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的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作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在“双减”视域下,探索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提质增效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引进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将信息技术手段融入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已成为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写作平台等信息技术工具,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加生动、直观、丰富的学习体验,有效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激发其写作兴趣。
以《习作:这儿真美》为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精心挑选一系列描绘自然美景的图片和视频,如壮丽的山川、秀美的湖泊、繁茂的森林、缤纷的花海等。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将这些视觉盛宴一一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激发他们对美的向往和赞美之情。这样的情感铺垫,为后续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紧接着,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索更多关于自然美景的图片、诗歌、散文等素材,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鉴赏。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优美词句和表达方式,还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写作提供更多灵感。同时,对于某些难以实地参观的自然景观,教师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带领学生进行一场“虚拟游览”。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自然景观的壮丽与细腻,从而更加生动地描绘出心中的美景。
二、开展情境教学,创设写作情境
在作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它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创设出既有趣味性又具实用性的写作情境。这种教学方法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多样化的形式,将学生置于一个具体的情境中,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写作的乐趣,从而有效提升写作的积极性。
以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一场“未来生活畅想会”,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穿越到二十年后的家乡。然后,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想象中的未来家乡景象,包括科技水平、环境变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这种角色扮演式的畅想,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后续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未来家乡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景模拟活动。比如,可以让学生扮演二十年后的自己,在虚拟的“未来家乡”中生活一天,体验未来的交通方式、工作方式、娱乐方式等。这种情景模拟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未来家乡的变化,从而更加生动地描绘出心中的未来景象。通过这些情境教学的方法,学生们不仅能够在写作中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想象,还能在互动交流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三、融入生活元素,提升作业质量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将生活元素融入作文作业中,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和作业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作文更加真实、生动。
以习作《介绍一种事物》为例,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择一种自己熟悉且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观察。这个事物可以是家里的宠物、厨房里的某种工具、公园里的植物等。学生需要仔细观察事物的外形特征、功能用途、使用方法等,并做好观察记录。在观察的基础上,还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写一篇介绍这种事物的作文。作文中不仅要描述事物的外在特征,还要表达自己对这种事物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它给自己带来的启示或影响。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所介绍的事物,教师还可以组织一次生活实践分享会。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和实践的过程、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获得的收获和感悟等分享给同学们听。这种分享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让他们从同学的分享中获得新的灵感和启示。通过这些融入生活元素的作业设计,学生们能够在观察、思考和表达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使作文更加贴近生活、真实感人。
四、组织实践活动,丰富写作体验
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与综合素质的提升。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还能为写作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结合学校和社会资源,如博物馆、图书馆、自然公园、社区服务中心等,开展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写作体验的有效途径。还是以《习作:这儿真美》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写作体验:
(一)自然风光探访
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的自然风景区或公园进行实地考察。在探访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景观的特色、季节变化以及生态多样性,鼓励学生用相机或画笔记录下眼前的美景。探访结束后,学生回到教室,结合实地考察的照片和笔记,进行作文构思。他们可以将自己观察到的自然景观、感受到的自然之美以及与自然互动的体验融入作文中,使文章更加生动、真实。
(二)历史文化追寻
利用学校或社区的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古迹遗址等。在参观过程中,讲解员或教师可以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艺术价值,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尊重。学生通过参观,可以了解到更多关于历史文化的知识,这些都可以成为他们写作《习作:这儿真美》时的重要素材。他们可以描述古建筑的风采、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以及自己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三)社区生活体验
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如环保清洁、敬老院探访、社区文化宣传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还能让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在参与社区服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将这些真实的生活体验融入作文中,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和深度。
五、结语
总而言之,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为了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教师要立足“双减”背景,明确减负增效作文课堂构建目标,对当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教学难点进行梳理,探索出适合减负增效作文课堂构建的策略,从多个角度切入“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提升作文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刘振英.“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减负增效的策略探究[J].新教师,2022(10):74-75.
[2]王连娟.“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高年级习作教学设计[J].天津教育,2022(16):47-48.
[3]俞丽.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习作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J].语文课内外,2021(34):35-36.
[4]徐爱素.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其教学策略分析[J].课外语文(下).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