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长度导管在神经内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护理研究
王粟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王粟,. 中等长度导管在神经内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护理研究[J]. 神经科学研究,2025.4. DOI:10.12721/ccn.2025.1578941.
摘要: 目的:分析对于神经内科重症患者采用中等长度导管的效果及其护理方法。方法:样本抽取时间为2022年1月~2023年2月,地点为我院神经内科,疾病确诊结果均为重症脑卒中,样本数量64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各组病例数量均为32例,对照组为留置针穿刺置管,并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则为中等长度导管置管,并给予精细化护理,对2组患者的并发症、护理满意度以及置管情况等进行对比。结果: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横向对比平均留置时间为观察组较长,总穿刺次数以及输液工具费用均为观察组较少P<0.05;并发症率组间横向对比中,观察组3.13%,对照组21.88%,P<0.05;护理满意度观察组为100.00%,对照组为87.50%,P<0.05。结论:对神经内科重症患者采用中等长度导管并配合精细化护理有利于提升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以及和谐护患关系。
关键词: 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脑卒中;中等长度导管;护理
DOI:10.12721/ccn.2025.1578941
基金资助:

神经内科当中所收治的重症患者通常发病突然,病情状况十分复杂以及治疗难度较高,患者具有一定的残疾和死亡风险,且此类患者患病后的治疗周期相对较长,通常需接受脱水剂、营养支持和抗病毒药物等进行治疗,随着用药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可能出现不良反应[1],如穿刺局部疼痛、红肿等。通过给予中等长度导管能够减轻上述情况,然而仍存在应用缺陷,例如费用偏高,且可能出现导管堵塞以及局部感染等并发症,再加上患者病情危重,入院时往往具有一定的肢体活动功能障碍、语言障碍和意识障碍等,这导致患者的护理难度提升,在输液治疗期间大量用药容易对血管造成刺激,影响患者的舒适度和病情康复。近年来报道指出中等长度导管与普通留置针等方案相比更加适合广大危重患者的治疗[2]。中等长度导管亦被称为中线导管,属于近年来新型的输液工具,于患者肘窝或上臂周围进行穿刺,在血管条件较差、具有中心静脉置管应用禁忌等特殊患者当中具有广泛应用。以下将以重症脑卒中为例,探究中等长度导管对于神经内科重症患者的应用效果,并探索有效的护理方案。

1资料与方法

1.1常规信息资料

样本抽取时间为2022年1月~2023年2月,地点为我院神经内科,疾病确诊结果均为重症脑卒中,样本数量64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各组病例数量均为32例,观察组男、女分别为17例、15例;年龄最低56岁,最高82岁,均值(69.6±3.5)岁;住院时间最短9d,最长17d,均值(14.5±2.6)d;疾病诊断结果:重症脑出血共18例,重症脑梗死共14例。对照组男、女分别为18例、14例;年龄最低55岁,最高83岁,均值(69.7±3.4)岁;住院时间最短8d,最长16d,均值(14.4±2.7)d;疾病诊断结果:重症脑出血共19例,重症脑梗死共13例。2组上述各资料横向对比均差异微小P>0.05。

纳入标准:(1)符合神经内科重症脑卒中的诊断准则;(2)患者或(和)家属对研究方案知悉且取得知情同意;(3)患者的静脉输液治疗时间>1周;(4)患者经检查血小板结果为正常,且未见凝血功能障碍。排除标准:(1)患者置管部位存在外伤史、血栓形成史;(2)患者穿刺局部存在感染、损伤等异常情况者;(3)同时合并其他重症疾病者;(4)具有语言表达障碍,无法配合护理评估和问卷调查者。

1.2方法

对照组为留置针穿刺置管,并进行常规护理,具体如下:所选择的患者静脉血管尽可能粗直,同时弹性较好,与此同时尽可能避免对其肢体活动产生影响,且固定难度较低。通常选择患者的外周浅静脉穿刺,局部皮肤充分消毒,以穿刺点作为核心进行周围8.0cm*8.0cm范围皮肤的充分消毒,留置针和输液器进行妥善连接,观察针芯情况并左右松动以及复位。操作时以一手绷紧局部皮肤,另一手进行穿刺操作,穿刺角度通常为15~30度,回血后适当降低5°左右,进行进针使导管处于血管中间,对于接口进行妥善固定,将针芯进行撤出约0.5cm,之后将导管送入于患者静脉内,输液管畅通之后可将针芯完全撤出,再以3M透明敷贴进行固定。观察组则为中等长度导管置管,并给予精细化护理,通常选择患者的贵要静脉、肱静脉或者头静脉进行穿刺操作,穿刺方法以及护理方法如下:(1)在置管前做好与患者及家属的密切沟通,在交流时需要充分融入健康宣教的相关内容,如详细介绍置管的目的、方法以及置管方式的正确选择,讲解静脉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和基本操作步骤,使患者能够基本熟悉该项护理工作,提升其依从性;(2)积极完善操作前的各项准备性工作,检查相关器械、物品的准备情况,例如导管、导入鞘、注射器、纱布以及透明敷贴等,还需检查氯化钠溶液、酒精以及麻醉药物等准备情况;(3)对穿刺部位进行妥善准备,在穿刺操作前需要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以及无菌手套,在穿刺操作时需要于超声的辅助下恰当选择穿刺靶血管。将患者穿刺一侧锁骨中点作为操作中的0点位置,对其导管留置于体内的实际长度进行测量,之后于穿刺点处进行标记。对穿刺一侧手臂进行充分清洁消毒,首先可应用乙醇溶液对整个手臂进行顺时针擦拭,之后再进行逆时针擦拭,反复三次,再以碘伏采取上述方式进行反复擦拭三次,待皮肤自然风干;(4)在操作时首先需要对导管的完整性进行详细检查,利用0.9%氯化钠溶液进行排气,在置管处上侧应用止血带进行干预。于超声辅助下实施穿刺操作,确保探头和皮肤之间维持垂直状态,结合血管深浅情况调整针尖角度,通常为15~30°,保持缓慢进针。密切观察操作期间的超声屏幕,待针尖彻底抵达血管后并且顺利回血,可将导引导丝进行送入,立即松开止血带。在患者穿刺点旁大约5cm处进行局部麻醉,实施扩皮,将导入鞘芯进行退出,对穿刺点上侧血管进行按压,导管缓缓送入于血管,在进行送管操作时避免暴力送管,保持动作的轻柔和缓,确保导管抵达预定长度。在超声探头的辅助下观察置管一侧锁骨中点处以及明确导管尖端处于先前预定位置,继续沿导管走行将保护套退出皮肤,进行抽回血以及实施脉压冲管,最后给予正压封管,与正压接头进行妥善连接;(5)穿刺结束后于穿刺点上应用2.0cm*2.0cm小方纱进行加压放置,于穿刺局部覆盖无菌敷料,密切观察渗血情况,与此同时还需留心观察穿刺局部是否发生发热、红肿以及疼痛等情况,发现不适及时进行妥善处理。对于患者的敷料以及正压输液接头需做到定期更换,通常为每周更换1次,细致观察患者的导管情况,避免发生堵管以及血栓栓塞。

