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合理用药主要是指医师完全掌握患者病情与药物药理作用,能够结合多方面为患者选择最佳药品,并正确使用药物剂量,以此保证治疗效果[1]。然而,近年来药物类型不断增多,临床用药不合理事件也逐渐增加,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率上升,不利于患者预后。微生物检验主要是通过处理标本、培养微生物等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对耐药趋势进行预测,以此指导医师合理用药。整个微生物检验过程中流程比较复杂,只要有一个流程受到不良因素影响,最终检验结果都有可能发生严重改变。因此,在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态度端正,能够保证在工作过程中严格按照既定标准落实相关流程,从而对临床合理用药进行科学指导。本文选择2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微生物检验对临床合理用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影响。内容下述。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符合伦理标准。研究时间为2022年1月-2022年12月,研究对象为此期间我院收治的240例患者,并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120例患者中,男性69例,女性51例,年龄19-63岁,平均年龄(47.52±6.75)岁,住院时间10-48d,平均住院时间(28.53±6.59)d。观察组120例患者中,男性65例,女性55例,年龄20-63岁,平均年龄(47.86±6.71)岁,住院时间12-51d,平均住院时间(28.61±6.52)d。比较上述一般资料,差异较小(P>0.05),可用于比较。患者(家属)了解研究内容,参加均为自愿。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检验,采取常规措施对感染事件的发生进行积极预防,但不采取任何其他措施进行干预。
观察组以对照组为基础,加用病原微生物检验项目。该项目需由我院专业人员实施,对入院治疗感染性疾病加以检查及预防。操作人员需运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系统(法国梅里埃公司),定期对患者体内存在的菌种进行培养、分离、提纯、细菌鉴定等相关操作,并通过超光谱β-内酰胺酶试验保证诊断的准确性。相关检验操作需要具有丰富临床工作经验的专业医师进行,并将此作为依据,对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进行针对性干预。
1.3观察指标
(1)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前获得性感染疾病的发生情况。判定方式如下:未感染:患者并未出现并发症与不良反应,患者原发病得到显著改善、体内侵入性微生物较少;感染:治疗结束后,患者疾病存在复发情况,且体内存在侵入性微生物。
(2)感染疾病发生率。以气溶胶颗粒检验作为依据,对患者的感染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具体判定标准如下:轻度感染:气溶胶颗粒<10个;中度感染:10个<气溶胶颗粒<100个;重度感染:气溶胶颗粒>100个。
(3)临床用药情况。从医师预防性用药、治疗用药是否合理进行考虑,包括抗菌药物应用率、临床合理用药率。
1.4统计学分析
文中相关数据需通过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检验。以P=0.05为标准,若存在P<0.05,则表明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两组患者院内感染疾病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院内感染疾病发生率为30.00%,观察组院内感染疾病发生率为6.67%,对照组>观察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详细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院内感染疾病发生率比较以[n(%)]
2.2两组患者感染性疾病严重程度对比
对照组中院内感染患者36例,观察组中院内感染患者8例。两组患者感染性疾病轻度与中度差异显著(P<0.05),且观察组无重度感染情况出现。详细如表2:
表2 两组患者感染性疾病严重程度对比[n(%)]
2.3两组患者临床用药情况对比
抗菌药物使用率,对照组为69.17%,观察组为30.83%,对照组高于观察组(P<0.05);临床合理用药率,对照组为84.17%,观察组为97.5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详细如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用药情况对比[n(%)]
3 讨论
患者入院治疗期间,院内感染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不良事件。对于患者本身来说,其身体素质因原发性或继发性疾病影响不如健康人员,机体免疫能力与防御能力也有所减退,因此十分容易成为各种感染、传染疾病的易感人群[2]。近年来,院内感染已经成为临床中引发医疗纠纷的一大主要原因。与此同时,医院中人流量较大,医患密集,空气环境中无法避免存在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处于这样的环境中,患者更容易出现交叉感染或是出现各种医院获得性感染疾病。如果患者在治疗期间存在感染情况,不仅会使得原发病的治疗效果受到影响,也有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引发出其他与感染病原菌相关的病症,甚至会使得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与大多数传染感染疾病相同,院内感染过程主要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方面联系密切。当这三个要素同时满足的情况下,院内感染发生率就会显著升高。从临床医学角度来看,上述任何一种因素的阻断都与微生物检验关系密切。因此,医院需要对此加强防范与管理制度,让医护人员正确认识、了解并充分执行病原菌微生物检验相关工作,以便能够及时发现传染源,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针对性切断传染途径[3]。临床用药前,需要先对患者进行微生物检验,可提升致病菌检出率,从而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用药,提高治疗效果,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性。故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经微生物检验干预,医院感染发生率更低,且临床合理用药率更高,均较对照组理想(P<0.05)。除此之外,为保证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标本采集与处理过程需要严格按照流程与标准进行。如果采集过程不规范,样本极有可能会受到污染,导致无菌要求被破坏。对此,需要检验人员提高对采集及处理操作的关注程度。进行样本的采集与培养,需要进行样本质量筛选,准确区分菌种,从源头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有效提高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的准确性,需要做到下述几点:(1)检验科医护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规范自身操作,重视标本采集、储存、送检等各个环节;(2)医护人员需要耐心指导患者正确取样,确保样本符合检验标准。
综上,合理使用微生物检验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对于提高临床合理用药率有积极作用,可依照微生物检验结果进行用药方案制定,极大程度上保证治疗效果与患者安全,具有较高临床使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晓芬,田英霞,王晖.临床合理用药中细菌耐药与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应用分析.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21):3668-3670.
[2]李小平.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防控及提升临床用药合理中的作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2,15(29):164-167.
[3]代良纯.微生物检验对临床合理用药及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影响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7):25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