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的门诊口腔科中,控制感染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主要因为该科室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同时患者接受治疗时所处的治疗环境相对来说较开放,并且由于使用的医疗设备较为频繁,在开展治疗工作期间,往往会有一些不规范的操作情况出现,从而造成了难以控制的感染情况[1]。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最好的控制感染的方法就是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标准化的操作。人体口腔是一种有菌环境,其中存在许多的病原体,患者在口腔科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大部分患者通常会有磨牙或者钻牙的需要,在使用期间,机械设备会在空气中产生大量的飞沫、气溶胶等,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当患者进行口腔科的治疗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医疗设备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极易对患者带来感染的风险[2]。另外,由于口腔病人的分布很广,往往会携带不同疾病,并且患者可能存在真菌、乙肝以及艾滋等传染性疾病,从而增加了患者口腔感染的几率。对于口腔科的管理防控,已成为了医院首要重视并且有效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有效阻断患者通过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手部接触的传播途径,为提高口腔科的良好环境,降低患者被感染的风险,需进行标准预防措施[3]。基于此,为进一步探讨标准预防措施在口腔科的可行性,本次研究选择2020年11月至2021年12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门诊口腔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皆在研究标准预防措施在门诊口腔科护理防护中的应用,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门诊口腔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22~50岁,平均(39.11±1.26)岁;对照组:男性21例,女19例,年龄23~50岁,平均(39.13±1.25)岁。两组患者各项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患者及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并自愿签订知情书;(2)患者均无精神类疾病且能进行正常沟通;(3)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1)未完成此次研究而退出的患者;(2)存在无法沟通或精神有问题的患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措施进行防控工作: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设备常规消毒、保持手部卫生。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采用标准预防措施,主要内容包括:
①加强护理院感知识培训:在规范预防工作中,护理人员是否了解规范预防知识,对实施标准预防有较大影响。科室定期开展相关预防知识的学习,提高护理人员能力水平。严格进行口腔手术感染控制程序并用四手操作,有效避免感染的发生,从而提高防控质量。
②严格执行手卫生:由于护理人员的手部需与患者进行接触,且频繁使用器械设备从而导致交叉感染的重要因素。所以手部卫生需要特别重视,护理人员需严格遵守七步洗手的科学方法来做到勤洗手,应在门诊口腔科每个洗手池旁贴上提醒标语和七步洗手步骤,在口腔科室内,安装感应式水龙头和速效手消毒液,严格落实洗手指征,并定期进行全面评估考核。
③加强设备消毒:根据《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技术操作规范》,制定口腔科器械清洗、消毒、灭菌、储存标准化流程,使用灭菌指示包装袋独立包装进行消毒杀菌,标明消毒和过期时间,6个月内保质期,分类摆放,合理使用,严格质控;有需要高温消毒或浸泡消毒的设备要严格遵守相关要求操作;同时对于使用过后的医疗垃圾要进行及时清理打扫,患者治疗前后的椅位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消毒处理[4]。
④加强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护理人员要正确使用手套并养成良好的戴手套习惯,注重个人卫生,在戴手套前或脱手套后都要及时进行手部的消毒清洗。手套能防止护理人员和患者间病原微生物的传染。两名患者治疗中,护理人员必须更换手套,手套不同于洗手。同时佩戴好面罩、口罩以及护目镜等,工作服需选择封领口的,避免患者治疗中飞溅的唾液、血液进入眼鼻口。使用后的利器要放在专门的容器中。若护理人员被针刺伤后要向上级报告。
⑤给予护理治疗,加强患者防护:口腔治疗前,护士对患者口腔环境进行评估,由于口腔患者的病变位置通常较为敏感,根据患者口腔具体情况,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在诊疗前,进行清洁口腔、指导漱口或刷牙,必要时给予口腔洁治,确保口腔的干净,避免口腔出现感染。做好患者口腔拍片的防护,
⑥物品的使用和处置:所有的夹具每隔4 h进行更换,一次性物品在使用过后要放入专用的器盒中,非一次性物品在使用后统一进行高温消毒。科室的空气需保持通畅,使用消毒水做好桌面和地板的擦拭,每天晚上用紫外线进行1 h的消毒。
1.3观察指标
(1)根据《口腔感染诊断标准(试行)》[5]的规定,核实感染患者,作出诊断。
(2)根据医院护理满意度量表来统计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按照分数将患者的评估标准分为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分数越高则代表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护理满意度有着更高的评价。
