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研究
张肃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张肃,. 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研究[J]. 人工智能研究,2025.2. DOI:10.12721/ccn.2025.157500.
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产业的高度融合,文化产业迎来了创新发展的新形态,但其融合所带来的各种挑战也随之出现,如何有效解决两者在融合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难题,发挥文化价值引领作用,引导两者正向结合,从而讲好传统文化是当前时代的课题。
关键词: 人工智能;传统文化产业;融合;对策研究
DOI:10.12721/ccn.2025.157500
基金资助:吉林省科技厅科技战略与规划项目(20200101019FG)

2017年,国务院正式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1]。这一规划明确提出,要抓住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机遇,积极构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真正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2]。在当前国家大力支持创新驱动发展,突破经济新增长的形态下,传统文化产业与人工智能的高度融合,加快其产业转型发展速度,探究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产业在融合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对策研究,其意义甚大。

一、人工智能在传统文化产业创新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是一门通过计算机来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及延伸人类智能的新技术科学[3]。随着与传统文化产业融合过程的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在助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凸显。2020年,人工智能与各产业的融合发展已成为助推数据与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4]。人工智能打破传统文化发展路径,并在其领域得到广泛运用。

(一)打造文化旅游个性服务新形态

人工智能与文化旅游行业的融合,创新了服务新模式,借助AI引擎为游客选择最佳出行路线并为其搭配相应的酒店住宿等各类服务,如同程艺龙的ITA概念。除此之外,人工智能还利于各大旅游机构通过深入分析在线用户的相关数据的形式,进行精准营销,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调整,不断优化服务质量[5]

(二)助推新闻行业智能化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机器新闻写作及VR新闻临场体验等智能技术已渗入新闻行业的生产及传播的各大环节,人工智能与新闻行业的融合发展,无疑将推动媒介发展的新变革[6]。2019年问世的AI合成主播“新小浩”其动作、语言表达更为人性化,人工智能与新闻行业的融合,使得媒体表达方式更为多元[7]

(三)促进影视传媒创新化发展

近年来,影视传媒行业充分抓紧人工智能时代发展优势,融合智能技术,创新升级发展形式,使得人工智能在影视传媒行业的各大领域得以广泛运用。2016年安迪·赫德借助谷歌的Tensorflow研发的自动编制的人工智能技术,将《老友记》的内容录入,便自动形成一集新剧本[8]。除此之外,《速度与激情7》也借助智能技术,创造了保罗“重现”大屏幕这一创举,让人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人工智能的魅力。

二、人工智能和传统文化产业融合面临的问题

随着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产业不断融合,人工智能在助推传统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中,阅读浅层化等现实问题日益凸显。

(一)信息茧房化

人工智能算法等使得传统文化的推送日渐趋于精准化,这与当前时代人们的文学所需相契合。然而这种具有精准特点的推送极易造成同质内容的泛滥,使得人们阅读视野狭窄化,思维也被局限化,出现偏见闭环的问题[9]。然而传统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是需存在多元色彩,需求同存异,这种精准的内容推送与信息茧房间矛盾成为当前发展所必须攻克的难关。

(二)阅读浅层化

传统文化经历了由纸质阅读向屏幕阅读的转变,由实物保存到影像化留存的转换。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促使阅读方式更为简单化、便捷化,然而这种终端学习的阅读是浅层式的,这有悖于当前所提倡的深度思考阅读,失去了正确传播文化价值的意义。

(三)过于经济利益化

从2018年以来,人工智能的研发运用与传统产业的深入融合,推出了智能导游提供景区讲解服务,以复活文物的方式弘扬传统文化等,这是对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最佳形式。然而在现实中存在着众多一味趋利,淡化文化价值的思考,片面注重利益,忽视道义,使得利与义的关系失衡。

三、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传统文化产业面对当前人工智能与其融合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应发挥价值引领作用,拓深人工智能对传统文化产业的弘扬能力。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研究:

(一)正确看待人工智能

与传统文化产业相比,人工智能是一种弘扬与发展文化产业的技术手段,在两者高度融合发展进程中,不可本末倒置,过分强调人工智能,而忽视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否则易使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变质,成为一种带有娱乐及物质消费色彩的文化。过度重视智能技术,过度强调精准,而忽视体验感的提升,易使内容局限化。因此我们在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升级的同时,要提升我们对价值的判断力,不过度依赖智能技术,而是主动选择,打破偏见闭环,促进文化创新发展。

(二)讲好传统文化

在当前人工智能与新媒体发展迅猛的时代,确保传统文化的价值被正确掌握,就需把传统文化讲好,正确发挥其引领能力,这是解决当前问题的落脚点。讲好传统文化需利用AI等技术不断创新媒介传播方式,将内容聚焦主流文化价值,讲好文化,不断提升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质量。除此之外,要推进文化企业创新发展进程,使越来越多集创意与内涵于一体的产品跃然于人们眼前。

(三)做到以“新”传“心”

在当前人工智能盛行的时代,传统文化仍存在着自身独特的价值与魅力之处,传递情怀,创新传承,这在任何时代都应遵循。传统文化是内涵人文精神的一种社会产物,在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传承创新的同时要明确其融合的价值所在,真正做到用人工智能的新传承方式来传递传统文化的一种心即人文情怀,真正关注文化的精髓,凸显其价值,传承才将更精彩。

参考文献:

[1]《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J].科技导报,2018,36(17):113.

[2]黄美玲,向辉.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融合模式及规制路径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8(11):117-120+122.

[3]郭朝先,方澳.人工智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机理、问题与对策[J/OL].广西社会科学:1-10[2021-08-25].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5. 1185.C.20210723. 1327.002.html.

[4]王晓巍,宋炎炎.人工智能科学管理:智能手机领域的人工智能专利布局[J].科技促进发展,2018,14(03):142-148.

[5]李有文,郝挺雷.数字技术驱动下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综述[J].歌海,2020(05):18-23.

[6]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伦理与法规”简介[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6):2.

[7]黄楚新,许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传媒业发展的三个维度[J].现代出版,2021(03):43-48.

[8]孙涛.影视传媒领域中人工智能的应用[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21):253-254.

[9]史安斌. 互联网如何打破“偏见闭环”[N]. 环球时报,2019-10-14(01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