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探讨高等专科学校传承中国古代文学的价值。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实证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法,研究发现,高等专科学校传承中国古代文学具有多重价值,包括文化传承、审美教育、人文素养提升和跨文化交流等。本研究不仅丰富了高等教育领域中文学传承的理论体系,也为高等专科学校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国古代文学提供了实践参考。
一、中国古代文学传承的现实意义
(一)帮助塑造健康人格
学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直接受众,古代文化在培养优秀学生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不是所有学生天生都具备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在古代文学的影响下,能够引导学生思想走向正确的方向。古代文学数量之多,类型之多,是当代教育无法比拟的。很多文学作品能直接折射出鲜明的道德理念,例如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代表文人有文天祥、范仲淹等。教学活动中可直接使用这类作品,通过诗词、文章解读,帮助学生快速塑造健康人格,推动学生健康成长。
(二)古代文学底蕴深厚,熏陶后人
文学作品既是智慧结晶,又是时代烙印。每个历史阶段的文学作品,是对当时社会的揭露,也包含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不同作品按照时间轴串联,形成一阶阶跨越时空的阶梯,读者直接穿越历史的尘封,直接与作品面对面交流。古代文学对读者的冲击力巨大,在持续接触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读者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并传承文化,形成自我思考。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丰厚的文学创作,代代相传,底蕴深厚的古代文学作品,影响并熏陶后人。当代社会与古代文学相互交织,形成中国独有的文学盛世。
(三)古代文学教育意义深远
无论风格、年代如何不同,千百年来的古代文学作品,其民族信仰、价值取向都是始终一致的。古代文学教育意义非常深远,无论是诸子、《诗经》,还是唐诗、宋词、元曲,无一不体现出爱民、爱国等思想。在我国语文课本中,多选择这类作品作为教学范文,教学期间不仅使学生品味诗词的深厚内涵,更多地是宣扬民族信仰和思想。研读古代文学过程中,读者得到的不仅仅是文化素质的提升,更是精神共鸣和思想的高度统一。教育后代时,教育者还能不断挖掘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让古代文学作品持续发光发热。
二、中国古代文学的当代价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正是古代文学刻苦研学的核心思想,当代社会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继承和传承这种精神,在时间的洪流中,持续提升自我的素质和文化修养。
(一)古代文学的当代价值———内容与形式
1.古今文学的形式对比
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多为写意、借古讽今等,批判性思想往往隐藏于风趣幽默的笔墨中。很多文学创作者都是通过天马行空的描写形式表达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和无奈,表达方式比较朦胧和婉转。随着时代发展,当代文学创作逐渐和现实社会贴合,呈现出现实主义风格。加上当代社会言论自由,文学作品异彩纷呈,基本都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抨击社会乱象。古今文学表现形式虽大相径庭,但不可否认的是,古代文学是土壤,现代文学是种子,两者相辅相成,才会出现“一山更比一山高”的发展局面。因此,古代文学是当代文学的载体、桥梁,是推动社会文明进程的重要阶梯。
2.古代文学的当代价值———内容
“言之有物”是古代文学的核心思想,所有文学作品都有内容和灵魂,空洞的作品难以经受历史长河的淘洗。古代文学的文字驾驭能力很强,通过形象生动的文字能够体现当时社会的现状。例如《水浒传》的描述,作者塑造108位形象各异的梁山好汉,从小说叙述中读者能够充分领会北宋的人文、风土人情,同时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揭示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劳动人民顽强抵抗的精神。当代作品创作中,要借鉴的正是古代文学的文字描述,才能展现出更加真实的社会现状。
(二)古代文学的当代价值———教书育人
1.古代文学的教学认知
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从中剖析核心内涵,指导读者获得心灵上的感悟,从而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教书育人和人格塑造是重点内容。综合分析大量的古代文学典籍可知,“以和为贵”“天人合一”是当时人们对教学的主要认知,老师教授知识时,重点向学生渗透和灌输仁爱、和谐的思想。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古代王公贵族、书生布衣等求学圈子中,基本都是仁爱思想。古代文学提倡志同道合的人同路而行,或创作、或饮酒、或郊游,“三人行,必有我师”,众多学子在一起能够获得更多的思想碰撞。
2.当代人对古代文学的教学认知
古代文学发展至今,部分教学理念已经不再适用于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当代教学者在吸取优秀古代文学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不断融合新型教学元素,持续创新教学模式,为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在引用古代文学时,当代人认为要选择有代表性、感情色彩强烈的作品,古今结合,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例如杜甫《春望》一诗,可作为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典型案例,通过分析诗句中强烈的爱国情感,引申到当代人应当爱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自己的人生观。
(三)古代文学的当代价值———社会应用
1.开展多元文化发展渠道
古代文学是历史文化的瑰宝,当代社会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可利用多元化渠道,实现古代文学的多渠道传播。借鉴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结合新型传播方式,能够让古代文学在网络平台上碰撞出强有力的火花。让网民看到不一样的古代文学,也为后续重新激活“文学之路”奠定基础。
2.形成民族特色文化
我国古代文学沉淀千年,传承至今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学作品,更是时代的象征,历史的印记。目前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和冲击,中国古代文学地位受到较大影响。面对这一情况,国人必须保持文化自信,大力宣传中华文学,保留自身的民族特色文化,可以吸收西方文化,但不能违背我国古代文化的特色。此外,还需与当代文化相互融合,符合当代民族文化潮流。
三、结语
通过对高等专科学校传承中国古代文学的价值进行研究,我们发现这一传承过程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保护,更是对个体心灵成长的促进,以及对跨文化交流的推动。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高等专科学校应更加重视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承工作,通过课程设置、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和了解古代文学的机会,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高等专科学校传承中国古代文学的支持和关注,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天禾.论格非《人面桃花》对古典文学的传承[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58-67.
[2]黄卉.中国古代文学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路径探究[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科研,2022(10):180-183.
[3]凌云志.探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及文化价值[J].文化产业,2022(33)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