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病属于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疾病,有研究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调查发现,全国每年死亡人数高达300万。急性心脑血管死因中处于第一位的是脑卒中,脑卒中病情发展迅速,患者如不能快速治疗,必然会产生极高的死亡率。急性心脑血管病是急诊收治中最为常见的疾病类型,患者要接受积极治疗,同时对护理工作给予足够重视。急诊科要规范治疗流程,确保急救人员能按照急诊操作规程执行,避免在抢救阶段失误,导致医疗事故的出现[1]。规范急救流程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护理工作:首先,从患者接诊到护理每个步骤均需严格管理,每个步骤时间节点要控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避免救治过程中衔接出现问题。其次,救治每个步骤均要严格有序开展,发现救治中存在异常情况,医护人员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急性心脑血管病患者救治过程中,规范化治疗流程和护理工作,能确保患者得到有效救治,增加抢救成功的概率[2]。为了分析了急诊规范化流程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此研究选取42例急性心脑血管病患者,分组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间,选取42例急性心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均21例,观察组男性9例,女性12例,年龄40-75岁,平均(58.17±7.36)岁,对照组男性11例,女性11例,年龄40-75岁,平均(58.25±7.42)岁。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批准,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此次研究,在一般资料方面,两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在接到急诊后迅速发车,护理人员在接到患者时要对他们的基本病情进行评估,全面询问患者的病史,并且监测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等,建立开放性气道,必要情况下提供面罩吸氧。入院之后将交接工作做好,使患者能够顺利地进入专科治疗。
观察组要以对照组护理工作为基础,开展规范化的护理工作,结合国际复苏联合会制定《心脑血管急救流程》为基础,经过医院管理科室审批后急救标准对患者救治。(1)规范接诊流程:医院接线人员接到患者的120急救电话后,急诊科室医护人员要准备好抢救用的医疗器械和药品,通知相关科室做好接收病人准备,待患者进入医院后,为其开辟绿色通道,保证患者能第一时间进入抢救室,工作人员告知家属要办理挂号、缴费以及住院手续等。(2)规范评估患者病情:患者进入急诊科室后,主治医师对患者检查并初步评估患者病情,评估时间要控制在10分钟内,评估包括患者大脑神经反应、生命体征是否平稳、发病时间节点以及是否经过治疗等。护理人员要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给予患者吸氧并开展吸痰操作,采样的标本需及时送至检验科室,在15分钟内患者检验和影像结果均要有结果。主治医师与其他相关科室医师就患者病情交流评估,同时做好手术前准备工作。(3)规范监测患者病情:在抢救时间段内,护理人员要时刻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保证患者呼吸频率处于正常范围内,若患者呼吸出现问题,则应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吸氧,若患者呼吸困难,则选择使用机械通气,护理人员要定期评估患者意识,发现患者出现异常后应及时告知主治医师。(4)规范救治流程:救治流程要选择使用“四定”模式,定时,患者急救工作开展时,需要达到《心脑血管救救流程》中的时间要求,定人,护理人员要明确工作内容,护士长要发挥自身作用,协调相关科室开展工作,定责,明确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每项护理工作要落实到人,定分工,抢救期间责任护理人员与护士长分工要明确,了解个人职责,确保抢救工作能顺利实施。(5)交接流程规范化:搬运患者前要填写转运通知单,通知单中要详细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转诊工作办理完成后,护理人员需重新测量患者生命体征。护理人员交接患者时要严格按照规程执行,同时定期与患者开展交流,让患者了解治疗周期内要注意的问题。
1.3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主要指标有住院时间、抢救时间、分诊评估时间;(2)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统计致残率、病死率、成功率;(3)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主要包括肺部感染、压疮、消化道出血;(4)使用护理满意度调查表[3],调查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满分设置为100分,十分满意:90-100分,满意:80-89分,不满意:低于80分。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SPSS软件20.0版本进行数据分析,用(%)形式表示百分率,使用卡方值X2检验计数资料[n(%)],使用t检验方法分析计量资料(x̄±s),结果P<0.05表示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2.1比较抢救效果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抢救时间、分诊评估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抢救效果的比较(x̄±s)2.2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观察组未出现死亡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5.24%,对照组抢救成功率为71.43%,前者的抢救成率高于后者(P<0.05),详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n(%)]2.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52%,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8.09%,前者出现的并发症少于后者(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n(%)]2.4护理满意度的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达到了90.48%,对照组为57.17%,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详情见表4。