(3)观察统计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治疗效果,评估标准为痊愈:患者口腔不适症状消失,未出现感染情况;有效:患者口腔不适症状得到改善,未出现感染情况;无效:患者口腔仍存在不适症状,出现感染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表示,经c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感染发生率
观察组在护理后的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感染发生率[n(%)]2.2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n(%)]2.3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的治疗效果(P<0.05),见表3。
表3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n(%)]3讨论
口腔门诊是医院感染高发的一个重要部门,能直接关系到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医院感染率的控制情况,对医院的管理效果水平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必须加强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对护理工作的规范性引起重视,并加强对患者护理情况的干预,从而降低患者在医院受到感染的风险和被感染的程度[6]。对于门诊口腔患者的治疗,如果只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被感染风险[7]。因此,加强口腔科的护理管理,是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从而有效降低患者感染风险,使患者对护理工作感到高度满意。在标准预防措施中,主要通过对护理人员的管理系统加强,从而使护理人员能规范性的操作,确保患者所处环境做到充分杀菌,以此彻底清楚患者可能存在的病原体。此外,标准预防措施加强废弃物的处理和一次性医疗物资的管理,降低患者与医院感染源的接触,对口腔科的护理防护起到重要作用。
近年来,各种类型的病毒在临床上的传播、感染途径的多样性,使得临床口腔疾病的治疗和护理工作都面临着新的挑战,血液及唾液中含有病毒,使口腔病人和医务工作者之间的传染风险增大,为了避免传染性病毒携带患者对临床治疗中交叉感染的发生,必须加强对患者的预防处理,其中重要工作是加强实施安全有效的隔离工作[8]。因为口腔科医生在治疗时处于特殊的条件中,在对患者口腔治疗的过程中,需使用手部对患者的唾液、血液进行直接接触,以及治疗设备的频繁接触,若为患者进行操作期间不佩戴手套,同时手部皮肤存在伤口时,会增加患者受病毒感染的风险,从而引起接触性病毒传染,并且增加科室内医疗设备被污染的可能性,使用后的医疗设备若不进行彻底的消毒灭菌,也会产生污染。患者在口腔科诊治疾病的时候,通常都会进行磨牙、钻牙等治疗方法。由于涡轮式器械的高速转动,会在口腔内形成飞沫、气雾,对室内的空气造成一定的污染。每个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都要接触到各种设备,再加上口腔医生的不同,都具有其他的基础和传染病。大部分病人在治疗前和治疗后都没有进行血液检测,所以很容易忽略口腔治疗中的交叉感染。其实大部分经血传染的疾病,比如乙肝、丙型肝炎、艾滋病等,都可以经由口腔仪器沾有血液、唾液或医务工作者的手部,医源性交叉感染通过病人的口腔细小伤口引起。所以,在医院里,口腔科是最容易发生交叉感染的部门。口腔护理是临床工作的第一线,为避免和降低这类疾病的发生,必须对医务人员进行严格的安全防范措施。所谓的标准预防,就是对血液、体液、分泌物进行判断是否具有感染性的,且加强做好隔离措施,不管有没有明显的血污或者有没有与不完全的皮肤和粘膜接触,都应注意防护。依据飞沫的传播方式和空气的隔离,是防止医院感染的一种成功、有效的方法。其特征包括预防血液传染病和非血液传染病;注重双向保护,以预防感染由患者到护理人员的传染;同时也要避免由护理人员对患者的传播。
本次研究结果,选择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门诊口腔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而观察组患者采用标准预防措施。结果显示,察组患者护理后的未发生感染情况,而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的感染发生率12.5%(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为87.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的46%护理满意度(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为87.5%高于对照组的83.33%治疗效果(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标准预防措施在门诊口腔科护理防护中的应用效果。标准预防措施在护理人员中,能对自己的专业技能知识进行加深、加强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护理工作的实践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对标准预防措施的高度满意,并且有效提高院内工作的防控质量,缩短了医患间的距离,使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建立和谐关系。因此,需从思想上认识到预防感染的重要性,切实落实好自身防护工作,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减少职业危害发生。由于口腔科的设备种类繁多,患者治疗时的环境也比较特殊,虽然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医院应对口腔科进行严格的管理,实施标准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感染的机会,从而有效降低患者在院内感染的风险。
综上所述,将标准预防措施运用到门诊口腔科患者的护理预防中起到积极作用,提高了患者护理后的口腔治疗效果,有效降低患者感染风险和院内防控质量,从而获得患者对护理工作的高度满意,具有可行性,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