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隔离症影像诊断及临床治疗分析
田刚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田刚,. 肺隔离症影像诊断及临床治疗分析[J]. 医学研究杂志,2022.8. DOI:10.12721/ccn.2022.157109.
摘要:
目的:讨论肺隔离症影像诊断及临床治疗。方法:选取该院2019年1月到2022年5月收治的25例肺隔离症患者进行研究,进行相关影像学检查,分析检查结果,及时进行介入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肺隔离症叶内型患者数量明显多于叶外型,左侧多于右侧。血管造影的诊断率更高,B超的诊断意义不明显。结论:肺隔离症病理分型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临床诊疗应综合考虑患者病史、临床症状等多种因素,选择最佳治疗方法,以达取得良好效果的目的。X线、CT、血管造影检查是临床常用诊断方法,血管造影检查能将异常供血动脉清晰显示出来,是诊断肺隔离症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 肺隔离症;影像诊断;临床治疗
DOI:10.12721/ccn.2022.157109
基金资助:

肺隔离症属于一种发病率极低的肺部发育畸形疾病,临床并未对其发病机制做出明确论断,多数学者认为,在胚胎发育期间,支气管肺胚芽和主动脉交通支退化不全是诱发肺隔离症的重要原因[1]。咳嗽、咳痰、咯血等反复发作的肺部感染及肺内肿块影心力衰竭等症状是该病较明显的临床表现,青少年发病率更高,且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约有20%的患者不会表现出任何症状[2]。肺隔离症在先天性肺部畸形中的占比约为0.15~6.4%,病变肺组织的血液供应来自体循环血管[3]。依据异常组织胸膜和正常肺组织分界是否完整,可将肺隔离症分成叶内型、叶外型两种。该病在临床极少见,临床症状不具特异性,与肺癌、肺脓肿、支气管囊肿、支气管扩张症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相似性,临床诊断难度较大,若误诊,势必会延误治疗[4]。手术是临床常用医治手段,虽能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但其弊端在于患者血管会受到较大损伤,存在一定局限性;近年来,介入治疗日益成熟,该疗法可将手术损伤控制在极低限度内,对患者康复有姣好的帮助作用。本研究对肺隔离症地影像诊断和临床治疗进行了细化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象是我院2019年1月到2022年5月收治的25例肺隔离症患者,男19例,女6例,年龄18~44岁,对应平均值(30.41±6.02),病程1~5年,中位数(3.10±0.55)。简单分析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对此次研究知情,且已签署研究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临床表现

4例叶外型肺隔离症患者症状不明显,剩余叶内型肺隔离症患者10岁前常有反复肺部感染症状(咳嗽、咳脓、发热、胸痛、咳脓血痰),其中,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的有5例。查体发现局部出现叩诊浊音、呼吸音降低,时有湿啰音,部分患者出现杵状指。

1.3 辅助检查

行B超检查的2例患者肺内有边界清楚的圆形、椭圆形团块,囊性区大小不一,若出现感染则会有散在小光点反射,团块内有0.5~0.8cm的1支或2支血管。行血管造影的15例患者从股动脉插管,将造影剂注射进降主动脉起始部位,异常血管多是直径0.5~1.0cm膈肌上下的降主动脉段。行CT检查的4例患者,病变部位形态以图像的形式清晰呈现,还能对异常动脉的典型表现予以确认,正常情况下,隔离肺叶外围或远离、或围绕着肺支气管动静脉,钙化现象偶有发生。若由支气管树交通引发的感染,含气囊肿、周围炎性浸润、囊肿样气液平是典型表现。行NRI(磁共振)的4例患者发现胸内有边界清楚的团块,横断面的影响更为清晰,叶内型肺部异常团块呈现增黑阴影,且连有异常血管,叶外型肺部异常增白团块阴影,同样连有异常血管。

1.4 治疗方法

一经临床确诊,应及时切除病变肺叶,如有反复感染现象,临床治疗更为棘手,需在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后,展开手术治疗。叶内型肺隔离症需切除肺叶;叶外型肺隔离症应对病变肺组织予以切除,保留其余肺叶。21例叶内型肺隔离症由于出现反复继发性感染应切除肺叶。4例叶外型肺隔离症因没有出现和胃肠交通及相关症状,未进行治疗。

