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对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解读
2021年11月19日,教育部针对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召开网络视频会议。会议中指出2022届应届毕业生数量同比增长167万,预计达1076万人,毕业生增量及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这将必然带来就业难、就业竞争激烈等问题。然而,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之下,却仍有不少高校毕业生青睐“慢就业”,且在近年就业情况中越来越普遍。可见,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处所提及的“慢就业”,是指高校毕业生毕业后既没有升学深造也没有马上就业,而是因各种原因推迟参加工作的时间[1]。“慢就业”现象打破了以往毕业后立即就业的模式,是当前青年人择业观的一种全新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同时也不利于大学生个人长远发展。
近年来“慢就业”现象呈上升趋势,在唐山地区也不例外。该问题的解决对于唐山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首先探究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本质及问题,是高校就业指导的关键环节,有助于把握当代大学生就业的特征与问题,优化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其次,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是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影响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和幸福感获得,同时对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经济进步以及“中国梦”的实现均有着重要意义[2]。
二、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形成原因
(一)毕业生自我定位与认知的偏差
造成大学生自我定位与认知缺失的主要原因来源于个人盲目自信和对社会实际工作状况的片面了解。首先对个人实力盲目自信会导致学生步入校园后慢慢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和标准,逐步丧失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思考和规划,认为进入大学校园就可以享受生活,毕业找工作是很遥远的事情。而等到真正面临就业时,却对前途一片茫然,没有树立明确的就业目标与职业规划,为逃避就业压力而选择“慢就业”。另一方面,当今社会提供的信息具有短平快的特征,这会导致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了解过于肤浅,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理解,低估他们进入劳动力市场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和准备,最终表现为毕业生就业时心理预期与实际市场情况不匹配。
(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改进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通过高校设置的不同专业分类来实现。职业院校毕业生陷入“慢就业”的就业困境,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有直接关系。首先,许多选择“慢就业”的学生认为他们没有足够的社会实践经验,他们的能力不足以胜任企业的实际岗位要求,他们对找工作严重缺乏信心。这是因为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很少将理论转化为有效的实践,这就导致在就业时缺乏足够的专业实操技能,不能及时就业更不能高质量就业。其次,职业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这也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能力。虽然国内大学都为学生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大多数都是由辅导员进行授课,缺乏专门的就业和创业指导教师。此外,由于辅导员不熟悉学生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无法有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导致就业推荐成为一种形式。最后,高校的创新创业氛围不是很浓厚,这影响了学生的创业发展,也阻碍了创业导向的就业政策的实施。在就业压力严峻的氛围下,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不仅可以有效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还可以为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三)家庭对毕业生择业观的直接影响
学校是学生接受专业教育的重要场所,而家庭是影响学生就业择业观形成的重要场所,家庭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精神影响与物质影响。首先,从精神影响角度来看,由于大多数高校毕业生为独生子女,被父母过分溺爱,家长一味纵容子女“慢就业”或者“懒就业”,或者家长关心则乱而过多干涉子女就业选择。许多家长会依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或者裙带关系,要求子女选择家长心仪的职业。比如,父母都从事金融相关工作,会建议子女也去学习金融专业,毕业后继承父母的人脉和资源。还有一部分家长希望子女毕业后可以进入国企或者事业单位,有份“铁饭碗”的工作。其次,从物质影响角度来看,家庭条件优渥程度与“慢就业”现象有直接联系[3]。一般而言,家庭条件优越的毕业生,家长并不会强求其毕业后立刻就业,而是会更专注孩子自身的需求,家长会提供留学深造、创业支持、旅游享受生活等多种途径供其选择。而家庭条件一般的高校毕业生毕业后会直接选择就业,实现经济独立,减少家庭负担。
(四)社会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失衡
孙珊珊,叶静婷研究指出,2015-2021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保持稳定增长,而受到2020年疫情影响出现明显下降。同时,在此期间应届毕业生的人数持续保持增长。这就导致了劳动力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量远不及大学生的供给量[4]。在当前外部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是导致“慢就业”现象凸显的原因之一。此外,应届毕业生大都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且唐山市内职业院校相似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毕业生差异化较小,这会导致具备同样专业技能的毕业生人数超过企业的实际需求量,使得市场上工资水平进一步降低。而薪资水平又是毕业生初入职场选择工作的一个重要考量。低水平的工资不足以满足他们的生存需求,导致部分眼高手低的毕业生短时期内无法找到心仪工作,逐渐形成了“慢就业”。
