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对于党史国史的学习。2020年1月,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普及党史知识”“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总书记要求我们要认真学好“四史”,学好“四史”是增强高校思政工作能力以及做好立德树人工作的有效途径。2020年4月,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以下简称“四史”教育),把其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明确将“四史”教育作为加强政治引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的主力军,辅导员在大学生“四史”教育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中,辅导员如何更好地发挥大学生“四史”学习的角色功能,推动“四史”教育路径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命题。
二、国内关于高校开展“四史”教育研究的现状
(一)大学生开展“四史”教育的研究
“四史”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1)大学生开展“四史”教育的内涵研究。燕齐(2021)认为,大学生“四史”教育主要内涵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政治性、专业性、时代性与实践性。董鹏鹏、彭雪莲(2021)认为,学习“四史”具有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知识教育的深刻内涵。
(2)大学生开展“四史”教育的价值研究。邱再辉、周治华(2020)认为, “四史”学习教育是引导青年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强大武器, “四史”学习教育是促进青年全面发展的政治要求, “四史”学习教育是推进党和人民事业行稳致远的应有之义, 加强青年“四史”学习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林于良(2020)认为,“四史”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营养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新时代,高校加强“四史”教育具有特殊意义。靳诺(2020)认为,学习“四史”既是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做好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有效途径。
(3)大学生开展“四史”教育的路径研究。桂署钦、石晶晶(2021)提出,可以从创新“四史”教育模式和载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构建长效机制等方面着手加强“四史”教育。邱再辉,周治华(2020)认为,青年学生加强“四史”教育,要从强化顶层设计,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机制、坚持以史育人,打造"四史"育人新模式、创新环境媒介,充分激发历史资源活力等路径着手。郝平(2021)从“四史”教育宣传角度提出,要结合高校自身特点,用好校史资源、用好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创新“四史”教育路径。谈振好(2021)提出,将“四史”教育融入理论与实践教学之中,融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多维路径。
(二)“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程研究
(1)“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程的意蕴。常冬辉、付卓婧(2021)从价值意蕴角度提出,开展“四史”教育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的政治导向功能,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发挥着价值引领作用,同时也是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途径。周苏娅(2021)从时代意蕴角度认为,“四史”教育可强化高校思政课的育人实效,引领学生辨析历史虚无主义,优化“四史”教育载体途径,增强“四史”教育主体力量。
(2)“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程的路径。冯霞、刘进龙(2021)提出,“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系统的实践过程,需要多管齐下、共同施策。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要以优质的教学内容为支撑、创新教学形式与方法。乔惠波(2021)认为,要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课程体系中,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历史思维。周苏娅(2021)从构成要素出发,提出“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须接受主体、内容结构、方法体系和相关运行机制等方面的衔接与匹配。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校党建工作研究
赵玮(2021)从高校学习型党支部建设角度出发,提出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学习型学生党支部建设应坚持尊重历史和着眼现实相结合、发挥群体和重视个体相结合、武装头脑和指导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党员永葆坚定信念、奋斗精神、为民情怀和担当本色。庄越、陈燕(2021)从高校学生党支部学习“四史”教育意义着手,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抓住重要节点,创新方式方法,坚持分类施策三个主要路径。王艳、岳尧(2021)阐述了高校学生党支部推进“四史”教育的时代价值,并提出智慧党建与模式创新两种推进路径。
纵观国内学者们的研究,虽然对高校开展“四史”教育的内涵、价值意蕴、实现路径等方面阐述得较为透彻,但是相关研究层次不够平衡,研究呈现两个极端,一是较为宏观,虽然涉及面广,但相对空泛,可操作性不够,二是较为微观,“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研究较多,现有研究多采用的是描述性的定性分析,调研类的文章较少,缺乏数据支持,同时对“四史”教育的重要实施者或者教师队伍的研究甚少。
