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像”, “群”意为聚集在一起的,“像”意为比照人物做肖像,画像等。群像画原指十七世纪荷兰地区,画家为社团成员所制作的集体肖像画,而现如今所说的群像画一般指多人组合的群体肖像画,所以群像画也可称为群体肖像画。
一、西方油画中群像画的发展演变
不同时代,不同时期背景下的作品其所表达的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在十六世纪之前,大部分的艺术作品还是为宗教以及皇室服务,群像画也不例外。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到来逐渐改变这一现状,例如在尼德兰地区,虽然尼德兰早期的绘画仍具有浓烈的宗教气息,随着尼德兰封建主义的瓦解,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这一现状。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使得人民的民主意识也得到不断加强。尼德兰是当时世界上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家庭手工业者被集中起来进入手工工场成为一名雇佣工人,到了十六世纪中期,手工工场遍布了尼德兰各个城市以及部分农村,便出现一些以团体组织为主要内容的群像画,一些组织和行会会请画家绘制这样的群体画像,用于放置在他们的大厅或者会议室里。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也主要以描绘世俗生活为主,人物群像油画也不例外,老彼得勃鲁盖尔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画家,人物群像油画也开始出现平民化趋势。这一现状在十七世纪的荷兰得到延续,人物群像油画也在这一时期涌现大量优秀作品。十七世纪是荷兰的黄金时代,也是荷兰艺术的黄金时期。十六世纪后半叶,由于宗教信仰的冲突导致了尼德兰的分裂,北尼德兰主张信仰自由并最终建立了荷兰共和国,并立法维护宗教自由,这也为荷兰后续的发展与商贸繁荣奠定了基础。经济的发展使得资产阶级小市民掌握了很大一部分的财富,这些市民开始有精神需求,而油画艺术受到他们的青睐,这时艺术品行业得到快速发展。由于市场需求,大量的绘画作品的内容以风景,静物,肖像等为主,当时的中层阶级尤其偏爱肖像画,于是十七世纪的荷兰肖像画出现了大量以满足市场与阶级需求的集体肖像画,这时候的人物群像油画平民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这也丰富了肖像画的创作内容,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杰作,也推动了后来人物群像油画的发展。十八世纪的前半期,法国几乎被罗可可这一艳情艺术所笼罩,这个时期的群像画以上流社会男女间的享乐为对象。描绘全裸或半裸的妇女以及精美华丽的服饰。但这却恰好以一种法国式的优雅,使得群像画完全摆脱了宗教题材。十八世纪后半期,随着罗可可艺术遭到猛烈抨击,群像画逐渐回到再现生活再现自然,反对娇柔艳情的风格,例如,格勒兹的家庭群像《乡村的婚礼》。进入十九世纪,德国开始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伴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重视社会现实生活,于是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出现了德国现实主义美术的复兴,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德国现实主义经历了繁荣时期,产生了许多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例如,德国艺术家门采尔。这个时期的群像画反映着各个阶层人物的生活,真实地表达德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这个时期的部分作品有着批判现实主义的意义。二十世纪是美术空前活跃的时代,工业和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思考,各种新的美术思潮活跃着人们的思维。现代主义的出现与传统美术分道扬镳,形成了各种新的美术思潮和流派,群像油画在这期间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变化,作品更加注重情感与主观意识的表达,其中便有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等流派。而现实主义在这个时代遇到极大的挑战,但经调整后在苏联成为主流,而现代主义则在西方成为主流。现代主义的产生极大地反映着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以及这个时代人们复杂而丰富的思想感情。
二、中国人物群像油画的发展历程
传播阶段
油画第一次出现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是公元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将一幅西方油画献予明朝皇帝。但后来并未引起当朝的任何波动,由于中西方巨大的文化与审美习惯差异,这时候的油画也没能成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成功扎根。到了清朝,画师朗世宁再次将西方油画带入中国,这次不仅将画作带到中国还带来了油画绘画技法,这也为后来油画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主学习阶段
进入二十世纪,油画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才开始正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起步。辛亥革命后,五四运动时期,人们开始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有了反思,开始主动吸纳、学习西方文化。这个时期中国的多位艺术家也相继到国外开始学习油画技法,这些从国外学习归来的艺术家成为了这个时期中国油画发展的主力军,这也标志着中国油画的一个新起点。
困难发展时期
二十世纪前半叶是中国各项发展最困难的时期,战火在中国蔓延开,在这场持久而残酷的战争中,威胁无处不在,资源极度匮乏,一定程度上使得油画在中国的发展进程受到严重阻碍。但这却并没有完全阻断艺术家们的创作,在这个时期中国油画的创作出现了许多以军人群像为题材的油画,艺术家们将手中的画笔作为自己的武器,打击敌人的精神世界,凸显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抗战精神,继而艰难地推动着群像油画的发展,充实着中国人物群像油画的内涵。
恢复发展时期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油画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没有的战争的影响,艺术家们的创作激情重新被点燃,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油画创作。人物群像油画以现实主义,古典主义为主,艺术家们关注的则是祖国的建设,以国家建设为中心思想,以革命为主要创作素材,歌颂祖国发展的同时,人物群像油画也朝着民族化本土化推进,更具中国内涵。这个时期同样解放的还有中国女性,妇女的权利得到保障,作品中也逐渐出现女性主义思想。
开放发展时期
1978年12月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这也意味着人们的眼界逐渐打开,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随着西方油画创作技法以及各类美术思潮传入国内,国内艺术家们思想更为活跃,推动我国油画发展进程。这一时期的人物群像油画着眼于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的政策,记录这一新时期中国发展的新面貌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从这以后人物群像油画以一种更加多元的面貌继续向前发展。
四、中国当代人物群像油画的现状——新的历史背景
步入新的历史阶段,这也就意味着新的时代背景,人物群像油画也开启了新篇章。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处于文化全球化背景之下,中西文化间不断碰撞,在这样的文化艺术交流下,我国的美术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也为中国油画创作注入生机与活力,日渐蓬勃,各种流派争相斗艳,大放异彩,人物群像油画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人物群像油画作品,吸收借鉴了其他绘画流派的精华,同时也将艺术家自身经历与情感注入融合于创作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艺术家个人独特的创作风格。艺术家在描绘自身经历与内心情感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这一时期的人物群像油画开始有了更加多元的创作风格。表现手法以及创作内容的自由与丰富成为了这一时期人物群像油画的显著特点。
五、结语
油画最早起源于欧洲,存在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油画属于舶来品,但在油画民族化,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中,油画在中国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绘画艺术。关于中国人物群像油画的发展,油画传入中国后,在一代代艺术家的努力下,人物群像油画也呈现出更加多元的面貌。在中国的油画创作中,以群像为内容的创作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为人物画的一个重要部分,纵观历史,人物群像油画反映着各个时期的社会现状,人们的生活状态,承载着对历史的诠释。
参考文献
[1]徐青峰,张研.社会纪实与“观者对视”——17世纪荷兰群体肖像画研究[J].中国美术,2022(02):109-112.
[2]廖建平. 17世纪的荷兰肖像画[D].中国美术学院,2014.
[3]安娜.论17世纪荷兰群体肖像画的社会意义[J].美术教育研究,2014(02):17.
[4]阎姿奇. 群像画的探索[D].山东艺术学院,2018.
[5]叶东炜.荷兰群像画初探[J].齐鲁艺苑,2007(0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