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
王飞飞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王飞飞,. 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 中国教育研究,2023.12. DOI:10.12721/ccn.2023.157117.
摘要: 随着英语教学的逐步推进,当前大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已经显著提升。而与此同时,英语专业很多学生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让学生尝试用英语来介绍祖国文化的过程中,学生不懂得如何表达,还有很多学生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这不仅背离了英语教学开展的初衷,更影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因此,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正确审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并采取针对性教学对策,提升高校师生的民族自信,为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 高校英语;中国文化;失语;教育
DOI:10.12721/ccn.2023.157117
基金资助:

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逐步深入,当前我国人民学习英语的热情非常高涨。很多家长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为学生报各种英语辅导班。中小学阶段,学生也进行了大量英语学习,因此进入高校的大学生英语水平已经比较高。进入大学之后,接着再进行几年的学习,学生的英语水平将会越来越高。但在对大学生开展英语技能教学的同时,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暴露出中国文化失语的问题,学生对于英语的语法、词汇、句型、礼仪文化等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但是当让学生们尝试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时,很多学生往往不知所措。从表面来看,这是学生语言文化不足,而更深层面的原因则在于学生的文化素养发展不够均衡,对中国文化缺乏系统的了解和深入的研究。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更需要唤醒学生学习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自觉。 

1 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的现状 

新文化运动时期,学生对辜鸿铭的英语课非常抵触,那个时候辜鸿铭不仅没有责怪学生,而是深情的对他们说:“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歌,去晓喻那些蛮夷之邦。”从这个例子就可以很好地反映出,我们的语言学习本身是没有国别之分的,但是我们学习语言的立场一定要坚定,那就是对语言可以开放,但是对待文化则必须要慎重。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一定要让他们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这样才可以使我国在世界民族的脚跟越站越稳。因而当前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的现状不得不引起大家的重视。在大学英语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大学生对外国的很多文化非常了解。让学生用英语介绍白宫、大笨钟、丘吉尔以及一些英美旅游景点时,学生们都能进行条理性表述。但是当让学生用英语介绍我国的故宫、长城、《红楼梦》、京剧、中药文化等知识时,很多学生只能说出他们的基本译名,但是对于其文化内涵的表达则非常的匮乏,这就是非常典型的中国文化失语问题。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单纯理解了英美文化的内涵,但是不能够通过语言实现中国文化的输出,这就会使学生在语文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失去了根基,而不能进行有效的文化输出。学生的中国文化输出意识非常薄弱,不仅不利于本土文化的传播,而且会对中国的国际形象产生影响。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学生们能够表述的却寥寥无几,这就是失去了英语学习的实用性价值。 

2 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分析 

2.1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非常重视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但对中国文化的保护和宣传意识较为薄弱。因此,当前进入校园的这部分大学生普遍存在对中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较为薄弱的问题。他们自身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就不是非常丰厚,因而更难以对中国文化的内涵和意蕴有丰富的理解,当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中国本土文化时,自然就会出现语言匮乏,缺乏说服力等问题。另外,受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心理,注重的是实用性价值,所以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单纯追求熟练掌握英语的表达模式,严重忽视了对于中英文化的差异性对比。 

2.2应试思维的影响

现在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都存在很强的应试心理,对于考试涉及的部分学生就会重点学习和掌握,而对于考试过程中涉及较少的部分,学生则缺乏学习和研究的热情。正因此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目标就是通过四六级考试或期中、期末考试为目标,但对于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学生并不关注。还有很多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较强的敷衍心理,英语学科考试涉及的部分死记硬背,英语的学习非常机械,这些都使得英语学科的文化育人效果不能有效发挥。 

2.3课程设置与英语教材缺失 

中国的教育体制中,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学习的重视程度却相对较低。课程设置中缺乏涵盖中国文化的内容,英语教材也很少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忽视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使得他们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时缺乏中国文化的参照和支持。

2.4 过度关注英语文化,母语文化的基础缺失

由于过度关注英语文化,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将其视为一种工具,而忽视了母语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他们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学习英语的技巧和表达方式上,而忽略了对自己母语的深入学习。这导致他们在表达和交流时,缺乏对母语文化的理解和运用,使得他们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2.5 考核内容与评价体系缺失 