表4护理满意度的对比[n(%)]3讨论
从临床的治疗上来看,大部分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属于急性发作,若未及时治疗,将会进一步损伤人体的心血管系统,进而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等[4]。由于患者的病情进展速度较快,前期开展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有助于确保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真正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标准和质量[5]。现阶段,国内医院急诊大部分属于支援性科室,医护人员之间的配合不够默契,甚至部分医师和护理人员属于轮岗,专科医生只擅长专业治疗,对急诊知识掌握数量偏少,对疾病的救治会产生严重影响。有研究发现[6],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开展规范化治疗,所获取的治疗效果很明显。急诊科主治医师要结合患者的病情开展抢救流程,切实降低患者救治时间,规范化救治程序能让护理人员了解工作内容,避免抢救周期内出现医疗事故。护理工作人员开展工作时,严格遵守《心脑血管急救流程》的规定,通过分工协作将患者固定到指定位置。护理人员对患者开展搬运工作时,需要按照管理规定填写专门的转运通知单,通知单内要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交接时间段内要与患者家属开展沟通,按照医院的管理规定要求患者家属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7]。急诊规范化护理流程包含从接诊到护理的每个步骤,每个步骤均要控制时间,每个步骤要无缝衔接,避免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
为了挽救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命,为其创造更多生存机会,需要在救治过程中进行护理干预。常规护理方式所起到的作用和取得的效果不够突出,这就需要进一步规范护理流程[8]。就急诊规范化流程护理路径而言,能确保抢救工作符合标准,医护人员能够根据患者的相关情况作出正确的抉择,为其提供专业化的救治措施,将救援的时间全面缩短,确保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抢救的成功率有效地提升[9]。急诊规范化流程护理路径还可以避免患者治疗后出现并发症的情况,将患者的致残和致死率全面降低,切实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急诊规范化流程在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被广泛使用[10]。
在此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抢救时间、分诊评估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未出现死亡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5.24%,对照组抢救成功率为71.43%,前者的抢救成率高于后者(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52%,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8.09%,前者出现的并发症少于后者(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达到了90.48%,对照组为57.17%,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抢救时,经过应用急诊规范化流程护理路径,可以让医务人员快速响应,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救治时间,有助于提升抢救成功率,进一步减少死亡人数以及致残率,同时,患者出现的并发症比较少,该种护理方式可以获取的护理满意度比较高。
参考文献:
[1] 宫体浩. 急诊规范化流程护理路径用于急性心脑血管病抢救效果评价[J]. 中国药业, 2021(S02):030.
[2] 肖二艳, 翟世柳. 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 河南医学研究, 2020, 29(13):2.
[3] 张苏晋. 急诊护理路径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医药前沿, 2020(002):012.
[4] 张瑞霞. 探讨急诊护理流程优化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中的应用效果[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0, 31(2):2.
[5] 李婵. 急诊护理路径在抢救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1, 37(7):4.
[6] 刘伟学, 廖纪华, 袁耀根,等. 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梗抢救过程中的护理价值[J]. 当代临床医刊, 2021, 34(2):2.
[7] 魏丹, 竺正艳, 贾春艳. 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0, 35(4):2.
[8] 许玉俊. 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山西医药杂志, 2020(010):051.
[9] 杨帅. 急诊护理路径在抢救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 继续医学教育, 2021, 035(002):89-90.
[10] 李俊. 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 黑龙江中医药, 2021, 5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