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
颅脑损伤是指外伤力(如:高处坠落或者剧烈撞击等)作用于头颅部位,导致脑组织发生机械性改变,从而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其中吞咽障碍是颅脑损伤患者伴随的并发症之一。吞咽障碍是指口腔、咽、食管等吞咽器官出现异常,导致食物无法从食管下送到胃的过程。吞咽功能障碍在当前的临床医学中主要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患者无法完成食物的吞咽,在当前的临床医学中主要以较为严重的颅脑损伤较为常见[1]。颅脑损伤后所致吞咽障碍与真性延髓麻痹或者假性延髓麻痹还有与吞咽相关的器官损伤有关。吞咽障碍有严重的并发症,比如吸入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等,并且可发生于口腔期、咽期、食管期以至于正常吞咽过程的各个阶段,更严重的吞咽障碍患者会因为误吸引起的窒息而死亡。因此在当前临床医学中对于此种病症的治疗,主要治疗目标就是为了能够恢复患者的吞咽功能,以此来减少患者的吸人性肺炎发生,并且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
导管-球囊扩张术是指采用普通导管球囊,经口腔或者鼻孔插入食管,在导管开口处注入不同容积的水,来获得不同大小的扩张球囊。注入水后需要将导管入口处放于平静的水中,观察是否漏气冒泡,如果没有冒泡则表示操作正确。通过间断牵拉来刺激扩张环咽肌,重建脑干与大脑的神经通路,恢复吞咽功能。球囊扩张术对治疗吞咽启动困难、吞咽动作不协调、吞咽反射延迟有很好地疗效。通过反复节律性的球囊吞咽训练还可以刺激脑干内多个运动核,这能调控咽部模式化顺序运动以及刺激反射性活动,从而使得患者吞咽功能得到明显的改善[3-4]。
2研究过程
选取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其进行为期8周的康复训练治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诊断标准符合:(1)确定颅脑致伤史,经头颅CT、MRI等检查可见明确损伤病灶。(2)符合《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
对照组康复方法:
(1)冰刺激:用冰棉棒刺激腭咽弓,同时发“a”音。
(2)舌制动吞咽法:治疗师用手拉出一小部分舌体,使这一小部分舌体暴露在牙齿或者嘴唇之外,同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每天2次,每次5分钟。
(3)头抬升训练:患者躺在床上在肩膀不能离开床面的前提下抬头看脚尖,每天2次,每次5分钟。
(4)声门上吞咽法:吸气-憋气-吞咽-呼气-咳嗽-空吞-正常呼吸
(5)超声门上吞咽:吸气并紧紧憋气,用力向下压,吞咽结束时立即咳嗽。
(6)门德尔松法:嘱患者吞咽,当感觉到喉上抬时,可以将手指放于甲状软骨环上保持数秒。
(7)用力吞咽:指导患者将食物咀嚼并混合成食团后,先做仰头姿势,待食物进入到舌根后部再做低头姿势吞咽。
实验组康复方法: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尿导管-球囊扩张术治疗30分钟/次,2次/天,和低频电刺激即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治疗30分钟/次,2次/天。
评价指标:
1.电视荧光吞咽造影检查(VFSS)
通过电视荧光吞咽造影检查(VFSS),在X线透视下,对完成吞咽动作相关的器官进行详细的分析。本次研究采用VFSS评分[9],最高分为10分,分值越高表明吞咽障碍程度越轻。
2. 洼田饮水实验
洼田饮水试验分为5级,等级越高表明吞咽障碍越严重。可以通过判断患者的饮水次数和时间,饮水时能否顺利吞咽,饮水时有无呛咳来判断患者的吞咽质量。
3.摄食-吞咽功能障碍评估
通过摄食-吞咽功能障碍评估,最高分为10分,分值越高表明吞咽-摄食功能越好,可见病人最佳的吞咽姿势;食物放在嘴里哪一个位置最容易咀嚼、搅拌;哪种性状或者哪种种类的食物最易于吞咽;病人有可能出现的吞咽不正常情况;有什么检验还需要改进。
4.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
该评价量表最高分和最低分分别为46分和18分,分值越低表明吞咽功能越好,评价层级由低到高,可以观察到病人的意识、呼吸、唇的闭合、喉功能等情况。
3研究结果
在经过8周康复后,实验组较对照组在吞咽造影检查、洼田饮水实验和吞咽功能评价方面都优于对照组。
由此可见,导管-球囊扩张术联合低频电刺激可以改善患者吞咽困难,导管-球囊扩张术对患者环咽肌失迟缓的作用效果显著,低频电刺激可以促进咽部肌肉收缩,防止肌肉出现废用性萎缩。两者联合治疗相较于常规康复干预手段具有很好的疗效。
4参考文献
[1]王海明,蔡琛,张智芳.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针灸及康复锻炼治疗颅脑损伤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观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57(2):122-125.
[2]施小成,梁宜,钱骁,等.针刺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与康复训练治疗颅脑损伤后吞咽功能障碍62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7,52(6):449.
[3]蔺丽娟,冼婷婷,常宗阁,等.心理护理联合吞咽训练在球囊扩张术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中的护理效果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20,56(6):99-101.
[4]王珊珊,顾莹,苗莉莉,等.舌压抗阻反馈训练系统联合球囊扩张术在环咽肌失弛缓症治疗上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2020,35(1):31-34.
[5] 安晓蕾,李彦梅,申晓玲,等.针灸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及心理护理在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5,44(15):1833-1836.
[6] 王书秀,王琪,安晓蕾,等.吞咽功能训练和针灸及神经肌肉电刺激在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恢复中的效应[J].河北医药,2013,35(20):3175-3176.
[7]朝浩,尹晓新,刘煜敏.不同频率电刺激联合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分析.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6,11(2):172-173.
[8]Khedr EM,Abo-Elfetoh N,Rothwell JC.Treatment of post-stroke dysphagia with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Ul. Acta Neurol Scand, 2009, 119: 155.
[9]李宏玉,唐强,朱路文,等.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2):98-101.
[10]郭静华,谭军,党宇生.经口球囊扩张术联合吞咽训练及电刺激治疗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症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9,22(4):392-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