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属于老年群体多发性疾病之一,主要是指各种原因所引发的局部组织血液供应障碍从而导致的脑组织坏死疾病,该疾病复发率、致残率均相对较高。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脑梗塞患者中约80%左右的患者可能并发认知功能障碍情况,如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执行功能障碍等,严重损伤患者心理与生理情况,影响疾病预后及日常生活质量。为此,开展科学有效的护理康复措施帮助患者抑制脑梗塞疾病发展、促进康复、改善预后则具有尤为关键的临床意义[1]。本研究中,为探讨综合康复护理模式对脑梗塞围术期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实施应用效果,现以96例行静脉溶栓治疗,且伴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脑梗塞患者为观察对象展开护理干预分析,具体情况见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研究分析资料均来自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于我院开展临床治疗的96例脑梗塞患者,所有入选患者均经临床CT或MRI检查后被确诊为脑梗塞,且入院后均采取静脉溶栓治疗,伴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按照随机列表法,将上述96例脑梗塞患者划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中,27例男性,21例女性;年龄为50-73岁,平均年龄为62.47±3.14岁;病灶部位:28例基底节区、13例双侧额叶、7例颞叶。对照组中,28例男性,20例女性;年龄为51-76岁,平均年龄为63.55±3.09岁;病灶部位:26例基底节区、14例双侧额叶、8例颞叶。将上述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对比,得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比性强。
1.2方法
96例患者入院后均实施静脉溶栓治疗。治疗期间,对照组48例患者实施常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观察组48例患者则在上述护理干预基础上联合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围手术期护理
(1)溶栓前:患者开展静脉溶栓治疗前,临床医护人员应针对患者病情开展详细评估,初步建立患者档案,特别是对于急性脑梗塞患者而言,应及早为其开辟绿色通道。在此期间,应安排医护人员负责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包括意识、血压、脉搏、呼吸等的监测工作,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同时进一步预防临床危急情形出现。患者进入病房环境后,医护人员需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头颅CT检查期间,全程陪伴在侧,给予患者安全感。另外转移过程中则应当注意配备心电监护仪、急救药品、鼻导管氧气袋等设施设备,严防意外发生。
(2)溶栓中: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期间,医护人员务必要严密增强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工作,以便于及时发现治疗期间患者机体变化情况。重点监测尿激酶的输入速度,不可过快或过慢,充分保障输注药物能够在所规定的合理时间内输入完毕。与此同时,医护人员还应当时刻注意观察患者治疗期间有否出现不适反应,如呕吐、头痛、血压升高、意识障碍、肌力变化等,一旦发现,则应当立即停止静脉溶栓[2]。溶栓治疗约45分钟左右时,医护人员可针对患者唇舌情况开展检查,通过判断其是否出现血管源性水肿,若伴发水肿同样需停止溶栓治疗。
(3)溶栓后:溶栓治疗结束后的24小时内叮嘱患者保持绝对卧床休养状态,48小时内医护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监测。通常情况下,可给予患者持续吸氧2-4L/min,同步监测其血压水平变化情况;溶栓后18小时内,应保持每3小时一次动态评定患者神经功能,18小时后,评定频率可调整为每6小时一次;仔细观察患者皮肤、消化道、粘膜等是否出现出血情况,如若患者存在头痛、呼吸慢且深、意识障碍等,则需要对患者及早开展临床实验室检查,以期尽早明确症状,确定是否存在颅内出血,以便于科学开展对症治疗及护理干预。
1.2.2综合康复护理
(1)健康宣教:贴合患者实际病情及认知情况、文化程度等尽可能地采用一对一的临床疾病知识宣教工作,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讲解与脑梗塞相关的疾病知识,如病因、危害、生活中的相关注意事项、临床治疗方案以及治疗期间的相关配合事项等,以此有效提升患者对于临床治疗护理工作的配合程度与依从性。另外,为了促使患者更易于接收相关的资讯信息,健康宣教还可以通过分发疾病知识手册、播放短视频、放映幻灯片等方式加以辅助优化。
(2)心理干预:医护人员则需要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掌握患者情绪变化情况,并及时开展相应心理干预措施,如分享成功案例、转移注意力、同伴支持、家庭支持等缓减负面情绪,减轻其心理压力。溶栓治疗前,为消除患者的恐惧感、陌生感,医护人员可以提前告知患者溶栓治疗的方法、目的以及治疗结束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使其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治疗结束后,医护人员可再次叮嘱患者及其家属相应的注意事项,提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帮助其稳定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生活护理:患者康复休养期间,医护人员应积极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病房环境,每天开窗通风促进新鲜空气流通,定期消毒,适量摆放绿植,合理调节病房内的温度、湿度、光线以及噪音等条件,提升患者的生理舒适度。充分了解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监督其戒烟戒酒,健康规律睡眠,逐步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在遵循清淡、低盐、低脂、易消化的食物选择原则之上结合膳食营养标准科学地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一方面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况,另一方面则可避免因饮食不当而影响疾病预后。
(4)康复锻炼:早期康复锻炼通常在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后方可进行。康复锻炼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体位护理。即医护人员注意帮助患者调整好舒适体位,有效地缓解其肌肉痉挛情况,同时为了防止康复休养期间患者出现压疮、关节挛缩等并发症,体位管理中应定期为患者翻身。第二,被动锻炼。早期康复干预可多协助患者开展手部精细动作训练,促进患侧肢体功能恢复。在医护人员为患者开展被动锻炼时,手法要保持柔和、缓慢、有节律,防止过度锻炼,也应避免患者因被动锻炼发生疼痛情况。第三,自主活动。当患者可自主活动后,在医护人员的陪伴下,患者可适当开展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做上举运动、坐位平衡、自主呼吸控制、手指抓握等活动,从床上训练逐步转移至椅凳训练,再逐步过渡至站立训练、步行训练、阻力训练等。训练时间及强度均以患者耐受性为准,防止过度疲劳。第四,自理能力训练。有针对性地为患者开展自主进食、穿衣、如厕等生活能力训练,重点指导其进行精细动作练习,从而加速疾病康复进程,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5)认知功能训练:对于存在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医护人员可适当开展语言干预,初期以简单发音,如“a”、“o”、“e”等为练习内容,当患者语言功能有所恢复后,则可以指导其开口练习词语、短语,循序渐进,鼓励其多开口、多练习。针对患者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情况,医护人员开展相应的“卡片游戏”开展认知功能锻炼。如选择几行句子或一串数字,让患者找出某词、某数;借助卡片游戏,让患者开展简单的计算能力锻炼、拼图拼色游戏、卡片内容记忆、辨认亲友照片等,从而逐步帮助患者锻炼自身的记忆、认知能力。除此之外,为了锻炼患者注意力,还可以适当进行卡片转移、卡片位置记忆等训练,进而帮助患者增强认知功能。
1.3观察指标
(1)于护理前后采集两组患者外周静脉血,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S100钙结合蛋白B (S100 calcium binding protein B,S100B)水平变化情况[3]。(2)运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价内容包括意识、运动、语言、感觉、眼球运动、视野等方面,0-42分内,评分高低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成正比。(3)运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认知功能情况,评价内容包括记忆力、语言、计算力、注意力等,0-30分内,评分高低与患者认知功能成正比;(4)运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情况,评价内容包括步行、穿衣、洗漱、进食等,0-100分内,评分高低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成正比。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率(%)表示,当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NSE、S100B水平对比
护理前两组NSE、S100B水平相近,P>0.05。护理后,观察组NSE、S100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NSE、S100B水平对比(n=48,x̄±s)

