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
1.动态教育管理到位难。一方面,外出流向不易掌握,部分流动党员行前和返回不报告,党员工作地、居住场所不固定,造成党组织难以掌握流动党员去向。另一方面,流动人口基数大、流动性强,流入党员不易摸底,部分流入党员不愿亮明身份,给教育管理服务工作造成困难。
2.党员组织关系转接难。党员组织关系转接不顺畅是产生流动党员的重要原因。党组织层面,有的流出地党组织考虑到换届选举等因素,对应转未转的流动党员不进行提醒和采取措施;有的流入地党组织以党员流动性强、工作单位不固定等原因不愿接收;有的党员转接组织关系时,工作地党组织和居住地党组织来回“踢皮球”,均不愿接收党员;有的党员工作单位固定后不主动转出组织关系;有的党员心理上认同户籍地管理;有的农村流动党员考虑到村级福利待遇较高而不愿转出。
3.党内组织生活难规范。流动党员日常以生产经营和工作为主,时间不集中、场所不固定,导致参加组织生活热情不高、频率不高、质量不高。有的党员无法正常参加原党组织的活动,又未接受流入地党组织管理,教育管理出现“空档”;有的流动党员党组织党员之间日常沟通交流少、相互了解不深,开展民主评议等工作缺乏基础。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流动党员管理机制不够协调。当前,尽管建立了对流动党员的双向管理机制,但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刚性标准和硬性要求,对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的职责和工作重点界定不够明确,导致落实效果不理想,给流动党员实行双向管理造成了困难。
2.部分流动党员党员意识有待提高。主观上,部分流动党员党员意识减弱,政治素质不高,个体行为自由化,组织纪律性弱化,履行党员义务意识淡化,把参加党的活动当成负担,不愿意接受党组织教育管理。客观上,受工作不稳定、居住地更换频繁、工作地远离家乡等因素影响,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不易。
3.党组织处置手段不够有力。有的基层党组织忌于社会负面影响、维护稳定等因素,对于一些长期不交纳党费、不参加组织生活的党员仅仅是采取提醒、沟通、催促等形式,不愿、不敢进行严肃的组织处置,很难形成有效的震慑作用。
三、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建议
1.搭建载体平台,教育引导流动党员自觉接受组织管理。整合各类资源,为流动党员提供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帮助,实现作用发挥和个人发展的“双赢”。强化人社、司法、民政、卫生、文化等部门的职责,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就业咨询、法律维权、医疗保健、文体娱乐等关爱活动,主动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好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问题,解决他们务工创业的后顾之忧。探索建立流动党员考核机制,在积分量化、评星定级等工作中,针对流动党员实际合理设置考核项目,制定考核办法。探索将党员发挥作用情况作为亲属子女入学、参军、入党等政审的重要依据,为基层党组织加强管理提供硬抓手。对个别长期不亮出党员身份、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拒绝接转组织关系等党员,进一步加大教育监督力度,对教育无效的,严格程序、稳妥处置,以确保纯洁党的队伍,维护党的形象。
2.坚持分类指导,提高流动党员管理科学性针对性。抓好流动党员管理不能“一刀切”,必须从实际出发,做到因人而宜。对农村流动党员,考虑到村党组织与其具有亲情乡情联系、约束力较强,建议仍以村党组织管理为主,利用逢年过节、农忙返乡、换届等时机开展集中教育;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抓紧出台符合实际的惠农政策;对政治素质较高、愿意带领群众致富的返乡创业党员,纳入乡土人才库和村干部后备队伍管理。短期外出帮助子女照看孩子等党员,流出地党组织应定期联系,借助发放相关待遇、组织体检、过节返乡等机会进行集中教育,流入地党组织应积极开展送健康、送温暖、亲子活动、文体活动等,吸引离退休党员参与。对未落实工作、返回生源地的,建议将其组织关系随同人事档案转至当地人才服务机构党组织管理。对劳务派遣工党员,工作单位建立党组织的,应转到工作单位党组织接受教育管理;工作单位未建立党组织的,应由工作单位定期反馈表现情况,由派遣单位党组织负责教育管理。
3.丰富活动形式,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适当降低对流动党员参加线下集中组织生活的要求,线上应采取即时错时的管理形式。在充分保证政治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在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山东省“灯塔—党建在线”系统等开设流动党员管理子系统,实现“互联网+党建”。可探索网络视频会议功能,将线下组织生活转移至线上,党组织结合实际就流动党员每年应参加的线下组织生活和线上组织生活频次提出具体要求;可探索网上交纳党费功能,每月自动计算党费数额,按月微信或短信催缴党费。线下应采取小型分散的组织形式。坚持以“业余、小型、灵活”为主,不求统一、但求到位,不求集中、但求普遍,不求形式、但求实效;在发挥党员作用上,始终强调党员的先进性,但在党组织分配工作任务上坚持力所能及,不过多增加党员工作和生活负担。在活动时间上,充分利用工余时间组织开展活动,可探索每个月确定两到三天晚上作为主题党日的补课时间,除了讨论决定重要问题的会议外,让党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参加组织生活的时间,以保证流动党员尽可能地多参加组织生活。在活动形式上,改变传统的以开会传达、文件学习为主的单一活动模式,按照“时间短、内容精、方式活、效率高”的思路,积极组织开展现场教学、实践锻炼、观看专题影片、开展文体活动等,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使流动党员“每次活动都能带点收获回去”。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在集贸市场实行党员业户挂牌经营、在建筑工地和企业开展技术比武等,增强活动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梓枢.新形势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问题的有效路径探索[J]. 理论观察.2018(12)
[2]杨婷.新形势下加强我国基层党员教育工作的思考[J]. 延边党校学报.2016(02)
[3]高建进.福建:依托平台就地学 流动党员不掉队[J]. 支部建设.20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