三、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破解路径
(一)个人层面
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而言,应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摆正就业心理,理性“慢就业”。这将有利于提高就业质量,降低人才流动比例,增强人力资源的稳定性。首先,毕业生应主动去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分析就业方向与形势,树立科学的就业择业观。同时,职业院校毕业生还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学习,将就业择业与实现自我价值相结合,理性判断自身综合素质是否与岗位需求相匹配,适当建立就业紧迫感,有规划地选择“慢就业”[5]。其次,大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职业特点和个人兴趣,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主动搜集相关就业信息,避免出现就业预期过高或过低的情况,提高就业择业能力。最后,毕业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和就业技能。学生应充分利用高校提供的实习机会,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在实践活动中明确自己的就业意向,合理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
(二)学校层面
首先,唐山高职院校应结合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转型的大趋势。一方面需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注重技术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增强学生专业实践综合技能,也可以依托“课程思政”引领学生树立正确就业择业观,从而提升毕业生就业实践综合能力;另一方面职业院校需要加强与合作企业间的联系,充分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助力。其次,职业院校应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为其提供有价值的就业信息、了解行业趋势、培养正确的就业择业价值观。比如,可以邀请杰出的行业企业专家、已参加工作的优秀毕业生来校开展专题讲座,增强就业指导的前沿性。最后,学校应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以此来带动就业。目前,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机会很多,政策红利空前优越,职业院校应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并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带动就业。
(三)家庭层面
首先,家长应积极帮助孩子建立独立人格,不可过分溺爱。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全人格建立的基础。一方面,家长作为子女的第一任老师,要培养子女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子女独立的人格;另一方面,家长要学会营造民主健康的家庭氛围,应尊重孩子自主选择,引导其平常心面对就业,理性选择“慢就业”。其次,家长应革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观念,不应该因为事业单位“铁饭碗”的标签而强迫孩子参加公务员考试,也不要因为裙带关系而勉强孩子从事不喜欢的工作。家长应积极了解目前国家就业方面的新形势与新政策,结合子女的自身意愿与实践经验,给出合理建议,最终让子女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
(四)社会层面
首先政府应进一步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服务体系。目前国家针对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扶持政策。唐山政府应以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为出发点,完善本市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相关就业制度,整合就业资源,优化就业体系,加快高职院校对应的劳动力市场建设。为了避免用人单位因高职院校毕业生户籍、学历等因素限制其就业,政府还应进一步健全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保障其享有公平的就业机会。其次,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唐山市政府应营造更加宽松的创业环境。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之下,可以搭建资源互补优势互补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提供创业补贴、贷款等资金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业,从而破解结构性矛盾。
四、结语
高职院校的初心和使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发展,“慢就业”问题的研究有着十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探求其破解之道,毕业生个人层面应增强自我认识,加强技能培训,树立多元目标,学会适应社会需求,提高自己的逆商水平;学校层面要顺势调整人才培养方法,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家庭层面应尊重孩子自主选择,发挥助推器作用;社会层面要努力优化就业服务体系,营造更加宽松的创业环境。四位一体合力遏制“慢就业”现象的蔓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精准化就业服务、建立积极的就业态度,力求从根本上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彦奇.高职院校毕业生“慢就业”原因及对策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2(09):122-124.
[2]禤欣,黄晓珩,何绍彬.大学生“慢就业”的研究评述[J].市场周刊.2020, (33):174-176.
[3]王树辉.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诱因 分析与应对举措[J].湘南学院学报.2022(6):107-111.
[4]孙珊珊,叶静婷.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与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2(5):82-88.
[5]李宁.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缘由与对策[J].人民论坛.2019(4):116-117.
作者简介:郑婉丽(1989-),女,河北唐山人,硕士,副教授,主研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会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