2.2两组NIHSS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NIHSS评分相近,P>0.05。护理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NIHSS评分对比(分,x̄±s)
2.3两组MMSE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MMSE评分相近,P>0.05。护理后,观察组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MMSE评分对比(分,x̄±s)

2.4两组ADL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ADL评分相近,P>0.05。护理后,观察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ADL评分对比(分,x̄±s)

3.讨论
脑梗塞极易引发患者脑组织软化坏死,进而诱导一系列神经功能缺失、认知功能、运动功能障碍情况出现,在此情况下,患者临床治疗期间结合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方案,多方面、多角度帮助患者缓解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维护良好身心状态,则是改善患者疾病预后的关键所在。综合康复护理模式是一种强调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护理模式,医护人员通过实施康复锻炼、认知功能训练等干预措施持续且有效地刺激患者恢复受损神经元周围健康组织的代偿功能,有助于加速血管及受损神经元再生[4]。同时在健康宣教、心理干预、生活护理等辅助措施下,患者身心状态得以有效调节,在缓解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能力方面均可发挥强大作用。本研究中,予以48例对照组患者常规围术期护理,另48例观察组患者联合实施综合康复护理模式,结果显示,观察组NSE、S100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水命综合康复护理有助于修复患者部分受损脑细胞,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其中,NSE是通过中枢神经分泌细胞和神经元细胞分泌的酸性可溶性蛋白质,当神经细胞发生损伤后,该蛋白会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及脑脊液内,呈现出水平升高情况。S100B是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的酸性钙结合蛋白,也是保护、调节神经元的重要物质,其水平升高表明胶质细胞异常并能够引起神经元凋亡,故而临床常根据二者水平变化来判断脑细胞受损情况[5]。另外,观察作用NIHSS评分、MMSE评分及ADL评分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表明与单纯围手术期护理管理相比,综合康复护理模式具有更高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予以脑梗塞围术期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减轻认知功能障碍,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丁玉兰.观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认知及预后功能的应用效果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影响分析[J].心理月刊,2018(10):124.
[2]刘丽婷.认知-心理-社会支持护理干预对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2):336-337.
[3]纪营营.KTH整合式护理干预对脑梗塞恢复期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2,39(06):654.
[4]孙大敬.肢体康复训练结合认知心理护理对老年急性脑梗塞后抑郁患者的影响[J].临床研究,2021,29(09):188-190.
[5]高晓丹.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在脑梗塞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2,39(0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