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与完善,使得当今社会都开始重视核心素养。而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还能践行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基于物理学科的特点,许多学生在学习时面对抽象且复杂的知识感到压力倍增。针对此情况,教师要以新课改为背景,剖析核心素养内涵,研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在具体教学时,利用情境模拟的方式,加强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真实感知。要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体验科学,感知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当然,要以物理实验为媒介,让学生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还原物理现象,感知物理知识的具体应用,发展物理核心素养。
一、优化物理课堂资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也要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支持。在高中物理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都影响着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在此背景下,教师要尝试优化物理课堂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科学支持,使学生在丰富的物理课堂资源帮助下,搭建物理知识体系,发展综合能力。
比如,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物理课堂教学的教学环节出发,提供丰富的课堂资源。在本节课中的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可以提供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的预习材料,丰富学生的物理基础认知。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要挖掘生活中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的生活案例,结合生活案例与理论知识学习,加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同时,通过开展牛顿第一定律科学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的章节总结环节,教师要挖掘物理理论知识、练习材料或生活案例,引导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物理知识,探讨物理理论知识的应用方向。在课后环节,由学生自主应用信息技术等手段搜集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的文字材料或视频材料,可以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过程,也可以是国内科学领域应用牛顿第一定律的案例,也可以是针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提出想法与思路。通过优化物理课堂资源,完善物理课堂教学环节内容,不仅能够构建更加立体的物理教学课堂,也能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为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奠定能力基础。
二、构建物理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物理观念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就是要推动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转变对物理概念的认知态度,实现对物理概念的科学认知。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构建物理教学情景的方式,使学生对物理概念产生基本的掌握与了解,同时在物理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产生更科学的物理观念。比如,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开展运动的描述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为学生构建物理学习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常见的运动现象引入到课堂中,比如正在捕鱼的白鹭、正在飞翔的雄鹰,以及正在踢球的学生。教师将此类图片进行展示后,由学生针对图片中所体现的物理现象进行交流与讨论。在学生观察图片内容后,基本能够描述图片中物理现象的外在表现。比如有的学生观察正在捕鱼的白鹭,能够描述出白鹭的身体在水中运动。教师在学生完成讨论与描述后,引导学生突破对动物或物体运动外在表现的局限认知,尝试从物理概念的角度对物理现象进行解释。教师可以将香蕉球的运动视频引入到课堂中,同时,结合地球的自转视频与公转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运动这一物理概念。学生在观察香蕉球的运动视频后,能够对香蕉球的运动特点有基本的了解。学生在观察地球公转与自转视频时,能够了解到地球的公转与自转是同时进行的。在宇宙中,地球的形状对地球的公转与自转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随后,教师向学生讲解运动的概念。以香蕉球的运动视频为例,学生可以将香蕉球看作是一个运动的质点,通过运动的质点的变化,能够研究其运动轨迹。图片与物理现象视频能够推动学生形成自主思考,进而使学生在研究物理现象的过程中了解物理概念,形成科学的物理观念。
三、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开展物理实验能够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析物理现象,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物理理论知识,也能在有趣的物理实验过程中形成科学探究意识与交流意识。为加深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理解,教师要从生活化物理实验出发,设计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内容,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探索背后的物理原理,使学生建立生活与物理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推动学生产生深度思考。
比如,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三教材中有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物理实验,通过该物理实验能够使学生学会电路连接图的绘制,也能掌握并联电路与串联电路的物理概念。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电路现象出发,引导学生对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展开深入思考。比如公路两旁均设置了路灯,若其中一个路灯出现故障时,其他路灯仍然能够正常运行。又或者在家中设计了控制厨房电路、客厅电路、卧室电路的照明开关,请学生思考一下为什么在家庭中不能设计一个开关控制家庭中所有的电路呢。通过此类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对路灯的电路连接方式以及家庭中的电路连接方式进行思考,并尝试借助以往的物理学习经验设计路灯的电路连接模型与家庭中的电路连接模型。在学生完成电路连接模型设计后,引导学生思考并联的电路连接方式与串联的电路连接方式有着什么样的区别,哪一种电路连接方式能够使路灯或者使家庭中的电路正常运行。在学生产生疑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物理探究实验。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小灯泡、干电池、电线等器材,由学生利用实验器材验证自己的电路连接模型是否能够正常运行。开展物理探究实验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物理现象,了解物理理论知识应用的价值,进而在实验开展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根本目标。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感需求,注重多元化教学活动的呈现。培养高中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可以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夯实知识基础,建立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具体教学时可借助情境模拟、合作探究、实验活动等多元化的方式,加强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真实感知和对科学现象的真实体验,保证课堂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远虎.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学习效果的评价设计[J].物理教师,2022,43(06):16-21.
[2]谷春生.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20):30-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