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的高职院校“四史”教育情境教学研究
韩馨月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韩馨月,. 基于建构主义的高职院校“四史”教育情境教学研究[J]. 中国教育研究,2023.1. DOI:10.12721/ccn.2023.157008.
摘要:
基于建构主义的情境教学法与高职院校“四史”教育存在内在契合性,有助于提升“四史”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在使用情境教学法时应注意情境设置的针对性和选择性、整体性和完整性、引导性和总结性等问题,在具体实施中可通过提高教师情境教学能力,注重学生起始状态提高其参与性,充分挖掘并利用多种情境教学资源,创设多元化情境展开教学等策略,提升教学效果,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关键词: 建构主义;情境教学;“四史”教育
DOI:10.12721/ccn.2023.157008
基金资助:

“四史”教育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统称。增强“四史”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立德树人总任务。高职院校学生存在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足等现象,教学方法尤为重要。现行的教学方法较多地体现为激发学生积极性,但究其根本仅仅是在课堂中穿插活动,未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本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的情景教学法,通过一系列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主动建构意义,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

一、基于建构主义“四史”教育情境教学法相关概念

1.建构主义相关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是学生基于已有知识经验,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同伴等的帮助,利用必要学习资料,通过“同化”或“顺应”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的方式获得的。在此过程中,“情境”因其生动性、丰富性,有助于学生将新知识内化、吸收、升华,起到的了重要作用。

2.情境教学法

不同学者对于情境教学法的定义略有差别,但核心要义相似。如李吉林认为情景教学法是教师以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情感与思维、提升理解与掌握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1]冯卫东提出,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浅显易懂并能够引起共鸣、激发情感的场景,最终帮助学生感知、理解教材,并得到思想上的成长。[2]基于已有研究,本文将情境教学法定义为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筛选出新颖、合理的素材,有意识地创设一系列多元化场景,引导学生入境感悟、参与研讨、理解知识、引发情感体验,从而构建意义的一种教学方法。

3.高职院校“四史”教育情境教学法

高职院校“四史”教育情境教学法即根据“四史”教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基于学生认知基础,利用历史和现实的素材,创设一系列能涵育核心素养、激发学生积极性与情感共鸣的场景氛围,通过以境促情的方式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升华情感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与“四史”教育教学存在内在的契合性。“四史”教育涉及大量的历史场景,教学资源丰富,便于展开情境化教学。此外,学生从小开始接受历史教育,已经形成一定历史认知,更易进入情境,激发情感。

二、在“四史”教育中使用情境教学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重目的性和选择性

教学情境的选择与创设要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不是简单的教学场景化。首先,在案例素材的选取上,“四史”教育中可用素材很丰富,但要达到教学效果,不能盲目地为吸引眼球而随意选取,而要根据学生的接受力、困惑点和教学内容、目标来进行选取;其次,在呈现方式的选择上,设置情境要寻找教学内容与呈现方式的契合点,兼顾学生参与的广度和知识的深度;其三,在情境问题的设置上,要直击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困惑点,要在学生认知基础上提升问题难度,引发学生认知思考,在不断否定中坚定正确的历史观。

2.注重整体性和协整性

同一教学内容可能涉及多个情境,情境的设置要聚焦教学目标注重整体性和协整性。首先就是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的整体性。教学情境要与教学内容形成闭环,相互论证,首尾呼应,以升华学生思想;其次,情境设置与整体教学设计要注重协调性,不能因为情境教学而挤压理论教学时间;再次,情境本身要有具备完整性。同一情境要有指向性和层次性,不同情境间要有衔接性和协整性。

3.注意引导性和总结性

情境教学不能仅停留在情境表面,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情境回归、情感升华和行为实践。首先,要重视情境回归和情感升华。“四史”教育情境素材丰富且具有吸引力,容易吸引学生参与和投入,但因为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可能导致其停留在参与层面“看热闹”,而不能参透本质。所以,当学生有了相应的情感体验,教师应抓住机会引导其从情境中转换出来,升华情感。情境的回归与总结还应注意方法的多元性;其次,利用好第二、第三课堂指导学生实践。“四史”教育教学不仅在课堂内,还要延展到课堂之外大情境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观察其在遇到类似情境时的言行举止,以便及时纠正、反馈、总结和改正。

三、情境教学法在“四史”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1.聚焦学科素养,提高情景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教师的学科知识储备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增强教师情境教学能力,要着力于以下几方面:其一,不断增强理论知识储备。扎实研究教材,融会相关学科知识,深入了解国家方针政策、时政要闻、社会热点问题等,以此在授课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引发学生共鸣;其二,加强对情境教学法的研究与应用。深入研究情境教学法,避免、减少问题,灵活运用,提高教学实效性;其三,积极开展教学反思。教师要通过反思情境的创设是否有效达到教学目标,还应如何优化等问题为后序课堂做准备。通过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有助于开阔教师思路,提升对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能力。

2.重视学生的起始状态,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建构主义情境教学旨在通过创设多元情境,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中建立联系,建构意义,就需要充分调研,了解学生对旧知识的把握程度,此外,“四史”教育教学不再停留于对历史事实的客观阐述,旨在培养学生大局观、大历史观。若不了解学生前序基础,会导致无意义的教学重复,无法达成培养目标,因此,要重视学生起始状态尤为重要。教师可通过课前通过问卷调查、访谈、问题设置等方法和研究前序教材等掌握学生知识储备。

3.充分挖掘并利用多种情境教学资源

良好的教学资源能够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升华。充分挖掘并利用好情境教学资源,首先需要挖掘课内课外资源、校内校外等本土红色资源。如面对彝族的同学,在讲述改革开放史时,可借助四川凉山彝族地区的纵向变化,清晰地向学生展示变迁与成就;其次,还要合理运用现代科技资源拓展课堂的容量和深度。如在讲授党的成立时,可利用网上博物馆,“身临其境”地在展览中了解历程,升华情感;最后,注重运用生成性资源,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巧妙利用一些看似“不靠谱”的言论和行为,将其变为可用资源,解决学生困惑。

4.创设多元化情境开展教学

情境教学法又可划分为问题情境、互动情境、探究情境、总结情境、评价情境等,每种教学情境各具特色,在教学实施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创设多元化的情境。同时要注意将各情境相互衔接,构成主题鲜明、具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情境。如上文所述,若多个情境间缺乏联系,不仅不易于学生理解,更会形成教学片段化。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不同情境的作用,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基于建构主义的情境教学法对于“四史”教育具有带动作用,合理的情境设置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提高“四史”教育的实效性,落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总任务。 

参考文献:

[1] 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6.

[2] 冯卫东.情境教学操作全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5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