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有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管腔会出现闭塞、狭窄,局部血液循环减慢,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斑块破裂出血,将诱发相关脑血管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颈动脉粥样硬化可在脑血管病发病前出现,故而可通过早期诊断颈颈动脉粥样硬化来为脑血管的早期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一种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其可以明确斑块大小、性质、分布情况,评估颈脉动病变程度,实现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发现和治疗[2]。基于此,本研究将以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期间收治70例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7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比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时间: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观察对象:我院收治70例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甲组)和70例健康体检者(乙组)。其中甲组,男性37例,女性33例,年龄50~82(65.23±5.36)岁。乙组,男性38例,女性32例,年龄50~85(66.12±5.04)岁。对比两组基本资料(P>0.05)。
1.2方法
入选研究140例患者均采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所用仪器设备:飞利浦EPIQ 5超声诊断仪,探头型号:L12-3,引导患者呈平卧姿势于检查台,下颌部略微抬起且头部偏向检查对侧,确保受检部位充分暴露,于颈部根源处应用探头沿着头侧横向平扫,之后调整为沿颈总动脉走向纵向扫描,纵切面、横切面等多个切面探查,记录颈内动脉起始段、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明确血管是否存在阻塞、斑块、狭窄等情况,记录斑块数量、质地、分布情况、血流情况。
1.3观察指标
比较甲组、乙组患者左侧、右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对比两组硬斑块、软斑块、扁平斑块、混合斑块以及总斑块数量检出情况;记录两组患者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收缩期峰值流速(SPV)、阻力指数(RI)。
1.4统计方法
SPSS24.0统计软件,(x̄±s)描述计量资料,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卡方检验,P<0.05,代表数据对比有差异性。
2结果
2.1两组左、右侧IMT值对比
甲组左侧、右侧IMT值均明显高于乙组(P<0.05),如表1。
表1 两组左、右侧IMT值对比(x̄±s,mm)
2.2斑块检出情况对比
甲组斑块检出数量明显高于乙组(P<0.05),如表2。
表2 两组斑块检出情况对比(n)
2.3血流动力学指标
甲组EDV、SPV、RI均优于乙组(P<0.05),如表3。
表3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x̄±s)
3 讨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在颈动脉的表现,其是脑梗死、脑血栓等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病理学基础,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动脉壁增厚失去弹性,形成不稳定斑块,进而可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增大患者致残、致死风险。相关研究表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有着良好的诊断效果,可直接观察颈动脉斑块数量、质地、分布状况以及血流状况,及早发现血管异常,为脑血管的预防和诊治提供依据[3]。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简单快捷、可重复操作的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加之颈动脉所处位置表浅,可获取清晰的影像学图像,准确评估颈动脉斑块相关形态学特征,了解血流动力学及血管内膜情况,同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符合率达90%,能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诊断,避免误诊、漏诊等情况的发生[4]。在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甲组左侧、右侧IMT值均明显高于乙组(P<0.05);甲组斑块检出数量明显高于乙组(P<0.05);甲组EDV、SPV、RI均优于乙组(P<0.05),表明了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同健康体检者之间的差异性,IMT显著增厚可作为一个重要诊断依据,尽早发现斑块有助于评估患者脑血管病的发生与进展情况,实现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
综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有着良好的诊断效果,可观察患者IMT、斑块类型与血流状况,为脑血管治疗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王亚,郑清玉.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诊断中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应用及临床意义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1,29(S1):65-67.
[2]殷艳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效果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01):162-163.
[3]王丽玲.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20,33(01):31-33.
[4]范永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24):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