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核心素养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是传统三维目标 的综合体现,更是对其的继承与发展[1]。关于学科核心素养国内外学者均对此进 行了较多的研究,很多发达国家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己经颇 具规模,国内研究尚处于初级的探索阶段,但研究范围较广、研究专业度较高。 各类研究力求以地理核心素养为基点,探究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策略,不断 优化和改进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而教学评价可为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 结果提供综合反馈[2] ,故本文尝试探索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的新形式,
为推动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提供思考。
一、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
地理学研究内容复杂,既包括自然、人文等客观要素,也涉及思想、意识、 认知、心理等主观因素,同时兼具空间、时间属性。核心素养既要培养学生具有
基本的地理知识,也需要有地理的学习能力和地理的分析能力[3]。
(一)关注培养学生区域理念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尤其注意地图的使用分析,引导学生形成区域思维,
认识到不同的区域人文、自然要素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该思维能力的培养可重 点放在七下世界区域地理的课堂中,针对某一国家的地图,引导学生学会探究不 同区域因其所处地理位置差异,分析由此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人文习俗 差异,并总结其内在因果联系。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分析能力,引导学生
逐步形成区域思维。
(二)关注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
在教学中设置课堂情景,对于问题的设置注重开放性,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 力,同一情境下,问题层层递进,既引导学生思考,又关注全体学生,针对其不 同基础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同时注重 问题类型设置的多样化,描述类、判断类、知识迁移应用类、概念辨析类、评价 创造类等,穿插综合出现,锻炼学生思维活跃度,关注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
与体现,拓宽学生认知视野,逐步构建出学生正确的地理思维方式。
(三)关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新时代需要理论与知识相结合的人才,因此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要注重地 理实验的教学,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4]。教师要在实验过程中注意 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课中进行自主研究和探究,提高自身实践能力。例如, 引导学生自主演示地球的自传、公转,直观体验地球的运动及其引发的“昼夜更 替、四季交替 ”等地理意义;引导学生做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实验,从而了解影响
水土流失发生的因素,直观认识植 被的水土保持作用。
(四)关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关注生活实际,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拥有学科思维并能解释 生活中的现象,是新课程改革和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要求,也是体现地理学的价 值所在。例如,在讲解各区域气候及典型植被时,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在一 年中的颜色、整体状态变化;在面对中东地区发生武装冲突这类时事新闻事件, 引导学生分析其背后涉及的地理因素,更深入理解事件的发生、影响。积极引导 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蕴含的地理现象,推动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通过将理 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上的知识, 产生地理学习兴
趣。
二、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不是教学的“终结者 ”,而是教学的“改善者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 学生核心素养,需要以有效的教学评价结果为依据,注意教学评价策略的科学性、 有效性,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导向、反馈作用,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
提升。
(一)评价具有开放性、发展性
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注重“评教 ”、“评学 ”的双关注,注重将开放性 的评价理念融入其中,使教学评价标准、结果是动态的、积极的、面向未来的,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引导作用的。拓宽教学评价体系,使关注点更加全面、开放, 注重检测学生价值判断、思维能力、行动能力等的水平,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的形成。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具有发展性的评价,更利于用发
展的眼光积极地鼓励学生,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
(二)评价方式多元化、个性化
在教学期间,教师注意将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中,并依据不同学生给予评 价,为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学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丰富性起到关键作用。为保证 教学评价的有效性,需要将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与课后的自我评价、生生互评、 师生互评充分结合,注重评价的分层个性。考虑到便捷性与时效性,成长记录可 伴随在每次的地理课后作业、实践练习、学习检测中,评价方式可以是书面心得、
口头评价、作业留言、简笔图画、动作眼神等,切实发挥教学评价效果。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与评价设计
案例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的预设,在教学设计中需充分考虑学科素养的落实,
现以《祖国的神圣领土—— 台湾》一课为例,截取部分教学设计作为展示:
一、教学过程设计
1 、创设情境,激发爱国感情
【教师活动】播放《中国人》歌曲,展示祖国疆域图,请学生听歌、看图、说“国 ”
字含义。提问:为什么国字一点都不能少?
【设计意图】在核心素养指向下,地理教学要基于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学生要
进行真实性学习。“台湾问题 ”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能了解到的,事关祖国主权
和领土完整,涉及祖国的核心利益,必须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认识台湾的自 然和人文环境特征对于他们来说又是陌生的。本课从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台湾引 入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初识台湾是我国神圣的领土,引发学生主
动思考,进而主动学习。
2 、布置任务,探究思考
(1)任务一: 自学认识台湾的位置范围
【教师活动】根据台湾在中国的位置和台湾位置图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完成对 台湾位置和范围的总结和课堂闯关活动,简要评价台湾位置在交通、海防上的重
要性。
【设计意图】从中国行政区划图上能指出台湾的位置,通过游戏法,激发学生自 主学习台湾位置、范围,区别台湾省和台湾岛常见的误区;能结合时事新闻、利 用地图资料简要的评价台湾省的位置在交通、海防方面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读
图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
(2)任务二:探秘宝岛的地理环境特征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台湾地形图和台湾气候图,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 小组讨论与交流,完成台湾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表格,并探讨地形、气候对河流
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该环节加强学生对台湾岛自然地理环境的理性认识,理解自然 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
合思维能力。
(3) 任务三:宝岛美称解说员
【教师活动】解说台湾的这些美称和其物产的联系
【设计意图】借助“解说员 ”这一真实任务,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台湾地区物产丰 富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解说员 ”引导学生关注台湾的农业和大陆
间的联系,契合“关注贴近学生生活中的地理 ”的理念。
二、教学评价设计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需在课堂中将核心素养渗入其中,将核心素养作为教学引导、 评价的基点,以实现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评价的相互渗透融合。在实际教学中, 坚持因材施教、分层个性教学评价,注重教学实践,丰富丰富教学评价方法,以
此提升教学评价有效性,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 英若枫.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中学地理教学评价研究[D].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
[2] 周歆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与评价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
2021(95):142- 144.
[3] 邓辉. 全面理解“ 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的概念内涵[J].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15(10):56-58.
[4] 马 丛 丛 . 基 于 学 科 核 心 素 养 的 高 中 地 理 课 堂 教 学 评 价
研 究 [J]. 家 长,2021,(15):111-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