2.结果

2.1肺隔离症临床病理分型特点

肺隔离症叶内型患者数量明显多于叶外型,左侧多于右侧。

表1:肺隔离症临床病理分型特点[n,(%)]image.png2.2 肺隔离症临床诊断仪器确诊率

血管造影的诊断率更高,B超的诊断意义不明显。

表2:肺隔离症临床诊断仪器确诊率[n,(%)]image.png3.讨论

肺隔离症是临床一种发生率极低的病症,发病机制有副肺芽学说、Prove牵引学说、Smith血管发育不全学说[5]。Prvce牵引学说指出:胚胎初期,原肠、肺芽周围的很多内脏毛细血管连接背主动脉,若肺组织出现脱离,相连毛细血管会退化至吸收;在某种原因的影响下,血管出现残存,转变成主动脉异常分支动脉,牵引某些胚胎肺组织,引起肺隔离症[6]。肺隔离症作为一种极其少见的先天性肺发育异常疾病,体循环异常分支发挥血供作用,因与支气管扩张、肺囊肿、肺癌存在一定相似性,误诊率较高[7]。所以,科学有效的检查方式对提高诊断率极为重要,从上述研究可知,肺隔离症的临床诊断应基于临床症状、X线胸片、B超特点的综合考量,肺隔离症发病年龄、分型、病变部位不同,临床症状有很大差异,诊断需谨慎。肺隔离症患病群体大都是青少年,发病年龄集中于10~40岁,且男性发病率较女性更高,以叶内型为主,左侧患者居多。分型诊断需注意:叶外型肺隔离症病变部位多在下部胸腔下叶与膈肌间相邻正常肺组织、膈下、膈肌内、纵膈,易并发先天性膈疝[8]。本来完整的胸膜呈现出分离肺叶的状态即为副肺叶,未和支气管交通,因此质地较为柔软、韧性较好,里面含有大小不一的多发囊肿。叶内型肺隔离症病变部位主要在下叶内、后基底段,并发其他先天性畸形的概率极低,并发食管憩室、膈疝、其他骨心畸形病变组织不会出现胸膜和正常肺组织隔离的情况,所以,异常、正常肺组织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显,可存在于相同肺叶中[8]。叶内型肺隔离症和支气管交通,患者都会出现继发性感染。除此之外,先天性支气管肺前肠畸形、段弯道综合征均是典型临床症状,在此并不多加阐述。10岁以下患者,临床表现多见于发热、咳嗽、胸痛、咳脓痰等反复肺部感染症状,其和肺脓肿临床症状有很大相似性,需做好区分。咳嗽、咳痰、发热等呼吸道症状则是叶内型肺隔离症典型临床表现。肺内囊腔大小、合并感染等因素直接关乎着病情严重度,若病情反复发作,则会出现呼吸困难、咯血、发绀等症。

肺隔离症是一种低发病率的先天性肺发育异常病症,临床诊断应将误诊率降低到最小范围内,应将其和肺囊肿合并感染、支气管扩张、肺脓肿、肺癌加以有效区别,检查时,需高度重视异常血管进入团块、蜂窝状囊性改变、密度不均软组织等病理表现[9]。从表2可知,易操作、准确度高、且能在动态下进行反复观察、无创是B超检查的显著优势,然而,B超无法对叶内型、叶外型肺隔离症加以准确区分,也无法对肺静脉回流情况做出详细检测。本次研究中,仅有2例患者经B超确诊,4例患者经CT检查,清晰的呈现出病变形态,进而对有无异常动脉予以确认。X线胸片、体层片检查对肺隔离症的诊断率较低。主动脉造影、选择性动脉造影能对异常体动脉分支供应病变部位肺组织具体情况作出全面观察,临床诊断率和准确度值得信赖[10]。由此可知,通过B超检查肺隔离症,诊断率较低,意义不大,血管造影则是诊断肺隔离症的有效方法。本文21例叶内型肺隔离症患者受反复继发感染的影响,已切除肺叶。4例叶外型肺隔离症由于未和胃肠道相通、未出现任何症状,故未进行治疗。在进行临床诊疗时,叶内型肺隔离症患者需先控制感染,之后才施行手术,行常规抗生素治疗;感染严重者,病变肺组织与胸壁相连,行分离处理时,需注意异常动脉的处理,异常动脉多位于肺韧带,也有少数异常动脉来自腹主动脉,若操作失误,易引发术中、术后大出血,患者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因肺隔离症临床症状不具典型性,加之临床医师并未对该病相关知识具备全方位认知,误诊情况时有发生。为最大限度的降低肺隔离症误诊率,临床诊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若患者肺下叶后基底段已有囊性、实性肿块及炎症,检查方式应选择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重建(CTA)或胸部增强CT,以便准确判断是否出现和病变组织相连的增粗异常血管[11]。第二,长期慢性咳嗽、咳痰青年男性、同一部位反复出现慢性炎症的患者,临床诊断应高度警惕肺隔离症。第三,小儿胸片下叶近膈面、心影旁已有囊性、团状阴影的患者,在进行临床诊断时,不可忽视肺隔离症。CTA可将异常供血动脉清楚的呈现到影像上,临床诊断准确率得以提升,进而指导手术的顺利实施。医师应综合分析已确诊为肺隔离症患者的实际情况,展开科学合理的手术,为术后康复奠定有利基础。有研究指出,介入栓塞治疗肺隔离症的疗效较好,局麻,从股动脉穿刺,注入造影剂,将隔离肺的异常血液供应血管清楚展示,弹簧栓的选择视患者血管直径而定,然后,经导丝引导,在异常血管中放入弹簧栓,对血供施加栓塞作用[12-13]。介入治疗原理是对异常供血动态进行栓塞,进而大大降低甚至是完全阻断隔离肺组织的血流灌注,使肺组织处于缺血、变性、萎缩的状态,从根本上消除感染、咯血源头,如此,便可对反复肺部感染加以有效规避[14]。需注意的一点是,只有高龄、心肺功能差、双肺隔离症患者才可用此法治疗。

肺隔离症在临床极少见,且症状不具特异性,误诊、漏诊率较高,极有可能延误最佳诊疗时机,因而,若要展开及时合理的临床诊疗,就需对肺隔离症进行精准病理分型,全面分析患者病史、临床表现、X线、B超、主动脉造影等检查资料,若主动脉供血血管异常即为肺隔离症。总而言之,患者经影像诊断技术确诊为肺隔离症,可行介入治疗,疗效较好,且不会引发任何不良反应,临床推广运用价值极高。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