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途径的研究
张婧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张婧,. 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途径的研究[J]. 中国教育研究,2023.4. DOI:10.12721/ccn.2023.157039.
摘要:
自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的概念提出以前,高校的思政教育在生态文明教育部分一直存在分离、忽视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未来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进程。因此,为了加快建设生态社会主义,早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更应肩负起把党的思想政策传达给下一代建设者的责任。基于这个方向,本文将分析和探究在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途径,如何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贯彻到日常的教育工作中。
关键词: 生态文明;思政教育;创新
DOI:10.12721/ccn.2023.157039
基金资助:

生态文明作为工业文明之后新的社会、文明发展形态,秉承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文明”。早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已经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贯彻生态文明的进步观念,不仅有利于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目标,也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成为未来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主义国家的主力军,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巩固高校思政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1、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在全球环境问题突出严峻的今天,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有助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行动,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开展和普及生态文明教育,从而实现全民教育[1]。就目前来说,大学的思政课程还停留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理论性较强的政治教育概论中,生态文明作为当下与时俱进的国家意识形态,在融入高校政治理论课程的举措上具有重大意义。只有通过在高校推行生态文明教育,才能使大学生这个最具有活力和创新能力的群体真正认识到全球生态逐步恶化的严峻形式,提升生态文明素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念、形成强烈的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感,真正意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是当下人类文明的迫切需求,从而进一步加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2、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问题所在

总体来看,以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为例,我校是一所普通高等院校,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之下,我校学生对于生态知识的了解大多是从电视、电脑等多媒体媒介上得来的,并没有一个系统全面的途径,学到的知识也是碎片化、杂乱化的,因此要想真正掌握这些知识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尚未为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的了解提供一个规模化、正规化的平台。另一方面,我们的思政教材中对于生态文明知识的相关内容其实是匮乏的,同时由于这类公共基础课程的一般特征,其侧重理论知识的普及而没有重视实际操作的相互联系,种种现象表明,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所占的分量不足。其实,高校  生态文明教育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家重点高校设立第一批生态环保专业为标志,到八十年代以后,生态教育才在我国少数综合性大学中作为选修课程开设,九十年代初才把环境纳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内容,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使得生态文明教育并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经历时间的洗礼也没有在发展程度上有所突破[2]。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看,目前开设的生态文明相关专业也较少,多数时候还存在招生计划不达标,招生难的问题。基于上述情况,探索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途径已经刻不容缓了。

3、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途径

3.1深化生态文明知识在书本中的内容改革

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大学中最普遍、最广泛的公共基础教育,这些公共基础课 包括有: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等[3]。针对目前公共基础课程中生态文明涉及较少的问题,我们可以把其适当引入,在课堂上奠定相关理论基础。比如结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加强学生对于生态保护的道德约束力以及对于一切生命的敬畏和珍爱,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同时,为了改善以往没有把生态文明理论的学习深入贯彻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的情况。生态观念的树立首先在于生态认知教育,树立人与生态平等的意识观念。这里的平等不仅仅是地位的平等,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发自内心的接纳和尊重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4]。其次,还要加强学生在法律基础课上关于生态法治方面的教育,增强法律法规意识,做守法知法公民。最后,在形策课程上也应该普及生态国情知识,增加生态危机感,树立生态安全意识。

3.2培养生态文明兴趣和理论实践

单一的课堂理论知识的灌输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必要时候还需要结合一些课外活动内容,例如组织学生去学校当地的烈士陵园开展清明节扫墓活动、参观红色纪念场馆感受先辈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光辉;定期去参加一些志愿活动,比如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活动、宠物之家的志愿活动等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善良纯真本心。

3.3以校园文化环境打造生态文明氛围

高校领导应该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严格校规、校纪,增强其对于学生日常生活行为准则的约束力。同时要求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各个专业特征把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日常工作中,严于律己把贯彻生态文明理念作为自身的行为规范。硬件设施方面,学校可以适当的增大绿化面积,并在校园公共设施附近张贴相关警示语,以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生态文明行为。培育学生“在处理自己与现代人、未来 人和自然物种关系中对善的自觉选择和对恶的自觉 摒弃的责任”[5]

4、结语

综上而言,生态文明视域下我们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也必须跟进党的步伐,把生态文明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突显出来。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更短的时间内适应社会,把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落到实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间从被动接受理论知识到自觉地爱护和尊重自然,学会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王晓燕.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的逻辑与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9):122-126. 

[2]王蒙雅.高校思政课融入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06):46-48.

[3]计彤,李姗.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思政课”对策探析[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22(03):22-29.

[4]郭秀丽,张丽萍.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1(04):30-32.

[5]张红霞,邵娜娜.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赜[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04):166-17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