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五个一”原则
学校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将其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日常生活,贯穿于日常教育活动之中,并贯穿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将民族团结教育内容融入到学科教学中,把民族团结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教学、地理教学等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把民族团结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1]。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五个一”原则:一是每学期都要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上一节民族团结教育课,同时将民族团结教育课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二是在开展集体活动中,把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渗透其中;三是利用板报、广播、班会等形式向学生进行民族政策宣传,让学生了解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四是把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纳入课堂教学内容,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宣传;五是用好校园文化建设的阵地。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栏、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向学生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并经常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和自然,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如:到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到少数民族群众家中做客;到少数民族聚居地去体验生活;举办少数民族文艺演出等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二、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课堂教学是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阵地,是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环节。为增强课堂教学实效,学校要加强教材建设,不断挖掘和整合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2]。
首先,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民族团结教育校本教材。同时,要整合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家长资源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不断丰富民族团结教育内容。
其次,要加强课堂教学资源建设。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相关教学资源建设,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资源的作用。例如,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站播放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可以利用班级图书角展示相关内容;可以在校园宣传栏展示民族团结教育主题……通过这些方式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的认识和了解。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活动等形式强化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掌握。
三、丰富教学模式和方法
学校要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注重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可以采取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案例分析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模拟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通过角色的扮演和表演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角色扮演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自己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此外,还可以运用观察、调查、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此外,学校要加强实践教学,组织开展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方式强化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解和掌握[3]。
四、开展课外活动
开展课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主题班会、观看视频、演讲比赛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团结的历史和现实,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的认识。学校可以组织各民族师生开展“手拉手”活动,通过手拉手互助、互相尊重等方式,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增进各民族师生之间的友谊。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文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例如,可以开展民族体育比赛、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等活动,让学生通过比赛、演出等活动体验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各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加深对我国民族团结历史的认识。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三个离不开”思想的提出,为我们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提供了行动指南。为此,我们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掌握、运用“三个离不开”思想。
(一)通过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班队活动课等形式,向学生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学习《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让学生明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学习“三个离不开”思想的具体内容,如“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等。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关系。各民族只有同心协力和睦相处,才能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二)通过举行运动会、文艺汇演等形式展示各民族同学们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例如,我们可以举办“手拉手”联欢活动,邀请各民族同学到教室一起过生日;或者开展“我唱我秀”校园歌手大赛、“我爱我家”才艺展示大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比赛中感受到各民族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和团结友爱。
六、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
学校教师队伍中的绝大多数教师来自少数民族地区,他们与少数民族群众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能够较好地理解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等。但是,他们普遍缺乏民族政策知识,缺乏与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家长以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交流交往的经验和技巧。这就需要学校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加强对教师民族政策知识和实际能力的培训,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群众,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风俗习惯,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关于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方面的理论、法规和政策,并进行全员培训。在培训中,既有政治理论教育,又有形势政策教育;既有一般的理论知识培训,又有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案例分析。通过这些培训活动,帮助教师进一步了解党的民族政策,了解我国民族工作基本方针、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等,切实掌握民族团结教育有关知识和技巧,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民族政策法规。使教师掌握了丰富的民族工作知识、经验、方法等,提高了民族政策理论水平。
七、结论:
民族团结教育课堂实施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参与程度。要进一步提高民族团结教育课堂的有效性,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有趣、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同时,学校和社会也要为民族团结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共同努力提高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陈立鹏,闫芸.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意义、内容及实施路径[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02):1-10.
[2] 赵心愚. 教育视域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 民族学刊,2021(02):7.
[3] 褚远辉,辉进宇.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J]. 中国教育科学,2022(01):7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