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大学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大学生在促进我国未来更好发展中,要肩负起自身责任。与此同时,还要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要责任。在此背景下,大学生要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而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思想素质的主要途径,从大学生现状分析中不难看出,大学生因为精神疾病而出现的退学情况、休学情况时有发生,因病退学的学生大约占据64.4%左右,而因病休学的学生大约占据37.9%左右,引发此类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心理问题。为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此类情况出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要进一步加强心理疏导,将心理疏导的重要作用发挥出来,提高学生政治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确保学生能够拥有强大心理。
1.心理疏导内涵
心理疏导主要是指利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学生心理的认知问题,从而将学生心理疾病消除。对于心理疏导的理解通常会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展开,广义上的心理疏导是指互相理解、解释、说明与支持,采用不同沟通方式,促使堆放的心理状态能够发生改变,并对不良心理状态进行调整。而狭义上的心理疏导是指,通过相应治疗技术,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咨询与治疗。本文的心理疏导,是教师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行为态度。任何人都有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如果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处理,那么会对人的价值观、世界观、思想意识等产生影响,而且影响人的正常、健康成长。因此,针对学生要进行心理疏导,为学生未来更好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应用的重要作用
2.1展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在将心理疏导应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需要对每个学生的心理诉求进行充分考虑,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1]。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的鼓舞与引导,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理解,这属于综合性教育,人与人之间能够实现精神契合,实现心灵沟通,从而实现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疏导,帮助学生创建更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由此也可以看出,科学合理的心理疏导,能够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凸显出来。
2.2营造良好校园氛围
教育部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明确规定,通过开办文明校园活动,不断强化师生职业道德素养、民主法治理念以及文明修养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思想、精神与心灵会受到冲击与影响,这导致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逐渐增加。从近些年校园事件分析中不难看出,因为心理问题导致的自杀、凶杀事件逐渐增多,同时聚众斗殴等一系列恶性事件持续增长,这对于和谐校园的建设以及我国教育事业的更好发展会产生直接影响。如果学生一直处于该种校园氛围中,会对其心理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落实中,要对心理疏导进行合理利用,实现对学生心理状况的改善,创造良好校园氛围,为学生未来更好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应用措施
3.1加强心理知识宣传
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很多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并不会主动需求帮助以及医学治疗,往往都是独自承受,只有在无法忍受的情况下,才能主动寻求解决方式。例如,很多学生在考试之前会产生烦躁心理,每每想到考试就会焦虑、头痛,无法正常学习、生活。大部分学生与家长都不认为这是心理问题,只有到医院进行各项检查,确认身体没问题后,才能考虑是心理问题[2]。即便已经发现是心理存在问题,学生也不会及时进行治疗、咨询心理医生。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心理问题会受到人们的排挤,从而错过心理干预与治疗的最佳阶段。想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心理疏导,就要将传统观念的束缚打破,让学生重视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积极主动配合教师进行疏导。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心理疏导的价值有正确认识,并将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相互结合,将心理疏导的积极作用发挥出来。为实现这一目的,高校要加大力度进行心理知识宣传,可以采取不同宣传方式,促使教师、学生能够对心理疏导、心理问题有正确认识、比如,教师可以将心理知识融入到不同学科教学中;可以在校园宣传栏中开设心理知识专栏;还可以将媒体、网络优势发挥出来,拓展心理知识宣传范围。对出现心理问题后的症状进行宣讲,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对是否存在心理问题做出准确判断;还要积极鼓励学生,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要敢于面对,一旦出现心理问题,要及时寻求其他同学、教师或者学校的帮助。此外,还可以开展各类心理知识竞赛活动,对于在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奖励,确保能够将心理知识宣传融入到校园的各个角落。
3.2创造和谐校园文化
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促使心理疏导能够得到更好应用,要将创造和谐校园文化作为一项重点内容,从而强化德育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要对高校的自然环境、传媒环境、校舍环境等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从而创造生态校园、创建环境文化[3]。在思想政治教育期间,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可以让学生搜索与心理相关的名言警句,向学生讲述各类名人事迹,利用名人事迹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确保学生能够形成积极欣赏的人生态度。校园内的每一名学生都能够积极向上,那么可以在校园中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这对于学生也能够起到良好引导作用,不断强化学生综合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要将心理疏导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积极向上价值观念,为学生未来更好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詹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网络教学效能感对网络教学行为的影响研究——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1,33(10):47-54+60.
[2]高旭,杨志华,谢珊.何以“入心”:高校思政课教学应重视大学生政治心理的积极涵育[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5):85-89.
[3]蒋燕.心理危机干预与健康引导在农业类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01):165+172.
[4]万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抓手——心理原则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渗透[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21(04):65-68.
[5]赵志伟.高校思政教师心理资本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03):64-70.
[6]王文龙,唐凯晴,莫映桃,苑冀.自媒体时代广州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载体创新研究——以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平台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16):79-84.
[7]刘会柏,罗伟刚.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云南大学“思政课”教改班的准实验分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27(11):6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