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即缺血性脑卒中,在全部脑卒中当中发病率可达80%。近些年,脑梗死出现已经证实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存在一定关系,但是斑块当中的新生血管形成是使得不稳定性斑块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机制。对于脑卒中来说,有70%左右的患者为缺血性病变[1]。动脉管腔狭窄或者闭塞,可导致患者会出现血液灌注不足的情况,其会使得相应脑组织缺血性病变出现,另外,栓子脱落及颈动脉斑块破裂等等因素也会使得远端血管发生栓塞。[2-3]。早期对脑梗死患者正确的判断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意义重大,可以防止形成血栓栓塞。颈动脉斑块内的炎性变化和脑梗死发生有着直接关系当前已经被临床所证实,但是超声造影对于斑块中显示增强的密度和斑块内微血管密度相关。所以,此项检查法属于一种对于新生血管程度进行检查的有效诊断方法,其具有无创性及简便性,其在对脑梗死事件预防中,可以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鉴于此,本次纳入48例脑梗死患者与48例未患有脑梗死的患者,采用探讨分析方式研究超声造影在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和脑梗死间的关系,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2021.3~2022.5期间收治的48例脑梗死患者(研究组)与48例未患有脑梗死的患者(常规组),研究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32~71(56.33±2.03)岁。常规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33~71(56.35±2.0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脑梗死患者纳入标准:经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取内中膜厚度在2毫米以上斑块观察,同时目标斑块的选择都和颈动脉分叉处相邻易将斑块定位;无其他慢性疾病。排除标准:伴有血液疾病;家属或者患者对本次调查不知情;患者资料不全。
1.2方法
仪器:借助彩色超声诊断仪器为患者进行诊断,将线阵探头设置为9L4,将频率调整为9MHz,借助带对比脉冲序列的超声造影软件。
检验方法:常规的超声按照斑块总风险评分基本标准将具有代表性的斑块筛选出来,为其开展超声造影检查,斑块主要是高回声是1分,斑块是中等回声是2分;低到无回声为主斑块是3分﹔斑块的有较规则的表面且回声均质,同时斑块处管腔的狭窄率为50%各是0分;回声不够均质且表面不够规则,其狭窄率在50%到69%各是1分;狭窄率在70%或者以上是2分。评分整合以上斑块的特征,将具有代表性的斑块选取是总分最高斑块。
1.3观察指标
斑块显影的分级:Ⅰ级:斑块内部未增强﹔II级:斑块内部与周围显影呈现出1到3个点状分布﹔III级:斑块内显影呈现出3或者3个以上点状或有1处到2处的短线状分布;IV:斑块内部的显影呈现出弥漫点状或者有2条或者2条以上线状分布。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SPSS26.0,计量资料以(x̄±s)进行表示,t检验,计数资以%进行,进行c2检验;P<0.05代表数据差异明显。
2结果
研究组斑块显影程度为I级与II级数量低于常规组,III级与IV级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示。
表1比较两组斑块显影分级[n,(%)]3讨论
脑梗死,也是缺血性脑卒中,脑血栓形成是最为常见的类型,其有着比较高的复发率、致残率与病死率,尽早地精确诊断脑梗死,是保证患者有着良好预后的重中之重。有关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脑梗死发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颈动脉处易损斑块破裂出血,以及血栓形成,是发生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前提,而斑块的易损性则是取决于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形成度,所以斑块新生血管形成度,与其稳定性相关[5]。斑块因为破裂脱落而形成栓子,使脑血管梗塞是导致脑卒中的一种常见原因。近些年以来,对于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愈发地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现阶段,有许多研究表明,斑块内产生的新生病理性血管,是斑块发展,并诱发内部出血与破裂的主要原因,也是其不稳定的因素之一。新生血管指的是基于原有毛细血管,通过增殖与迁移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新血管的全过程。经过判定斑块内部新血管形成度,对斑块稳定性及预测其破裂风险性,进行早期的评估,对选择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防治方案,具有极为关键的临床价值。之前有关斑块回声强度与管腔狭窄度的研究比较多,而研究其自身稳定性的并不多,常规的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斑块形态、回声及血流频谱等进行细致观察,对操作医生有着较高的经验要求与较强的主观性,而且对于斑块内的新生血管无法观察到。