1.3评价规范

(1)记录2组患者置管后的平均留置时间、总穿刺次数以及输液工具费用。(2)记录2组患者出现的并发症,例如局部感染、静脉炎、穿刺点渗液以及导管堵塞等。(3)2组患者均对其进行护理满意度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护理操作技术、护患关系、健康宣教、并发症预防以及护理效果等,总分为100分,非常满意(问卷评分90~100分),满意(问卷评分70~89分),不满意(问卷评分<70分)。

1.4统计学分析

文中所涉及数据均利用SPSS22.0分析,文中计量资料所涉及的数据标准差其表示方法为:(x̄±s),均施以t检验,计数资料则表示为:[n(%)],均施以χ2检验,P<0.05提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置管质量指标组间横向对比

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横向对比平均留置时间为观察组较长,总穿刺次数以及输液工具费用均为观察组较少P<0.05。

表1 置管质量指标组间横向对比(x̄±s)

截图1742953737.png

2.2并发症率组间横向对比

并发症率组间横向对比中,观察组3.13%,对照组21.88%,P<0.05。

表2 并发症率组间横向对比[n(%)]

截图1742953749.png

2.3护理满意度组间横向对比

护理满意度观察组为100.00%(32/32),其中非常满意27例,满意5例,以及不满意0例;护理满意度对照组为87.50%(28/32),其中非常满意12例,满意16例,以及不满意4例。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横向对比护理满意度为观察组较高P<0.05。

3讨论

神经内科当中的危重患者其病情较重,往往需要长时间接受静脉输液治疗,针对此类危重患者通常给予静脉留置针实施静脉输液治疗,其中普通静脉留置针通常选择浅表静脉作为穿刺部位,这使得保留时间相对较短,再加上危重患者通常需要输注具有一定刺激性特征以及高渗性特征的药物,因此需维持患者的静脉通路。采用普通静脉留置以及中长静脉置管的护理方案仍需要停留于患者浅静脉,与此同时保留时间相对较短,也无法耐受高刺激性以及较长时间的静脉输液,所以亟待探寻更为安全、有效和可靠的静脉置管方式,从而确保患者的静脉输入顺利进行,避免由于反复穿刺给患者造成的巨大痛苦。中等长度导管进行静脉输液具有操作简单的特征,护理人员能够独立进行操作完成,因此比较适合于神经内科危重患者的静脉输液治疗中,特别是保留时间相对较长,有利于减少静脉炎等并发症,也能够为此类危重患者提供长期以及安全和便捷的静脉输液通路[3]。在此期间配合精细化护理,合理选择穿刺部位,并加强留心观察和风险评估及针对性管理,有利于延长留置时间并减少并发症,可缓解患者的痛苦,进而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患者的护理服务质量[4]。本研究中观察组的并发症率较低,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同时平均留置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而总穿刺次数较少。以上数据表明,中等长度导管在广大神经内科重症患者当中的应用能够获得满意的护理效果,配合精细化护理能够更好的确保患者的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对神经内科重症患者采用中等长度导管并配合精细化护理有利于提升护理质量,可减少并发症以及和谐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梁玉萍. 中等长度导管在神经内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社区医师,2021,37(28):123-124.

[2] 李娴. 全程分期式健康教育在神经内科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治疗患者中的干预效果分析[J]. 四川解剖学杂志,2020,28(4):154-155.

[3]赵林芳,蔡志云,樊小朋等.中等长度静脉导管置管不同尖端位置的效果比较[J].中华护理杂志,2022,57(05):517-524.

[4]梁艳,陈春桦,梁意芳等.中等长度导管在重症患者早期护理干预中的效果观察[J].微创医学,2020,15(05):693-69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