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形态,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能不能充分掌握,以作业的形式考察最为普遍,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通过各种网上形式网上教学,在教师备课研究中,有一定的目标,但是在作业方面,教师也是费尽心力的思考:如何让学生不感觉厌烦还可以高质量的完成作业,至此,教学中的作业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在教师的角度,应该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在设计作业时,应该多设计一些素材、形式、内容、思路清晰且新颖的练习,应该让学生有主动探究、主动发掘、主动完成的心理,相对于传统的纸质作业设计,运用信息化的作业设计,更容易抓住学生的眼球,更加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做题效率,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作业设计下,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度有明显提高,通过学生熟知的例子,将抽象知识通过信息技术转化为学生日常生活化问题,学生就提高了学习效率。下面以自身的教学作业方面的设计进行总结。
一、让作业变得更有内涵
数学作业的布置并不是量的要求,数学学科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一种技能,更代表着一种文化,从数学文化方面设计数学作业时,更加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学生从深处了解数学,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去探讨,去研究,同时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国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如东、南、西、北的定向与指南针、罗盘、司南的发明,刘徽首创了割圆术等都能激发学生以最大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如在质数教学部分,在学生有一定质数基础知识后,教师结合艾拉托斯特尼寻找质数的方式,与学生一道在1-100的小表格中划掉1,划掉除2以外的2的倍数,再将3、5、7的倍数划掉(3、5、7除外),依照这样的次序,引导学生最终找到质数。将这些文化知识通过平板的形式传到学生的手中,使学生以动画的形式理解数学文化,学生更加有兴趣。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不仅能创设良好的数学情境,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更能够深刻挖掘数学内涵、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在数学文化的熏陶中,掌握数学知识,感受数学之美。
二、作业的设计要有创新,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作业的设计主要包括课时设计、单元设计以及综合设计,对于小学生来说,在练习题中,存在较多的难点是关于基础性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在作业设计中应该加大基础性,加强学生对于基础性的练习,而且应该增加对比性,使学生通过对比能够明显感觉出练习题中的不同。
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有时候会发生思维上的错误,固定的问题会解决,当时只要是条件和问题稍微有一些变化,就会出错,因此,我们在作业设计方面需要下一些功夫,将易错易混的练习题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使学生看出其中的不同,从变中找出不变,从而理解其中的不同。例如:
1、一块长方形草地,长是50米,宽是20米,平均每平方米种5朵月季花,一共种多少朵月季花?
2、一块长方形草地,长是50米,宽是20米,一朵月季花占地面积5平方米,一共种多少朵月季花?
将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可以产生明显的对比,是学生找到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很容易发现问题一是每平方米种5朵;问题二是一朵占地面积是5平方米。
发现问题后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使学生深入了解两个问题,通过明显的对比,学生理解了其中的奥秘,在解决这一类问题中就很少出错了。
三、应用性作业设计,解决实际的问题
现如今,“双减”政策是基础,在“双减”政策的要求下,作业要少而精,教师在作业设计方面,应该精选书面作业,适当的做一些应用性,综合性强的设计,使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在生活中有许多时候要利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我们要利用数学思维引导我们的生活、学习。
精选例题、习题,好的例题、习题能够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达到开阔思路、强化思维和提升能力的效果。在备课时,教师对例题的选择要做到精心选材、精心设计,
充分利用典型题例进行演变、探究、引由、拓展、应用,做到巧练与精炼相结合,练习的形式要多样性、趣味性。由点到面,由题到类,解剖一例,带活一类。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变式教学,变式教学可以辅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题目内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的分析求解过程简洁而准确。变式教学更加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这样不仅深化了基础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使学到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微课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在利用数学思维考虑问题时,加上信息技术的支撑,例如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先进行引导,将多边形转化为我们之前学习过得图形,可以切一切,也可以补一补,这时,将图形发送到学生的平板,是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操作,只靠想象是不可以的,只有让学生体验其中的过程,学生才可以打开数学思维,利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在我们传统的教学中,可能只是让学生画出图,再进行手动切一切,如果学生的思维转化较慢,利用信息技术,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体验出切割图形的过程,更加加强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通过挖掘教材,设计一些应用性的作业,是学生在感受数学思维的转化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可谓是“一箭双雕”从“小作业 大思维”的方向理解,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使学生将知识以数学思维进行思考,不仅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更加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利用信息技术在解决计算中的问题时,可以将算理以小视频的形式提前发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先预习,小视频的观看不仅可以期待预习的效果,还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设计数学作业,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思考能力,在建立数学与生活方面的联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过在我们通过信息技术来设计作业时,应该牢记一点: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强调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知识的理解与迁移。
在作业设计中,真正的做到将作业优化设计,转变作业形式,将学生的数学思维打破常规,提高学生的作业效率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教学中,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相结合,做到不仅仅注重学生所学习到的具体知识,更加应该让学生理解数学学科中的内涵,以学生的角度出发,使作业设计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范围。
参考文献:
1张修武。数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03):145。
2刘锋。对新课程下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03):147-148。
3于丽萍。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0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