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产妇无分娩经验,在首次分娩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剧烈疼痛,这时候助产护理显得尤为关键。常规助产护理过于被动,持续性不强,逐渐被新型助产模式替代。无隙衔接助产护理分别于孕早期、产时、产后3个阶段,持续为初产妇提供专业助产指导,使其处于良好的分娩状态,积极配合,实现超快顺产,以此获得初产妇的认可,还利于规避后续各类并发症。本次研究以分组比较形式指出初产妇实施无隙衔接助产护理的可行性。报道见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自2023-09开始至2024-09结束,在该时间轴线内选定本院109例初产妇。分组方法:随机数字表法。组别显示:对照组54例、观察组55例。(1)纳入标准:①首次分娩;②单胎;③产妇及家属均系自愿,且签署协议。(2)排除标准:①合并妊娠并发症;②精神、语言、认知障碍。对照组年龄介于20岁和41岁之间,平均(30.53±2.18)岁;孕周最短34周,最长41周,中间值(37.53±2.17)周。观察组年龄最小21岁,最大40岁,均数(30.52±2.21)岁;孕周分布35周-40周,平均(37.51±1.95)周。比较两组上述信息无差异(P>0.05),可比。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助产护理,预先向产妇及家属介绍相关助产知识,于分娩过程中给予全程陪伴,科学指导产妇正确用力、呼吸,顺利分娩。观察组实施无隙衔接助产护理,如下:
①孕早期护理:自初期建档开始,助产士便从营养补充、饮食调理、孕期运动、体重管理、情绪控制等方面为初产妇提供相应的指导,此外,鼓励初产妇顺产,向其介绍无隙衔接助产护理的优点,增强产妇的认知。在产检过程中,为初产妇发放健康宣传手册,产科门诊播放健康宣教视频,供初产妇了解。定期开展孕妇课堂,介绍相关助产知识,分享孕期经验,使初产妇的自然分娩意愿不断增强。倘若必要,还可以模拟分娩过程,进一步增强初产妇的认知,削弱其对自然分娩的恐惧。
②产时护理:产妇入院等待分娩时,助产士要熟悉其档案、个人资料,根据其知信行水平确定是否进一步开展宣教工作,指导产妇科学应对宫缩,借助拉玛泽呼吸法、音乐疗法、导乐陪伴等,帮助产妇克服不良情绪,树立分娩自信,直至其顺利分娩。
③产后护理:产后再次对产妇进行评估,并为其按摩子宫、刺激乳头,尽早进行母婴接触。再次提示初产妇及家属相关注意事项。等到产妇出院后,还要进行随访,再次强调产褥期事项,提醒其产后42d到医院复查。
1.3观察指标
①自我效能:评价工具为自我效能感量表(SUPPH),由正性态度(15-75分)、自我减压(10-50分)、自我决策(3-15分)构成,分值越高,提示自我效能越强。
②满意度:发送满意度调查短信,提示产妇回复数字评价。数字“1”代表非常满意,数字“2”代表一般满意,数字“3”代表不满意。除却不满意之外均视作满意。率的显示形式为%。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汇总于统计学工具(SPSS24.0)内读取。计量资料(自我效能)和计数资料(满意度)分别采用均数±标准差(x̄±s)、(n,%)表示,各自通过t、检验。P<0.05为数据差异性标志。
2结果
2.1两组自我效能比较
相较于对照组,在自我效能评分方面,观察组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自我效能比较(x̄±s,分)
2.2两组满意度比较
在满意率方面,观察组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满意度比较(n,%)
3讨论
对于初产妇而言,为保障分娩效果,减轻其在分娩过程中的痛苦,科学的助产护理非常必要。常规助产护理的不足在于助产工作以分娩过程为主,忽略了孕早期及分娩后相关指导,以至于助产护理工作不够连贯,也无法满足初产妇的实际需求。无隙衔接助产护理的特点在于强调助产工作的衔接性,该护理模式使孕早期、产时、产后3个阶段的护理工作更加连贯,能够满足初产妇不同阶段的护理要求。这利于增强产妇的自我效能,获得其对助产工作的认可。本次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自我效能评分比对照组低;观察组的满意率(96.36%)比对照组(83.33%)高,提示在初产妇群体中实施无隙衔接护理,既能够使初产妇的自我效能增强,还能够对其护理满意度进行兼顾。
综上所述,依据初产妇的特点,实施无隙衔接护理,初产妇的自我效能增强,其对助产护理工作具备非常高的认可度,说明这一护理方案可行,具备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董琳,张维维,邱无双.分娩球配合自由体位助产护理对初产妇产程,疼痛程度及新生儿健康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24,22(21):86-90.
[2]韦宇菲.无隙衔接助产护理对初产妇负性情绪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妇儿健康导刊,2023, 2(16):175-177.
[3]彭丹.基于助产士主导的体位护理结合激励式心理疏导对初产妇心理状态,分娩控制感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2024,37(3):722-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