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
付洪娟 李飞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付洪娟 李飞,. 浅析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J]. 神经科学研究,2025.4. DOI:10.12721/ccn.2025.1578939.
摘要: 目的:分析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6月颅内动脉瘤患者82例,根据疗法分组,A组(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41例,B组(开颅夹闭手术)41例,比较手术治疗情况、术后并发症、患者功能状态、预后情况。结果:手术治疗情况比较,A组手术较快、住院较短、切口较小,但是治疗费用较高(P<0.05);术后并发症比较,A组发生率,B组发生率,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功能状态比较,A组生活自理能力较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预后情况比较,A组短期内预后较好,B组较差(P<0.05)。结论:针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实施血管内栓塞具有显著效果,可加速治疗和康复,手术切口较小,术后患者功能状态和预后恢复情况较好,但治疗费用相对较高。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神经介入疗法;预后
DOI:10.12721/ccn.2025.1578939
基金资助:

前言: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壁受损导致局部异常膨出,较易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高发性脑血管意外[1]。颅内动脉瘤主要发病于(40~60)岁人群,破裂出血后较易致残致死。颅内动脉瘤患者必须针对性手术或者介入治疗,降低患者残疾、死亡风险。开颅夹闭手术是常用手术方法,但是属于有创操作,需要开颅治疗,术后恢复缓慢。血管内栓塞术是介入治疗方法,为新型动脉瘤治疗技术,其目的是减轻创伤,促进患者预后[2]。本文从2022年7月~2023年6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病例中选取82例,说明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观察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7月~2023年6月82例颅内动脉瘤,A组41例(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术),性别:男/女=20/21,年龄(50~75)岁,平均(63.20 ± 7.18)岁;肿瘤规格(0.30~2.40)cm,平均(1.47 ± 0.20)cm;Hunt-HessⅠ级5例、Ⅱ级16例、Ⅲ级18例、Ⅳ级2例。B组41例(开颅夹闭手术),性别:男/女=22/19,年龄(52~74)岁,平均(63.17 ± 7.21)岁;肿瘤规格(0.32~2.34)cm,平均(1.45 ± 0.19)cm;Hunt-HessⅠ级6例、Ⅱ级15例、Ⅲ级17例、Ⅳ级3例。资料可予分析(P>0.05)。

1.2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CT和DSA检查结果显示颅内动脉瘤确诊;(2)免疫功能正常;(3)凝血系统正常;(4)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重要脏器功能疾病;(2)开颅手术史;(3)精神智力障碍;(4)沟通能力异常;(5)认知功能障碍;(6)资料不全。

1.3方法

入院后,对患者规范健康宣教,做好术前准备,包括针对性检查、降颅内压、扩张脑血管、脑脊液引流等治疗,预防再次出血。两组均实施全麻手术。

A组行介入性血管内栓塞术:(1)动态监测体征,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肝素抗凝。开通静脉通道,尼莫地平(厂商:海南普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4140;规格:10ml:2mg)泵注给药。(2)实施DSA检查,观察颅内动脉瘤情况。(3)采用Seldinger穿刺方法,将6 F动脉鞘置入动脉血管,直至椎动脉、颈内动脉瘤处。借助微导丝将微导管置入动脉血管。(4)分析DSA检查结果,将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腔正中部位,使用弹簧圈对动脉瘤腔进行填充。(5)使用氯化钠溶液冲管,同步观察DSA检查结果,当动脉瘤在DSA中无显影时,显示填充栓塞完成。(6)拔出微导管,对穿刺处进行包扎,规范缝合手术切口。(7)术后1 d对患者进行体位制动。

B组行开颅夹闭手术:定位肿瘤位置,确定肿瘤规格,采用翼点入路方法,科学开创手术切口,规格为(7~8)cm,逐步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以及骨膜部位,将脑脊液引出缓解颅内压,翻转皮瓣,根据病灶情况在颅骨部位精准钻孔,使肿瘤及相关动脉展露于视野,使用动脉夹阻断处理载瘤动脉,将粘连组织分离并且清除病灶,使用动脉夹夹闭处理动脉瘤颈。

1.4观察指标

手术治疗情况:统计手术、住院时间、手术切口规格与治疗费用。

术后并发症:统计电解质失衡、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动脉瘤破裂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

功能状态:(1)神经功能:评估NIHSS评分变化,即《神经功能缺损量表》,共(0~42)分,NIHSS评分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2)生活自理能力:评估ADL评分变化,即《日常生活活动》,设有10项问题,共(0~100)分,ADL评分与自理能力障碍呈正相关。ADL评分(0~40)分,重度;(41~60)分,中度;(61~100)分,轻度。

预后情况:术后1年随访,采用Glasgow预后评估法,观察患者睁眼、语言、运动情况。统计患者恢复良好、轻度残疾、重度残疾、植物生存、死亡占比,统计预后良好率。预后良好率=(恢复良好+轻度残疾)÷41×100.00 %。

1.5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4.0分析颅内动脉瘤病例数据,计量资料(手术治疗情况)以“均数 ± 标准差(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术后并发症、短期预后情况)以率(%)表示,X2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治疗情况

A组手术、住院时间<B组(P<0.05),A组切口规格B组(P<0.05),A组治疗费用>B组(P<0.05)。见表1。

表 1 手术、治疗情况(x̄±s)

截图1742952218.png

2.2术后并发症

A组30例,总发生率73.17 %(30 /41);B组31例,总发生率75.61 %(31 /41);A组发生率(73.17 %)与B组(75.61%)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 2 术后并发症情况[n, %(n)]

截图1742952233.png

2.3功能状态

治疗前,组间评分相近(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治疗前,A组评分>B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 3两组NIHSS、ADL评分变化[分,(x̄±s)]

