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对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黄志康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黄志康,.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对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 中国教育研究,2024.8. DOI:10.12721/ccn.2024.157079.
摘要: 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肩负重任,致力于让城市留守儿童的内心沐浴在阳光与正能量之下。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成为他们心灵的灯塔,引导他们亲身体验青春的热烈与美好,感受时间的宝贵与无价。通过生动的教学与贴心的关怀,我们激发他们内心的热情,培养他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学习与生活态度。让每一位留守儿童都能以积极向上的姿态,珍惜每一刻,拥抱每一个可能,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最耀眼的光芒。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DOI:10.12721/ccn.2024.157079
基金资助:

道德与法治教育是校园教育的基石,旨在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规范行为,并强化法律意识。针对城市留守儿童,这一教育尤为关键。它不仅构筑起心理健康的防线,还助力他们顺利融入城市生活,有效预防并解决潜在的心理困扰。通过道德与法治的熏陶,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约束与尊重他人,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与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稳健前行,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一、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一)情感孤独

城市留守儿童,身处繁华都市却难享亲情温暖,因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他们的世界常常笼罩着一层情感孤独的阴影。这份孤独,源自于日常生活中缺失的拥抱与对话,夜晚时分无人共话星空的寂寥。它不仅侵蚀着孩子们的心灵土壤,也可能悄然种下自卑、封闭的种子。因此,社会各界应携手关注这一群体,通过增强家庭联系、学校关怀及社区支持,共同织就一张爱的网络,让留守儿童的心灵得到慰藉,情感得以丰盈。

(二)自卑心理

城市留守儿童,在物质与文化的双重差异下,往往背负着自卑的重担。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让他们在面对琳琅满目的城市生活时,难免心生羡慕与不安;而生活习惯、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更可能成为融入同龄群体的无形障碍。这种持续的比较与不适应,悄然滋长了自卑情绪,影响着他们的自我认知与成长步伐。因此,我们需要以更加包容与理解的心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通过教育与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认识到每个人的独特价值。

(三)学习积极性欠缺

在快节奏的现代城市中,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与学习积极性问题日益凸显。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往往缺乏足够的情感支持与家庭监护,导致内心孤独感增强,安全感缺失。这种情感上的空虚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态度,表现为学习积极性欠缺,对知识的渴望减弱,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缺乏父母的直接引导和监督,留守儿童在自我管理和时间规划上往往力不从心,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面对学习上的困难和挑战,他们可能因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而感到无助,进而丧失信心,加剧了学习动力的不足。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教育资源

新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作为引领学生心灵成长的灯塔,深蕴着丰富的育人智慧与情感色彩,为城市学生的知识拓展与人生体验开启了新篇章。针对城市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教师更应细致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精髓,将其转化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

例如,在《情绪的管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巧妙设计,不仅传授了情绪自我调控的科学方法,还通过贴近城市留守儿童生活实际的案例——“与好友的小误会”、“与父母共度的时光”等,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并分享个人情感经历。这一过程不仅帮助学生认识到情绪管理的重要性,还教会了他们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城市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有效调控不良情绪,避免其成为成长路上的绊脚石。课堂上,教师还精心挑选并分享了一系列积极向上的格言,如“我们无法控制外界的风雨,但能选择内心的晴朗;我们无法预知未来的模样,但能塑造此刻的自己”,以此激励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用乐观的心态拥抱每一个当下。

(二)联系生活实际来开展教育

教材虽为核心教育素材,但绝非孤木难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精髓,在于其紧密贴合学生生活的广度与深度。作为教师,我们应勇于跨越教材的界限,将鲜活的城市生活实例融入课堂,让道德与法治教育更加生动、接地气。

例如,在教授《守护生命》这一课时,我精心挑选了近年来发生在城市中的真实案例,如某次因家庭误解而引发的青少年极端行为事件,或是高校学子因压力过大而选择轻生的悲剧。这些案例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生命之花的脆弱与宝贵。我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案例背后的原因,鼓励他们换位思考:“面对同样的困境,我们能否找到不同的出口?你想对那些已经离去的灵魂说些什么?”这样的互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深刻反思,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珍爱生命的种子。为了进一步强化这一理念,我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地震、火灾等突发事件的纪实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生命的脆弱与无常。随后,我传授了一系列实用的自我保护与救助技能,让学生明白,在生命的旅途中,学会自救与互救,是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最负责任的表现。通过这一系列贴近城市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我们成功地唤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对生命的认知更加深刻、全面。更重要的是,我们培养了学生的生命意识与责任感,引导他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形成了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和价值取向。

(三)家校社三方合作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对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深远,而家校社三方的紧密合作更是这一影响得以充分发挥的关键。首先,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传授法律知识,更培养留守儿童的道德观念、规则意识和责任感。这些教育内容有助于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从而有效缓解因缺乏父母陪伴而产生的孤独感和焦虑感。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摇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家校合作中,家长应积极参与孩子的道德教育,通过日常的言传身教,强化孩子的规则意识和家庭责任感。同时,家长还需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与教师沟通,共同解决孩子成长中遇到的问题。社会层面,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等形式,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社区可以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如法治讲座、心理辅导等,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在促进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家校社三方的紧密合作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有利于其全面发展的成长环境。

三、结语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我们亟需深入研究和实践这一领域,为这些孩子量身定制教育方案,确保他们获得优质的教育服务。通过强化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能传授法律知识,更能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助力他们克服孤独与自卑,增强自信与韧性。让我们携手努力,为城市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让爱与关怀成为他们最坚实的后盾。

参考文献:

[1]高丽英.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4(2):53+55.

[2]周晓青.关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4(6):1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