三、高校开展大学生“四史”教育的意蕴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一个根本性问题。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将“四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关键环节,是推进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显性载体。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引领、教育、服务、管理等职能。当前,能否充分认识“四史”宣传教育的重大意义,如何把“四史”宣传教育融入教育管理全过程,是摆在所有辅导员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理论探索方面。在思想认识上要充分认识在大学生中开展“四史”宣传教育的重大时代意义,加大宣传教育,开展理论研讨,做到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辅导员作用发挥上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主业主责,从管理和服务的具体事务中解放出来,以开展“四史”宣传教育为契机,集中力量做好做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宣传教育形式上要解放思想、守正创新,坚持传统形式与新媒体新形态相结合的原则,通过线上线下融合贯通的方式,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强化“四史”宣传教育效果。
(二)实践运用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和实践的要求。务必要立足大学生思想实际,通过开展谈话、调研和摸底,掌握大学生在想什么、关注什么、困扰什么、追求什么,才能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强化宣传教育实效。务必要突出实践育人效果,坚持以知促行、知行合一,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当中,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认识自己、锤炼自己、提升自己,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更好地发挥辅导员的只能作用,扎实有效推进“四史”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宗旨,学习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传承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铸就的伟大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
四、菏泽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四史”教育困境及成因分析
通过访谈、调研等形式,了解菏泽高校辅导员开展“四史”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意见建议。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1.教育形式单一。目前菏泽高校大学生“四史”教育均由思政课教师和思想政治辅导员承担,大多仍采用课堂讲授式、理论灌输式的传统形式,运用现场教学、视频影像、课堂互动、分组讨论等形式不充分,关注学生反馈不够,教育的效果打折扣。
2.专业性不强。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四史”教育的优势在于了解掌握每一名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情况,容易与学生沟通交流。但是,相比于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的缺点在于专业性不够强,教学体系化不足,理论研究不深,教学研究创新不足,容易被日常管理工作干扰和冲淡。
3.品牌化建设不够。菏泽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四史”教育工作中,与菏泽地方文化融合不够,利用本地红色资源不充分,总结提炼不到位,导致特色不够鲜明,没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品牌。
以上问题,有高校“四史”教育面上的普遍问题,也有菏泽高校和辅导员的个别问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各高校和广大辅导员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充分认识开展大学生“四史”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整改提高,为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贡献力量。
(二)对策建议
1.充分发掘和利用菏泽红色文化资源。菏泽历史文化悠久,红色资源丰富,是“四史”教育的资源富矿。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菏泽视察时指出:“菏泽,传说是伏羲之桑梓,尧舜之故里,先为商汤之京畿,继属曹国之疆土,孙膑、吴起、范蠡、曹植、黄巢、宋江等历史人物都同这里有密切关联,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祖源文化、黄河文化、汉文化、水浒文化、牡丹文化交相融汇,存有尧王墓、蚩尤冢、仿山遗址、刘邦登基坛、水浒故里等100多处名胜古迹,国家级非遗数量居全国地级市第3位。在革命时期,这里是冀鲁豫边区的“核心区”,彪炳史册的红三村保卫战、刘邓大军过黄河在这里发生,王鸿一、何思源、赵登禹、袁复荣等红色英雄人物在这里生活和战斗。在鲁西南这片热土上,流淌着一种代代传承的红色精神,这是菏泽高校开展大学生“四史”教育最生动的素材。
2.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打造“行走思政课”。积极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四进社区”“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深入社区、农村、企业,开展社会调查和志愿服务,了解社情民意,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形成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鼓励大学生开展产业发展、非遗文化、合村并居等方面的调研,为菏泽市落实黄河战略提供智力支持。积极开展“青鸟计划”实习工作,鼓励大学生到企事业单位挂职实习,促进全面发展。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鼓励和引导大学生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用心感知社会温度,用实际行动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践行“强国有我、请党放心”的青春誓言。
