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地理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任务。地理实践力作为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地理学科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探究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培养价值
地理实践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涵盖了地理观察、实验、调查以及问题解决等多个层面。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其深远价值不容忽视。首先,地理实践力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传统的地理教学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通过引入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亲身参与,直观感受地理知识的魅力,从而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形成良性循环。其次,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还需要发挥观察力、思维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最后,地理实践力的强化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培养路径
(一)转变教学观念:践行核心素养要求
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地理实践力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重要作用,将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二)革新教学模式: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采用问题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实施项目式学习。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热点话题,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地理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锻炼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整合教学方法:多元培养地理实践力
1. 借助生活情境激发地理实践兴趣
地理知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教师可以通过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如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城市规划中的交通布局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这种将知识与生活情境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欲望。例如,在学习气候类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家乡的气候特点,以及这种气候对当地农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气候类型的相关知识,还能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从而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 利用合理问题培养地理实践思维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探究的动力。教师可以设计具有层次性和引导性的问题链,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地理现象和规律。这种问题链的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和科学的探究方法。例如,在学习河流地貌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链:河流地貌有哪些类型?这些类型是如何形成的?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通过这样的问题链,学生可以逐步深入地探究河流地貌的相关知识,形成清晰的思维脉络和实践思维能力。
3. 通过真实案例借鉴地理实践经验
真实案例是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重要资源。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的地理案例,如成功的城市规划案例、环境治理案例等,让学生进行分析和借鉴。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学生可以了解到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从而积累自己的实践经验。例如,在学习城市规划时,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国内外著名的城市规划案例,如新加坡的花园城市规划、巴黎的改造规划等,让学生分析这些城市规划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城市规划的实践经验和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 设计模拟实验感受地理实践方法
模拟实验是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模拟实验,如模拟水流实验、模拟板块运动实验等,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和变化规律。这种实验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地理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例如,在学习板块运动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模拟实验:用几块木板代表不同的板块,用水代表地壳内部的岩浆等物质,让学生通过模拟板块的运动来感受地壳运动的过程和结果。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板块运动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5. 通过构建模型锻炼地理实践技能
构建模型是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构建地理模型,如地形模型、气候模型等,让学生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锻炼实践技能。这种模型构建的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理现象和规律,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地形类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泥沙、石膏等材料构建不同类型的地形模型,如山地、平原、盆地等。通过这样的模型构建过程,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地形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6. 基于社会实践拓宽地理实践场地
社会实践是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重要延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环保志愿活动、地理考察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这种将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现实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例如,在学习环境保护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当地的环保志愿活动,如清理河道垃圾、植树造林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可以培养自己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结语
总之,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模式和整合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努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重要性,积极探索有效的培养路径,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探究[J]. 吴天奎.高考,2022(34)
[2] 基于校园资源的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J]. 陈良豪;黄光兴.辽宁教育,2022(23)
[3] 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路径[J]. 周怡.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22(10)
[4] 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分析[J]. 张静.文理导航(上旬),2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