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引领力,即通过政治理论引导、带领教育的能力。高校辅导员政治引领力,主要指高校辅导员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和带领当代大学生学习、理解党和国家的政治理论方针政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能力。
1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影响因素
1.1思政教育要求不专业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分为教学与活动两部分,但思政课程类型单一,思政活动学生参与度不高,同时由于高校的辅导员仍旧受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限制,难以突破这一局限性,无法与学生展开更好的信息交流和互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成效不足。辅导员作为个体,入职前拥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学习着不同的专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也参差不齐,专业能力水平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所以我们也看到,很多高校会定期组织辅导员培训、交流等活动,目的是为了提升辅导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改变“为教学而教学”的观念,应该实现与学生真诚互动、家校协同、线上线下融合的新矩阵。
1.2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拘一格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高校辅导员具有“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等9项主要工作职责,辅导员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工作职责相结合,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实际工作中,以保障育人成效。从工作实质看,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均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与培育均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却是具有一定区别的。思政课有科学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材料,完备的教学计划,且思政课教师还统一备课,全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严谨、规范,思政课教师所讲授的教育内容必须基于教材,不可随意扩展;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则能够随机应变,却又紧贴“主旋律”,它往往是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而遴选出的最合适的教育内容,并结合辅导员自身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把握、对道德规范的践行以及对社会事件的理解,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大学生,其教育内容宽泛,具有一定的弹性。相比于空泛的说教,如此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更能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也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进而促进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生成。
2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策略
2.1依托实践项目,提升高校辅导员政治引领力的执行能力
高校辅导员政治引领力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层面,要落实到实践工作中。因此,高校辅导员要在实际开展的工作或项目中融入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的前期成果,将政治理念、政治元素和教育方法融入其中。例如,在学业指导中,引领学生将自身的成长成才融入国家的全面现代化建设,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就业指导中,引导学生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工作,努力创新创业,主动投身为国贡献的潮流;在奖助补贷中,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奉献,积极主动地去做志愿者,懂得用自己的力量回报社会。通过组织实施各类实践项目,将政治引领的作用融入项目的策划、准备、实施、评价等各个环节,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政治影响力,感受得到党和国家为广大青年健康发展创设的优质环境,逐步在青年群体中形成爱党、爱国的良好氛围。
2.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增强思政工作有效性
首先,要确保高校辅导员建立“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将新技术和新手段充分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为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线上教育的实效性提供“软件”支撑条件。其次,辅导员要结合疫情防控的实际情况,通过线上沟通与交流的方式,鼓励高校学生积极开展防疫宣传和实践活动,让广大学生主动去思考疫情防控期间普遍现象产生的基本原因,并且能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去思考和实践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将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能够在实际中得到有效运用。最后,高校辅导员还要激昂人文关怀贯穿于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通过正确引导的方式,帮助广大高校学生解决普遍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处于毕业期的就业问题、困难家庭帮扶问题等,让辅导员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产生良好的共情效应,为有效提升思政工作有效性增添又一重要砝码。
2.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
为提高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下,辅导员需将其充分利用,将新媒体网络的优势充分发挥,以新的工作模式展开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但需注意的是,在应用新媒体资源过程当中,并不意味着摒弃或完全抛弃传统媒体资源,而是需结合实际,对新媒体及传统媒体资源的教育价值及其实效性综合考量,尽可能将其优势有效发挥,解决传统思政教育问题。同时,在思政教育工作模式的改革创新期间,亦需将以往不合理、不科学的方式或工作体系进行改进与调整,基于科学的教育理念,探索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协调性,使两者都能够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从而实现对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具体而言,辅导员需加强对主流媒体平台的运用,与大学生常用媒体契合,与其能够有效建立联系,进而开展教育活动。同时,还需结合新媒体网络优势,开展线上混合式实践教育,将信息传播速度优化,促使大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参与实践教育活动,促使思政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提升质量。
2.4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内涵,实现全方位育人
辅导员要始终聚焦学生需求,坚持实践育人,引导学生、服务学生,营造高雅校园文化,发挥优秀文化的浸润、感染、熏陶作用,积极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类学生活动品牌,使其成为涵养学生心智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辅导员要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学校举办的“商务文化节”“三亚的冬天”“天涯音乐节”“旅游嘉年华”等多个活动,学生参与度达到100%。根据学生需求定制学生活动,重视学生体验,及时倾听学生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经验汇编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00问》和《学生工作案例集》,通过进一步总结工作经验,逐步构建发挥服务学生“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双向衔接、协同发力的辅导员工作体系,实现全方位育人。
结语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亲和力”无影无形,却又至关重要。因此,为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辅导员必须切实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努力增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在今后的学生管理和教育中,辅导员需加强学习、认真总结,积极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四个方面着手,在教育理念上平等对待每一位同学,注重更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积极营造适宜的教育环境,如此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与信赖,促进亲和力的提升,从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高效完成,进而培养又红又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居峰.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8:41.
[2]秦晓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