的阐释,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更好传播中国的价值观念,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真正理解中华文化的本源和精髓,加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并真正接受,共同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进程。
(二)提升中华优秀典籍的外译质效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浩瀚如海的优秀典藏,如三坟五典、四书五经以及诸多家训等极其富饶的民间传统典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重要文明成果,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核心,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走出去,必须要加大对中华传统优秀典籍对外翻译的力度,不断提升其外译质效以形塑其标识、展示其独特价值与文化魅力。在国际社会文化交流与文明交融发展的大背景下,着力提升中化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典籍对外译介的思想性与整体性,既有利于构建新时代中华文化海外话语体系,又能够有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化发展中的转化性创造问题,为新时代的古今、中西文明互鉴提供典范意义。因此,要坚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在中华优秀典籍中充分提炼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文学精髓,并在对其进行深入与全面的研究与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本质、最优秀、最精华的部分能够形成最优对外译介并形成形成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合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走出去还能走得好。
二、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
构建中华优秀文化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保障。为此,要在深刻把握与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能够充分适应世界各国受众的文化差别、思维差别和价值取向等的话语体系,并采取世界人民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多样化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贴切、生动地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
(一)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的阐释能力
文化阐释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对文化现象进行表述和建构的过程,突出表现为文化的意义建构能力和表述推广能力。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能力有利于消除国际文化认同的障碍,有利于提升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多元文明中的适应能力,进而增强中华传统文化在国际文化传播话语体系中的影响力。为此,要从核心价值、人文精神、文化特质等方面深入阐释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设置高质量、多层次、个性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宣传主题,能够依据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兼顾壮阔的宏大叙事与鲜活的微观叙事,通过多维视角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一是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强化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着力将中国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具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长城、故宫、书法、儒家思想、中医等文化元素,打造成能够有效宣传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文化标识,进而构建起丰富多元的中国文化话语体系,展现中国人的文化气质和精神信仰。其二,坚持国际融合,提升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文化产品的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国产影视剧、纪录片等影视频产品的质量,着力打造成符合引领国际潮流的国际品牌,并通过多样化传播渠道,宣传中国的天下观、文化观和道德观。其三,坚持以融通中外理念,通过多元化的传播方式、针对性的传播指向,实现中华文化的精准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阐释要着力找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之间的契合点,以此来促进与世界各地域文化的有效衔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此外,要将更贴近海外受众的时尚元素、潮流元素和创意元素融入其中,使中华文化通过生动的表达和多元的话语走向世界舞台,让世界人民读懂中国,喜爱中国。此外,要着力培养智媒体时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宣传人才,通过培养一大批有着过硬的政治素质、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专业的语言沟通能力、娴熟的媒体业务能力的专业宣传队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以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要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实践,特别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要作为重要内容来源,充分展示中国治理经验、发展成就和国际贡献。一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优势和制度优势作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使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独特优势。要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作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增强中国制度优势、理论优势、道路优势、发展成就的国际认可度。二是通过生动鲜活的伟大实践展示中共共产党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中国人民勤劳质朴、艰苦奋斗、砥砺前行的精神,讲好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积极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作出贡献的故事,可以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发展、开放包容、自信自强,有担当有作为、有温度有情怀、有追求有梦想、有希望有未来的中国形象。三是要充分运用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增强国际影响力。要在国际舆论场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通过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构建国际议题,特别是要把“一带一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新型大国关系”等中国方案和倡议作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着力阐释中国的全球治理理念和构建公平公正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国际主张,通过自身的实践展现中国风采,强化世界各国的认同感,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文明互鉴与政治互信。
三、大力开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媒体传播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当前,全媒体领域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数字技术对传统传播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同时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转型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我国文化的国际传播面临形式相对固化、渠道融合相对不足等问题,要大力拓展全媒体传播的路径,促进新旧渠道融合。
(一)加大新兴传播技术的运用力度
一是要在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主导作用基础上,加大新兴传播技术运用力度。当前,媒体仍然是争取国际话语权和实现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5G、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涌现并迅速发展,推动传播载体和传播技术的革新,传统单向、碎片化的传播正转变为全方位、多场景、立体式传播。为此,要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大力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步伐,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并能够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抢占国际传播的制高点。同时,要在资源、平台、技术等方面大力加强与不同国家和地区主流媒体的交流与合作,借助国际传播平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宣传。
(二)充分发挥自媒体的突出作用
近年来,自媒体行业的迅猛发展,为文化的国际传播带来了新的变革与机遇。自媒体时代是指的是以个人传播为主的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媒介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这种媒介基础凭借其交互性、自主性的特征,使得新闻自由度显著提高,传媒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自媒体优势显著。自媒体拍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短视频,通过图画、声音、颜色、视像及文字等多种符号模态间的组合与互动能够为目标语受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多媒介体验,让外国受众直观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与价值意蕴。因此,要大力发展、扶持一大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媒体,并加强政府在自媒体传播的引导作用,特别是要在其传播的主题设置、内容展示等方面进行精雕细琢,能够以国际社会更能接受的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民间力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突出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欣,刘炳香.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辩证思考[J].岭南学刊.
[2]赵璐.人工智能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数字自我的建构路径与未来向度[J].贵州大学学报,2024(02).
[3]陈月娥,李红冠.以中华传统文化推进“一带一路”国际经济理念创新[J].群言,2024 (02).
[4]王莹,秦真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1,(08).
[5]朱慧珍.“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1.
[6]高延安.“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J].商业文化,2016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