截图1742952304.png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B组比较,#P<0.05。

2.4预后情况

A组术后1年随访轻度残疾、恢复良好占比较高,预后良好占比为90.24 %,B组较低,A组预后良好率(90.24 %)>B组(70.73%),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4。

表 4术后1年随访情况[n, %(n)]

截图1742952245.png

3讨论

动脉瘤为动脉管壁异常囊性突出,此类(3 ~ 5) mm以下小规格、无症状、未破裂动脉瘤通常不会导致患者病死,但是应定期实施DSA或CTA等脑血管造影,动态监测动脉瘤规格,同时进行健康管理,纠正不良生活习惯,预防动脉瘤生长发育。对于破裂动脉瘤患者,应分析患者是否符合开颅手术指征,对于存在开颅手术禁忌或者老年患者,通常采用血管介入治疗,以期促进患者预后。血管栓塞介入性血管内栓塞术可减轻操作创伤,提高治疗效率,改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预后[3]

本次研究中,手术治疗数据显示,A组手术效率较高,与B组相比耗时显著缩短。切口规格比较,A组显著缩小了手术切口,减少手术创伤。缩小切口和缩短手术时间有利于降低手术风险,促进术后恢复。住院时间显示,A组术后可较早出院。该结果表明,A组有利于提高治疗效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治疗费用显示,A组治疗成本较高,B组费用较少,该结果表明,B组方案有利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在脑动脉瘤治疗中,应向患者说明不同疗法的优缺点,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术式。

并发症情况显示,两组均出现电解质失衡等并发症,A组和B组发生率分别为73.17 %、75.6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治疗安全性相近,均具有可行性。

功能状态显示,A组通过血管栓塞治疗显著缓解神经功能缺损,神经功能障碍减轻,而且自理能力显著增强,有利于减轻家庭社会负担。B组功能恢复相对较差,术后功能状态不及A组。

预后观察显示,A组总体预后情况比较理想,死亡率、重度残疾率、植物生存率均低于B组,该组90.00%患者预后良好,无残疾或轻度残疾。B组预后良好率为70.73%,显著低于A组,患者残疾、植物生存和病死风险较高,29.27%患者预后不良。

神经介入属于介入放射学技术,主要应用于卒中性脑血管疾病和脊髓血管疾病治疗。其中卒中性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CCF)、中枢神经系统动脉瘤以及血管畸形。栓塞技术与传统手术相比操作性创伤减轻,尤其是三维DSA、支架技术、再塑型技术、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部门难以通过切除治疗疾病的患者可选择经血管操作治愈或者缓解疾病。

血管内介入治疗为当前先进治疗技术,可应用于多种神经系统脑血管疾病治疗。例如,在CCF治疗中,使用微弹簧圈利用微导管选择静脉或者动脉入路,在动脉瘤颈部、动脉瘤腔填塞海绵窦,同时联合使用多种栓塞材料进行局部阻塞,可预防或者抑制动脉瘤出血,实现急性期出血动脉瘤止血,缓解动脉瘤周围脑神经受到的压迫,从而减轻病情、缓解神经功能损伤。

开颅夹闭手术优点是可视可控,医师在显微镜下针对性阻断动脉瘤供血,保护周围重要组织。而且可打开蛛网膜下腔,释放血性积液,预防后续脑积水。此外,开颅夹闭术可针对破裂后血肿进行清除。但是因为该手术属于开颅手术,对患者创伤较大,术后需要较长时间恢复,患者长期卧床较易引起并发症。

在血管内介入治疗中,主要是在瘤体区域置入栓塞物,靶向性处理瘤体,抑制动脉瘤,阻塞局部血供,从而缓解动脉瘤膨出、降低出血风险。血管内栓塞术作为神经介入治疗方法,其主要优点是减轻了传统手术造成的组织创伤,有效保护周围组织,促进术后恢复。而且血管内栓塞疗法具有广泛适应性,术中创伤较小、操作难度较低,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而且并发症风险低,安全性较好。血管内栓塞疗法降低局部出血和感染风险,患者接受度较高。与传统疗法相比,血管内栓塞术应用优势显著,是重要的微侵袭神经外科学技术。

血管内栓塞术的缺点是该疗法无法根治动脉瘤,属于姑息性疗法,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联合实施其他治疗手段。此外,血管内栓塞治疗成本较高,对患者经济条件具有一定要求。实施该手术前,应全面评估患者健康状态,确保患者无麻醉剂过敏。在麻醉手术期间应严格监测血压。此外,在实施该疗法时,可能引起颅内血管痉挛,并且存在颅内栓子脱落风险,进而引起远端血管狭窄、梗阻和继发性脑梗死。为此,在临床治疗时,应做好术前沟通和健康教育,全面评估患者禁忌症和适应症,尽可能降低治疗风险。术后应做好临床管理,叮嘱患者定期复查,实施定期随访,及时发现异常以便于采取干预措施,促进患者预后[4]

综上所述,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采用介入血管栓塞疗法,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术中切口较小,住院时间较短,而且术后功能状态改善显著、预后较好,但是与常规开颅夹闭术相比,介入血管栓塞治疗费用较高,治疗安全性无显著差异。在实际治疗中,应综合患者经济条件、病情等向患者说明不同治疗方法的特点,促进患者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伍博,易田康,伍业,等. 早期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2,6(21):92-94.

[2]于泓,周林裕,柏建斌. 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MDA、SOD、D-D的影响[J].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23,36(02):118-121.

[3]魏建筑,谭玉林,张阳,等.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J].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23,9(04):445-448.

[4]宋盼盼.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效果比较[J]. 中国民康医学,2023,35(07):150-152.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