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核心素养的构成涵盖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些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所需掌握的数学知识、技能以及思维能力的核心要素。从小学数学学科的本质来审视,数学源自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学生经由运算、推理等过程,学会运用数学去认识、理解并表达世界的本质、关系和规律。故而,数学教学的关键并非抽象理论的单纯传授,而是要让学生能够透过数学的本质挖掘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联,能够将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把握与理解程度。因此,教师基于核心素养展开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策略的探究具有重大意义。
一、核心素养教育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在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了教育领域的核心议题,尤其在数学教学中更显其重要性。这要求教师超越传统的教学框架,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旨在向学生灌输深刻的数学理念、探索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而非仅仅是知识点的灌输。鉴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探索欲的阶段,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尚显稚嫩,尚未形成稳固而全面的世界观。在这一关键时期,教师与家长作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其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新课程改革对学校和教师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强调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具体而言,新课改及相关管理部门期望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而非仅仅局限于眼前的成绩与分数。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具备前瞻性的教育视野,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设计富有启发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1.使用信息化教学,发展学生数学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可以增强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使他们脑海中单一的数学概念转变为一个具体的数学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思维发展还不成熟,对数学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困难,影响了正常的数学学习进程。因此,老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
比如:在“面积”的学习中,老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视频,这样就可以让小学生们掌握长方形和方形面积的公式,也可以让他们理解“物体所占平面图形的大小,为它们的面积”等知识。另外,老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小学生制作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题目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完整的解答,从而帮助他们提升计算水平,提升他们的数学水平。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从而逐步形成较好的学习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开展合作学习,培养运算能力
推理运算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数学能力,它要求学生能根据正确的运算规则,进行推理运算。从目前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来看,教学的重点是运算,而忽略了对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知道计算,不懂得思考。在此基础上,构建“推理和运算能力共同培养”的教学模式,对于快速消除这种教学误区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具体的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智力还不成熟,所以,在对其进行运算能力的培养时,老师必须确保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中的计算规则,学会相应的运算方式,从而实现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和计算能力的培养。比如,在《混合运算》这一课中,有一部分同学不能很好地运用混合运算,这说明他们的思维能力没有被激发出来,为此,老师可以采用 “合作探究”的方法。在合作探究的教学中,首先给学生分配了解题任务,让他们在对课程知识的共同探索中,完成了对混合运算的知识理解,在此基础上,再去完成对解题任务的解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从而达到对混合运算知识的有效掌握。在合作学习的方式下,学生既可以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探索与学习,又可以进一步获得合作意识的培养,为其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
3.提高数学数据分析能力,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在数学核心素养的精心培育体系中,数据分析能力犹如一座坚固的桥梁,连接着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与实际应用的广阔天地。这一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学生掌握数学工具、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更是激发他们应用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重要基石。例如:相同体积的水,用不同的玻璃杯装,其高度是否相同?这一教学案例,它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数学实验,更是一次深度培养数据分析能力、促进数学核心素养提升的生动实践。在此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推理,逐步揭开体积与高度之间关系的神秘面纱。学生们首先需明确“体积”是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这一核心概念是理解后续分析的基础。随后,通过实际操作,他们发现当水的体积固定时,使用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玻璃杯,其液面高度会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一发现立即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使他们进一步思考:为何相同体积的水在不同容器中高度不同?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数学原理?正是这样的疑问,驱使学生们深入探索体积、底面积与高度之间的内在联系。他们可能会联想到,在体积一定的情况下,容器的底面积越大,其液面高度就相应越低;反之,底面积越小,高度则越高。这一推理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还让他们亲身体验到了数学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增强了他们的应用意识。
4.科学合理的导入情景,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属于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能力,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并将所学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的问题中去。但是,有的时候,想要培养数学核心素养,并不只是依靠小学数学教师的讲授,还需要科学合理地引入一些现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多注意生活中跟数学有关的问题,把问题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学生带入到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进而更好地对小学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
比如,在“方位与位置”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座位开始引入课题,并学习方位和位置的知识。同学们都很积极,高效地完成了这一节课的学习任务。
结束语
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应用于教学中,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解题水平,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学生的思想、技能和品质等等,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各方面能力不断提高,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为下一步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莹莹.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8):163.
[2]王进邦.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23):100-101.
[3]赖允珏. 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21, 000(005):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