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功能异常是产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盆底肌主要是由神经、韧带、筋膜以及盆底肌群所构成的,并且各个组织之间能够相互支持,相互依托,可保证直肠,膀胱,子宫等器官均处于正常的生理位置[1]。由于分娩会使盆底肌支持组织的支托能力和弹力受到影响,降低盆底肌力,进而诱发盆底功能异常,产后通过相关康复治疗,可使盆底肌功能得以恢复,使阴部神经功能得以改善。为此,探究产后盆底肌肉康复训练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9.03-2020.02是本次实验调查研究的起止时间,确定研究对象为88例行盆底肌训练的产妇,实验组、对照组产妇的分组依据为信封法,均分每一组产妇为44例。实验组中,22-38岁为产妇所在的年龄区间,平均年龄为(30.25±3.19)岁,新生儿体重在2.01-3.99kg,体重平均值为(3.51±0.69)kg,对照组中,22-39岁为产妇所在的年龄区间,平均年龄为(30.63±3.19)岁,新生儿体重在2.01-4.00kg,体重平均值为(3.53±0.72)kg,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电刺激治疗,使用仪器为生物刺激反馈仪,将其参数设置为0~20mA,治疗频率设置为10~100Hz之间,每次治疗时间为半小时,治疗过程中指导产妇取仰卧位,在产妇使用仪器治疗前应将膀胱彻底排空,完成常规消毒,将探头放置于产妇阴道内,根据其承受能力完成电刺激治疗,以产妇主观感受为主,产妇感受强度为盆底肌肉跳感为主,治疗15分钟后,休息10分钟,再次治疗15分钟,每隔一天治疗一次,10次治疗为一疗程。
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盆底肌肉康复训练,站立位练习,产妇应始终保持站立位,在站立过程中逐渐提升尿道口与肛门,在提升完成后屏住呼吸,保持8-13s,呼气过程中逐渐放松,由此可完成对尿道口、肛门收缩训练,每次10次为一组,具体训练次数依据产妇产后恢复情况进行练习,每日最低训练5次。卧位练习,指导产妇取卧位,将双腿弯曲并拢并且吸气,使弯曲的双腿逐渐抬高,并能用双手环抱,在整个过程中逐渐将双腿靠近胸部,将该动作反复重复1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3组,随后根据产妇的盆底肌肉恢复情况,提高训练次数。
1.3观察指标
对比盆底肌力、治疗效果。治疗效果判定:显效:可明显感受到盆底肌肉收缩有力,盆底肌功能异常症状消失;有效:盆底肌肉收缩能力改善较为显著,但距离正常仍然存在一定距离;无效:盆底肌肉功能尚未恢复。
1.4 统计学分析
SPSS17.0,用(x̄±s)盆底肌力,行t检验,用率(%)表示治疗效果,行x2检验,当P<0.05时,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2.1 对比盆底肌力变化情况
对比两组盆底肌变化情况,实验组优势较为显著,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见表1。
表1 对比盆底肌力变化情况(x̄±s,mv)
2.2 对比治疗效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产妇治疗效果更高,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见表2。
表2 对比治疗效果[n(%)]
3讨论
分娩是女性极为正常的生理现象,该时期较为特殊,可对盆底肌造成相应影响。盆底肌群对女性而言极为重要,具有承托和支撑直肠、子宫、膀胱等脏器的功能,在妊娠期间,盆底肌同样会受到孕激素,雌激素等相关激素的影响,使原有的盆底肌纤维胶原的含量得以降低,可使盆底肌力下降,进而导致盆底肌功能异常,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会阴侧切缝合断裂等相关操作也会对盆底肌造成间接伤害,进而可引发尿失禁,子宫脱垂等症发生[2-3]。
产妇分娩完成后,对盆底肌肉进行相关康复训练尤为重要。临床中常采用电刺激法对盆底肌功能进行相关训练。电刺激能够使人体本体的感觉被激发,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缩,使肌肉处于被动状态中,可使其功能得以锻炼,能够使产妇有意识的完成收缩肛门和尿道口,最终达到促进盆底肌收缩的目的,该种治疗方法较为单一,并不利于长期治疗[4]。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能够根据个人体质制定相关操作方案,同时可调整训练强度,在进行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过程中,可有效保护盆底肌肉,通过站位、卧位等相关训练方法,使盆底肌肉主动完成收缩练习,形成条件反射,进而达到促进盆底肌肉收缩的效果,使其肌肉弹性得以恢复,配合电刺激治疗,可进一步提高产妇盆底肌力恢复情况,促进产妇康复[5]。
综上所述,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可进一步提高产妇产后盆底肌力的恢复,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晓, 刘玉玲. 盆底肌肉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J].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8,22(02):67-69.
[2]张海霞. 盆底康复训练对改善产后盆底肌功能的作用[J]. 中外医疗, 2017,63(10)82-84.
[3]何双红. 产后盆底康复时间选择对尿失禁及盆底肌的影响研究[J]. 双足与保健, 2018,31(2):49-49.
[4]谢桂英. 产后盆底康复时间选择对尿失禁及盆底肌的影响研究[J]. 双足与保健, 2017, 26(19):58-59.
[5]曾惠娴, 高红梅, 周春燕. 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配合盆底肌锻炼对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疗效分析[J].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8, 23(06):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