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源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在带领中国人民奋斗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的、系统的人民观。这一人民观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既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治国理念的体现,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新时代下深入践行中国共产党人民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为此,需要我们结合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深刻理解和坚定践行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理论渊源、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
一、新时代人民观理论来源和文化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及其在中国的演进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立论基础,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理论渊源。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进行了继承和发展。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集中表达,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已有人民观基础上的创新性继承和创造性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本思想,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生成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滋养。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新一代领导集体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创造性地将为民情、治国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高度结合,传统民本思想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供了许多启示,但它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目的决定了它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新时代下的中国共产党人民观摆脱了这种局限性,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基本内涵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观的核心理念、奋斗目标、根本任务、工作方法、实践路径均有新的论述和发展,极大丰富了人民观的内涵,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的境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支撑。
(一)以人民立场为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坚持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而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结合新时代条件,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基础、初心使命、党群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治国理政实践中的人民立场。《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失去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党就会失去根基,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
(二)树立共同富裕的人民幸福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实践就是为了实现人民幸福。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当代亿万中国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是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满足。作为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共同富裕不仅仅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其中还包括社会主义社会人本质力量实现的目标。
(三)依靠人民创造社会主义伟业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人民群众是推动这一矛盾运动变化的主体力量。走好群众路线、解决人民群众存在的现实问题是新时代习近平人民观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攻克了一个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险阻,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前进道路上,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我们要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面向未来我们仍然要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三、新时代如何践行好人民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的人民观发展的基础上,就关于党的人民观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论述,实现了新时代人民观的与时俱进。践行人民观要求我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人民观,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并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中。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是发展的核心,发展的主体、动力、目的、成效等都要围绕人民展开,要以满足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效由人民检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它深刻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这一思想强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人民观在新时代下创新发展的结果。
(二)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这一领导地位的确立,从根本上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了坚强保障。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必然不会形成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人民观,人民的权益就无法得到保障,人民的美好生活就无法得到实现。坚持党的领导能够确保国家发展的正确方向,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科学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确保国家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这为人民群众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党的领导能够凝聚起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党具有强大的组织力和号召力,能够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推动国家发展的磅礴力量。
(三)更加注重作为个体的人民
人民观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关于人民意识形态信念的概括与总结。人民除了作为一个整体概念被使用,还应是一个个现实的、拥有独立地位的个体。因此,要尊重个体人民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人民主体地位的落实和全面发展。工人阶级在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取得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因此,人民这一概念被合法性地应用于各种活动和政治生活舞台,并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四、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 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一宣言明确指出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血浓于水,密不可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最大的底气和力量源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民观体现了对党的根本宗旨的坚持和传承,体现了我们党对初心使命的践行,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价值遵循。新时代,我们要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团结人民群众实现社会主义伟业,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唐正东.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当代中国实践中的创新发展[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8(12):37-47.
[2]吴信训.为人民讲话让人民讲话讲人民的话——习近平新闻思想的人民观[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23(07):5-13+126.
[3]桑明旭.在唯物史观中准确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J].求索,2019,(04):23-30.
[4]王露.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百年演进历程及其主要经验[J].学理论,2021,(1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