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微生物检验是临床医学常用于检测感染性疾病病原体的一种技术,主要反映病原体的特点、数量等信息,为指导临床诊断疾病并选用合理有效的抗菌药物提供基础。然而近年来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屡见不鲜,致使病原菌出现耐药性,且越来越多菌种相继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严重影响了临床治疗效果。微生物检验结果的精确度对于诊断结果、药物选用、治疗效果、患者康复等具有重要决定性影响,且病原菌的耐药性检测与临床用药剂量和治疗方案的改进息息相关。
1微生物概述
微生物涵盖细菌、病毒、真菌等人眼无法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属小型原生生物,在临床中,微生物被划分为八类,分别为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具有紧密联系性,根据微生物性质,可划分为有益菌和有害菌,有益菌可对人体循环代谢、机体状态等起到良好促进作用,例如活性乳酸菌、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等,而有害菌则对人体健康存在较大危害性影响,例如产气荚膜杆菌,绿脓杆菌等,人体在感染有害菌后,随有害菌对人体产生侵蚀性,患者将出现明显不适及痛苦感受,从而引发传染性疾病发病。
2检验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痰液标本,痰液标本的不合格率居于首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标本留取质量不合格,同时由于痰液培养的注意事项较多,同时要求也十分严格,有时由于医护人员未全面、详细的交代清楚,导致患者留取方法出错,未能很好的区分痰液以及唾液,这也是导致取材质量不过关的主要问题之一。其次是中段尿。本次研究中尿液标本不合格也属常见,而导致这一问题的常见原因包括送检不及时、留取方法错误等。根据相关规定,尿培养务必将外阴部清理干净,采集中段尿液后在规定时间内送达微生物试验室,并确保在2h内进行检测,这不仅有利于降低标本污染率,而且能够大幅提升病原性微生物的分离率。在实际的检验过程中,难免会因接受、运送、存储、接种等环节出现问题,导致标本遭受污染,从而影响检验结果。再者是血培养。目前,在临床检验工作中,血液样本污染的问题十分频繁,不过造成血液样本污染的问题却并不复杂,多是由于采血量不足或是未能掌握正确的血样采集时间、方法等所致。再者是粪便。粪便样本不合格在临床检验工作中相对并不多见。
3检验科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对策研究
3.1要加强检验科与其他临床科室及医师交流沟通
要加强检验科与其他临床科室的交流沟通,检验人员应积极主动与临床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交流,听取其建议,进行及时的改进。一旦发现患者的检验结果与患者的临床表现相悖,务必认真、仔细、全面的分析微生物检验过程之中的每一环节,同时加强与临床医师的交流沟通。此外,需制定检验标本采集手册,并发放于医护人员,手册内容涵盖临床检验的意义、价值、标本采集要求、患者准备工作、检测时限以及各注意事项等。
3.2应积极组织教育培训工作
临床医护人员务必加强检验标本采集知识的培训,同时主动去了解检验操作技能,并号召相关人员积极学习检验标本采集手册的内容。此外,考虑到医院近年来业务发展迅猛,每年实习以及进修的护理人员大幅增多,此类人员对于医院当前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流程缺乏了解,其业务技术也相对生疏,这也是造成微生物检验不合格标本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于这一问题,对于新进的实习生,需将其纳为重点培训对象,帮助其了解医院环境,熟悉工作流程,提高其专业性,防止因新进医务人员的疏漏导致微生物检验样本不合格情况的产生。
3.3培养基技术性验收
目的是确定质量性能是否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性,禁用性能不达标的培养基。通过细菌学实验方式,确定培养基内在质量指标是否符合检测要求,可选择采用定量测试与定性测试方法对培养基进行评价,包括选择性、抗菌实验特性等方面。定量测试方法主要计算标准工作菌株生长率PR,定量测试使用参考培养基从近期选出质量良好培养基,生长率不适合部分霉菌培养基测试,固体培养基可将工作菌株制成不同梯度稀释液,将不同浓度稀释液接种到待测培养基平板,按标准规定培养基条件培养,评价菌落表面特征。非选择性培养基目标菌生长率最低为0.7%,特殊情况可放宽判断标准。
3.4培养基分装灭菌前各成分溶解均匀
含有琼脂粉末状培养基溶解前浸泡,使用设备煮沸培养基小火加热,烧糊培养基会产生有毒物质。培养基采用湿热灭菌,按照生产厂家提供说明灭菌,配置培养基用水与干粉含有大量微生物,要避免微生物繁殖消耗养分,产生有毒物质。分装注明培养基配制时间等。高温可破坏培养基营养成分,降低琼脂凝胶强度,某些营养成分由于受热发生反应,使可溶性磷酸盐浓度降低。还原糖与氨基酸等发生化学反应,高温反应时形成有毒物质,湿热灭菌需控制温度与时间。
4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医院感染防控是临床管理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以往医院感染控制多在患者就诊期间,医生以自身经验为依据,进行疾病诊疗的同时,给予患者抗生素类药物,抑制感染性疾病发生,虽然在临床中此种方式具有一定感染控制作用,但因患者存在个体差异性,因此在用药期间,患者用药安全性及用药合理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加剧治疗用药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严重时可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用药效果存在一定局限性。为使患者临床诊疗期间患者治疗用药能够更具规范性,在用药前,对患者开展微生物检测,通过采集检测样本,对样本进行菌培养、制作切片等方式,细致探查鉴定样本中有无病原微生物,并采用药敏实验明确患者诊疗期间可使用药物类型,以此为依据,为患者拟定更具专业性、规范性的用药方案,从而使药物使用更具针对性,提高致病微生物消杀效果,同时减少抗生素类药剂使用剂量,进一步避免诊疗期间患者耐药情况发生,有效保障医院感染控制有效性及诊疗实施效果,对患者疾病康复具有促进作用。
结束语
微生物感染是很多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特别是对于感染性疾病而言,微生物检验是临床诊断的重要途径之一。血液、痰液、尿液及分泌物等是临床送检的常见微生物标本,从标本采集到检验,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则很可能会降低检验结果准确率。近些年,广谱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使病原菌耐药性也相应增加,可能会增加感染性疾病治疗难度。鉴于此,疾病治疗阶段要谨慎选用抗生素药物,并对微生物检验质量严格把关。
参考文献
[1]姚伟.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性疾病患者预防和诊断治疗中的临床价值[J].中外医疗,2022,41(05):195-198.
[2]张玲玲.临床微生物检测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效果探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2,20(03):61-63+76.
[3]陈定辉,黎映婵.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对微生物检验结果的重要性探析[J].名医,2022(02):16-17.
[4]张宁.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河南农业,2022(03):44-45.
[5]肖霄,徐晓斌.微生物检验技术对住院患者感染的控制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04):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