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足核心素养培养,制定单元教学思路
1.单元教学内容梳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自然地理基础》其他模块以及其他学段的知识有较多的联系。学生在必修课中已经学习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容,是进一步认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础。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有助于解释区域内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形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并预测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自然环境发展变化的趋势,是学习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原理基础。
本单元教学设计,以“乌拉特后旗的畜牧业”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案例背景,围绕“自然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对整个环境带来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应对”这一探究问题展开教学。采用问题式解决教学,按照不同的学习层次,将探究问题分解为5个小问题,形成具有关联的问题链,引导学生从描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入手,逐步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及其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终能够对人地关系进行系统简要评价。
2.单元课时设定
本单元教学分为三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并在案例中描述其表现和相互作用;第二课时重在结合案例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解决区域发展中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确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观念;第三课时结合拓展案例解决区域发展中的问题,是对第二课时所学原理和思路方法的迁移应用。
这样设计的理由是:从教学内容来看,第2课时是对第1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深化和拓展,也是第3课时迁移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区域问题、理解人地关系的理论基础之一。
从学习能力要求而言,“认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环节,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分析生物(红驼、山羊)要素的变化,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等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综合思维评价能力;“评价羊-驼混合牧业生产方式”等环节,是培养迁移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单元教学目标设定
基于北京市学业水平考试对这部分学习内容的要求:对于给定的简单地理事象,能够简单分析地貌、大气、水、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中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辨识某些自然地理要素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和结果,以及出现的人地关系问题。设定单元教学目标为:
(1)说出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结合区域描述要素的特征。
(2)通过案例分析,绘制区域自然地理要素联系的示意图,通过认识某要素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
(3)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现象。
(4)结合实例,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深化认识人类活动应尊地之规的理念。
二、实施单元教学,渗透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课时1:创设情境,明确概念 ,实现区域认知
出示乌拉特后旗景观图片,让学生推断该照片可能位于中国的哪个区域?学生阅读图文资料,小组合作探究,概括乌拉特后旗的自然环境。认识案例区域背景,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实现区域认知。
课时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运用
1.理解原理,解决问题,锻炼综合思维能力
首先学生分组合作绘制乌拉特后旗自然地理要素联系图,并能够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阐述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学生通过对红驼为什么可以涵养这里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 ,从区域的角度,解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而有效的锻炼综合思维能力。
2.运用原理,评价决策,渗透人地协调观
首先学生阅读《节制的平衡》资料, 提取信息,说出红驼数量减少的原因。其次运用所绘联系图,分析红驼数量减少和山羊单一化趋势可能给乌拉特后旗草原生态环境带问题,培养学生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区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领悟自然地理环境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现象。第三,学生对“羊-驼混合牧业”生产方式进行评价,培养其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区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再从可持续发展、辩证的视角等多方面对区域决策进行简单评价,认识地理事物发展的复杂性,体会“节制”的含义,渗透人类活动应尊地之规的人地协调观念。
课时3:总结提升,迁移运用
学生基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结合黄土高原气候图、地形图、植被景观图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等材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并能够推导出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培养学生在新情境下解决问题,迁移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依据单元教学学习效果评价,考察核心素养的落实效果
在单元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除了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运用,更多的应该看到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能力的提升,注重学生回答问题时的逻辑性和全面性,特设计评价量表用以评价师生“教与学”的效果(见表1)。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关注学生回答问题时的逻辑推导过程,对于学生的错误及时纠正的同时,对于学生的精彩答案也要不吝夸奖,及时予以肯定,并通过对好的答案的点评,让更多的学生理解好的答案到底好在哪里。精彩、到位的点评不但可以推动课堂的顺利前进,更有助于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信。
四、单元教学总结
“双减”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通过“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单元设计的探索与实践,笔者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单元教学以素养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着重培养学生必备技能和关键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单元教学设计不同于传统教学设计的就是要从整体性出发,在本单元教学中,以“乌拉特后旗的牧业”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案例,将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与区域发展问题相联系,使抽象的原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在真实、具体、开放的区域发展情境中,分析、评价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建立尊重自然规律、科学适应和利用自然的意识。
以问题链为引导培养核心素养,学生通过在给定的复杂情境中指出要素、说出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认识要素变化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及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对区域决策进行评价。问题链的思维深度由简单到复杂、思维广度由单维到多维,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解决情境中的各种问题,通过情境-问题链-行动生成一定的地理知识结构框架,利于培养学生较高等级的核心素养,并达到较高的学业质量水平。
教师在学生活动设计时要关注学习方法传递的重要性。因为本单元学习都是基于案例开展教学的,案例可以有无数个,但是方法是相通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时教师也要关注教学策略上的逐步递进性,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能够更有深度地开展学习,真正的做到减负提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学会“单元教学【N】”.中国教育报,2015-06-12
[2]陈晓波,刘彩祥,郑国民.对“主题单元教学”的几点思考[J].人民教育,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