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英译研究——以二十四节气为例
隋佳成 邵天赐廷 刘洋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隋佳成 邵天赐廷 刘洋,. 中国传统文化英译研究——以二十四节气为例[J]. 中国教育研究,2024.6. DOI:10.12721/ccn.2024.157067.
摘要:
我国名族文化多样,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民族精神以及内涵。因此,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播成为了一项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本论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为例,分析二十四节气的重要意义及其英译研究。
关键词: 二十四节气文化英译
DOI:10.12721/ccn.2024.157067
基金资助:本文系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输出的创新性路径研究”(S202310231019),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以“融”为向:东北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研究(23YYB305)的阶段性成果。

引言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祖们伟大智慧的结晶。其不仅是指导农事的历法工具,更反应了古代人民对于季节变化的感知和其对待自然的态度。在当今时代,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展现大国风采的重要途径。如何正确翻译二十四节气,正确展现其文化内涵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1.二十四节气的重要地位 

1.1 文化地位

二十四节气以季节、降水、气温及相关物候变化命名,不仅准确反映了季节的更替、环境的变化,更体现了古代先民的智慧与审美。从立春、雨水到冬至、小寒,每一个节气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同时,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诗歌也是无穷无尽的,一定程度上也引起了文化的繁荣。如,夏至的“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Green bamboo is still powdery, and the lotus has begun to give off fragrance.)”大暑的“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A full moon rises at midnight while fireflies are flashing in the air)”等几乎每个节气都有数不胜数的诗句与其匹配,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无限魅力。 

1.2 农事地位

不论是在古代,还是科技极其发达的现代,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业生产的指导地位都是无可替代的。农民们会根据季节的变化,决定播种、施肥、灌溉和收割等农事活动的具体时间段。这些活动必须准确遵循自然的规律,才能确保农作物的顺利生长和丰收。例如,在立春左右,春播便拉开帷幕;而处暑,则是除草和施肥的黄金时节。 

1.3 国际影响

自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2016年,“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实际上,许多国家对“二十四节气”也早有借鉴。

2.“二十四节气”的英译分析 

翻译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地道的翻译可使人们快速接受并理解一种文化现象,反之,不恰当的翻译可能使人们造成误解甚至抵制该文化。以下将简要分析“二十四节气”英译中的注意问题。

2.1 语言维度

2.1.1 词汇选择

中英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而每种语言体系都会受到自然环境、历史背景、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表达相同含义时,不同语言都会有其特别的理解与叙述方式。同时,英语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近义词,这和我们汉语一字多义一定程度上有些相似。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明白汉语所表达的观点与内容后,推敲出一个合适的英文单词来准确地表达其意,避免因词语误用而导致的误解。 

2.1.2 结构组织

在内容结构组织的角度上,汉语更注重“意合”,英语更注重“形合”。汉语句子注重无形的连贯,使用的衔接词较少。而英语则强调句子的结构,倾向于借助连接词展现句子的逻辑关系,平铺直叙地讲述内容。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注意将汉语句子中未表达的潜在内容和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地呈现出来。

例1:春困秋乏夏打盹。

译文:People tend to feel sleepy in spring,doze in summer and feel tired in autumn.

这句俗语想要表达的是:人们在春天容易发困,在秋天容易感到疲惫,而夏天经常容易打瞌睡。三个动词虽然都是与睡眠有关,但是其程度却有着巨大的差距。同时,原文结构遵循了汉语七言律诗“二二三”的节拍,按照睡眠程度进行递进,而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表达。但是,翻译成英语之后,添加了“tend to”,便将原文中表达的习惯转变为一种倾向性,并将语序进行调整,符合西方人对于语言表达的认知——根据时间顺序来。 

2.2 文化维度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这就导致了不同文化对同一语言可能存在不同的理解。比如“红色”在汉语中意味着吉利,而在西方则更多地象征着血腥与暴力。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深刻理解原文的语境,谨慎选择译文,尽量传递原文中所表达的文化内涵,站在目标语言的文化角度来进行理解与讲述。

例2: 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

译文: If it rains on the day of the Start of Autumn,a good harvest is expected.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标志着夏日的结束以及秋天的到来。此时农作物生长旺盛,对水分需求量较大,雨水对农作物非常有利。同时,中国最主要的农作物是麦子和水稻,这两种农作物成熟之后都是像黄金一样金灿灿的,故“遍地是黄金”是形容粮食丰收的景象。如将其直译为“there is gold everywhere.”便会造成误解。西方人的认知里,农作物丰收与黄金毫无关系,不会理解这里的“gold”指代的含义,进而不能理解这句话真正含义。如果意译为“a good harvest is expected.”西方人将会立刻领悟这句话的含义,并理解“立秋”这一天人们对于下雨的期待。

3、总结

“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文化多样性”号召下,二十四节气的跨文化传播已不仅仅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更是时代的要求。其翻译不仅是汉语与其他语言符号的简单转换,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互动。我们在翻译过程中既要注意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表达,又要承认目标语言文化的存在和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合理运用翻译策略,为世界多元文化的共同繁荣和发展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李艳娇.二十四节气翻译[J].三角洲,2024(05):193-195.

[2]孙宁宁.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二十四节气(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大连理工大学,2022.

[3]李国兵,张敬.机器英译非遗外宣文本问题探析——以二十四节气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3,40(01):97-102.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