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腹外疝是指腹腔内脏器官通过腹壁缺损处突出形成的疝囊,常见于腹壁疝。腹外疝可以由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引起,如先天性腹壁发育异常、手术切口未愈合、肌肉松弛、腹压增加等。症状包括腹部肿块、疼痛、压迫感、不适感等,严重时可出现肠梗阻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影响患者健康。因此,对其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十分必要[1-2]。基于此,为了探究快速康复理念对外科腹外疝患者的效果,本次研究选取了80例外科腹外疝患者进行研究,现做出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2022年6月-2023年6月期间四川友谊医院收治的外科腹外疝患者80例为此次实验研究对象,按照单双号分发法划分在两组。常规组与研究组,常规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其年龄范围在33-77岁之间,年龄均值为(53.43±1.32)岁,研究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3例,其年龄范围在32-78岁之间,年龄均值为(53.36±1.37)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常规的环境护理、饮食指导以及口头健康宣教等常规护理措施。
研究组患者采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干预:(1)术前准备:在手术前,通过教育和指导,向患者解释手术的过程、风险和术后康复计划,提高患者对手术的理解和配合度。同时,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患者的身体状况、营养状况和心理状态等,以便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2)微创手术技术:采用微创手术技术,如腹腔镜手术或腹腔镜辅助手术,减少手术创伤和术后疼痛。微创手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3)术后镇痛管理:采用多模式镇痛策略,包括使用局部麻醉药物、静脉镇痛药物和口服镇痛药物等,以减轻术后疼痛。同时,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个体化调整镇痛方案,提高患者的舒适度。(4)早期活动和康复训练:术后尽早启动患者的活动和康复训练,包括早期坐起、下床活动、呼吸康复训练等。通过逐渐增加活动强度和时间,促进患者的肌肉力量和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5)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支持方案。提供足够的蛋白质和热量,促进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康复能力。(6)心理支持: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通过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患者应对手术的压力和焦虑。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增强康复的信心和动力。(7)定期随访:术后定期进行随访,评估患者的康复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根据随访结果,调整康复计划,及时发现和处理康复过程中的问题,确保患者的康复效果。
1.3评价标准
1.3.1 组间护理效果对比
护理效果主要包括显效、有效以及无效。
1.3.2 组间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
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切口感染、腹胀以及发热等。
1.4统计学分析方法
采用SPSS 20.0处理相关数据资料,t和X2检验组间数据,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组间护理效果对比,详情如表1所示。
表1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n,%)
2.2组间并发症对比,详情如表2所示。
表2两组患者并发症对比(n,%)
3、讨论
快速康复理念的目标是尽可能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通过采用先进的手术技术和术后管理方法,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加速患者的康复过程,从而减少住院时间,快速康复理念注重患者的整体康复,不仅仅关注手术效果。通过早期康复措施,如早期活动、营养支持和疼痛管理等,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身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快速康复理念强调术前评估和术后管理的全面性,包括减少手术创伤、防止感染、预防深静脉血栓等。通过规范化的护理流程和个体化的护理计划,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快速康复理念注重患者的个体化需求和参与程度。通过与患者积极沟通、提供全面的康复支持和教育,可以增强患者的信心和满意度,提高治疗效果[4-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护理效果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
综上所述,将快速康复理念实施在对外科腹外疝患者护理中,其应用效果十分显著。
参考文献
[1]金媚媚.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于腹股沟疝护理中的效果评价[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2,22(16):115-117.
[2]崔佳,代丽辉.快速康复理念在外科腹外疝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健康之友,2021(1):249.
[3]张晶.外科腹外疝患者护理中快速康复理念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45):120,122.
[4]杨金香.快速康复理念在外科腹外疝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64):82-83.
[5]吴虹.外科腹外疝患者护理中快速康复理念的临床应用[J].保健文汇,201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