超声造影技术是微血管显影新方法之一,应用六氟化硫微气泡当作造影示踪剂,与造影软件谐波成像技术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图像的可视化程度,可以通过对进入斑块内的造影剂量的观察,将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形成情况反映出来,为评估斑块稳定性,提供定量与定性的影像学根据。现阶段,有众多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筛查出脑梗死,高分辨CTA(CT血管造影)、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有着较高的特异与准确性,但操作的创伤性和费用都比较高,而且存在放射性危害,不适宜做重复性的检查,还没有在临床当中普及开来。常规的二维超声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当前公认的一种对脑梗死筛查方法,但是其不能够对斑块内的新生血管进行观察。可以对斑块内的新生血管进行检测,而且不存在创伤性的检查方法,主要有3D-CTA(三维CT血管造影技术)、HR-MRI(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以及CEUS(超声造影技术)。3D-CTA的优势主要有极快的扫描速度与极高的分辨率,能够对粥样硬化当中的滋养血管,进行三维的重建观察,但此检查方式有辐射,而且价格非常昂贵,对于碘剂过敏的患者不可以使用。HR-MRI是应用多重扫描序列,能够定量定性的分析出斑块内部新生血管的增生程度,但是病情危重者,有幽闭恐惧症等患者禁止使用,并且还需长时间地保证静止的状态,才可以保证图像的清晰,同样有着较高的检查费用。超声造影是基于二维超声技术,使用超声造影剂,与造影谐波成像软件结合,增强后散射回声,进而更清晰地显示及识别内部的血管情况等,通过新生血管强化度,显示出新生血管密度,继而评价其稳定性,优点是操作简便,不具有无创伤性。超声造影剂的微泡直径,要小于红细胞,能够随着血液流到各处组织,通常约为15min,几乎全部的造影剂都是通过呼吸来排除到体外,碘剂过敏者也可以使用,尤其对肝肾功能受损的患者极为友好,能够有效地弥补临床检查上的需求,而且超声造影也是一种简便且无创的检测手段,在预测脑梗死事件当中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其是因为等回声、高回声的斑块都较为显著,血管不是很丰富,属于是比较成熟,而且具有稳定性的斑块,与之相比,低回声、混合回声的斑块内,有着较丰富的新生血管。所以,也是活动性与直接性的一种病灶,应用超声造影检测新生血管时,可以有效评价斑块的稳定性,并将此当作诊断的根据。
于瑞娜等[6]通过实践得出健康群体与脑梗死患者的年龄、空腹血糖、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由此能够看出,年龄、三高等心血管风险因素,虽然可以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但是不属于脑梗死出现的独立风险性预测因素。其在实践研究结果中显示,比较脑梗死与健康群体的间斑块内显影程度分级,差异明显(P<0.05),此项研究结果与本次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随着斑块显影程度分级的增加,脑梗死发生率随之增高,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斑块显影程度为I级与II级数量低于常规组,III级与IV级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以看出超声造影技术在对斑块稳性和脑梗死出现相关性评估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同时研究组脑梗死患者斑块中显影程度分级,主要以为IV与III级为主,这两个级别患者比常规组患者例数更高,而常规组非脑梗死患者主要以I级与II级为主,由此能够看出斑块中的新生血管显影分级和脑梗死的出现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属于脑梗死出现的独立风险性预测因素,若是斑块中的新生血管多,则斑块稳定性就会更差,更易使得脑梗死发生。
综上所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当中有着程度不同的新生血管,准确的判断斑块中的新生血管,对于控制疾病发展意义重大。超声造影检查手段具有简便、无创、实时观察等特点,其在评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显影程度方面,可以起到显著效果,能够对斑块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对发生脑梗死事件的评估,为患者早期治疗可提供一定指导,可以当作对脑梗死评估的有效诊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