3.加强驻菏高校间互动交流,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菏泽是拥有近千万人口的大市,但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高校数量少,层次不高。而且,由于隶属关系等原因,驻菏高校间的互动交流不够充分,在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的互动更少一些。建议由市委教育工委牵头,建立驻菏高校互动交流机制,把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作为重要板块,定期开展互动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开展大学生“四史”教育工作中,轮流主办辅导员讲“四史”比赛,评选优秀辅导员和课程,面向全体辅导员宣传学习,提高菏泽高校大学生“四史”教育整体水平。
五、构建“12345”育人模式。
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四史”教育,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承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战略意义。学史明志、知史弘道、悟史力行、鉴史奋进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帮同时有助于高校辅导员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缺项,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为“四史”教育的主题和客体,现在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本课题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同时,提出作为思政教师和学生管理者双重身份的辅导员,应该综合“四史”教育中的教授者、组织者、执行者、参与者等多角色,构建“12345”育人模式。
即围绕一个中心,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两个基础核心,即德育和智育培养;强化三个实施阶段,思政课程、第二课堂、实习实践;构建四个反馈机制,即学校、学生、家庭、社会;确保五个保障,即制度保障、机制保障、组织障、人员保障、经费保障。在这个体系中,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是中心,两个基础核心是运行主体,三个实施阶段是融合一体的培养过程,四个反馈机制是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五个保障是运行保障。这个“12345”的体系是一个制度链与执行链环环相扣的完整体系。
六、菏泽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四史”教育“12345”育人模式的实施路径。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三全育人”改革为导向,结合辅导员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实现辅导员自身角色转变,探索出辅导员开展“四史”教育的新路径。
1.对当代大学生开展“四史”宣传教育的难点剖析。立足当代大学生思想实际,通过广泛、深入的座谈、调研和摸排,全面了解开展“四史”宣传教育的难点所在。当代大学生更加思维活跃,更加突出个性和自我,更易于接受外界信息,同时政治辨别力不够强,也更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这是开展“四史”宣传教育的难点所在。在青年学生中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宣教方式,否则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2.对大学生“四史”宣传教育中辅导员独特作用的分析。在青年学生中开展“四史”宣传教育,在发挥思政课主阵地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大思政工作机制,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结合,有效增加宣教覆盖面。在这个过程中,这就需要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的主力军作用。
3.探寻菏泽高校辅导员职责作用与大学生“四史”宣传教育的结合点。要立足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新要求,结合十几年辅导员工作经历,尝试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职责作用进行重构,突出思想引领,聚焦主责主业。结合开展“四史”宣传教育,寻找更好发挥辅导员职责作用的突破点,以点带面,互相促进,力争取得实践层面的双丰收。
4.创新菏泽高校大学生“四史”宣传教育形式,突出宣传教育实效。不管是宣传、教育还是娱乐,新时期的大学生对新媒体形式的追求非常强烈。这是不可忽视和否定的事实。在开展“四史”宣传教育过程中,必须更加重视对新媒体形式的运用,更加突出“短平快”的宣教类型。同时,对于传统的报告会、座谈会以及平面媒体宣传等形式,也要积极推广,在校园内营造浓厚氛围,以达到沉浸式宣传教育的效果,把宣传教育的实效最大化。
七、结束语
巩固和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扎实开展大学生“四史”教育,是当前包括辅导员在内的全体高校思政工作者面临的政治任务。菏泽高校既要向上看,深入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又有向下看,立足菏泽红色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创造性发挥辅导员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新媒体新形式,逐步打造菏泽高校辅导员开展“四史”教育的特色品牌,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菏泽加快后来居上步伐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作者简介:张丽竞(1982—),女,山东泰安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党建、思想政治教育;袁冬梅(1971- ),女,山东菏泽人,本科,研究方向:党建、思想政治教育。赵晓龙(1980- ),男,山东菏泽人,硕士,研究方向:党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