中国的教育考核内容主要以英语的语法、词汇和阅读理解为主,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也偏重于对学生书面表达和翻译的评价,对学生口语和思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评价相对不足。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更注重于语法规则的记忆和应试技巧的掌握,而忽略了对自己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得他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时显得困难和不流利。 

2.6 文化意识与知识储备缺失 

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于语言层面的学习,忽视了对文化意识和知识储备的培养。他们缺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无法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与丰富的文化背景相结合,使得他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时显得平淡和乏味。

2.7忽略了对中国文化的渗透

当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多数为专业英美人士所撰写,因此其在内容方面多反映的是英美文化,而牵扯中国文化的部分非常少。其实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追求了英语的原汁原味,多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化方面阅读材料的渗透,这就加剧了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当前高校的大学生大多都能够用汉语来清楚的描述我国劳动人们的精神、文化、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但是让学生们独立尝试将它们翻译为英语,很多学生因为缺乏足够的语言自信而不敢尝试。

3 高校英语教学改善“中国文化失语”的对策研究 

3.1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文化观 

高校在对大学生开展英语教学的时候,不仅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基本的英语语言观念,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文化观。明确英语学习的目标,避免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单纯机械去套用欧美人的思路,而是要努力将中国的本土文化与英语学习有机结合,使当代大学生成长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代言人。这样中国在与国际对话的过程中,不仅是对其他国家进行有效的文化引入,更要做好中国本土文化的输出工作。以语言为载体,建构起中外民族交流的友谊之桥。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结合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等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演讲、视频观看、讲座学习等活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让学生接触更多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的正确方式,深度增强学生的语言自信和文化自信。 

3.2 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自信意识 

对于语言的教学,我们可以从外部采取多种措施来有效引导,但植根于学生心底的文化自觉则需要由学生来自我建构。由内而外散发出文化自信,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做好自我反省,并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进行有效尝试。除了由教师外部的灌输之外,可以鼓励学生自觉建立学习小组,增强对本土文化的研究意识,可以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对中国的诗歌进行英语翻译,增强学生文化传播的使命感。培养大学生的中英文化对比意识,还可以让学生们尝试通过新媒体,如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录制中国文化英文播报连播短视频,将大学生学习和研究的成果广泛传播出去,以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研究将中国文化用英语来表达的热情。 

高校英语教师和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改变“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和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能够为学生传授正确的英语知识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应加强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高与外国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学生则应提高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主动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活动,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3 更新大学英语教材,丰富中国文化内容 

高校英语教育中存在着“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主要原因是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对中国文化的深入学习和了解。为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完善课程设置,注重教材的编写与选择。首先,应将中国文化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开设专门的中国文化课程,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其次,教材的编写与选择也十分重要,应选择那些涵盖中国文化的英语教材,通过阅读和讨论,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 

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攀升,同时中国本土的英语语言人才数量也已经非常多,因此我们已经有能力由中国的学者和专家来共同编撰适合我国大学生学习和参考的英文教材。因此我们可以设计彰显中国特色的英语教材,让学生在教材学习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深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高校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正视中国文化。并通过对中英文化的对比学习,能够更好地树立基本的文化交流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步接触英语素材和中国文化素材,为中国特色文化的彰显搭建一个平台,引导大学生逐步走出中国文化失语的困境。

3.4 创新英语文化教学体系、模式 

为解决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的问题,需要创新英语文化教学体系。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只注重语法和词汇的学习,而忽视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因此,我们应该建立一个新的教学体系,将英语语言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英语的基本技能,还能够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创新高校英语教学模式,构建一个积极向上、鼓励学生表达、传播中国文化的氛围。通过组织英语角、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传播意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创造多样化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提供更多展示中国文化的机会和平台。组织学生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如演讲比赛、文化展览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了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魅力。利用社交媒体和在线平台,推广中国文化,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和参与。如,可以组织英语角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和传播中国文化。同时,鼓励学生参与中国文化交流活动,如文化展览、演讲比赛等,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3.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高校英语教师的培训和专业素养提升,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通过引进优秀的外籍教师和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交流,提升高校英语教学的国际化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平台。提供专门的培训和研讨会,帮助教师提升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理解,提高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研究和学术交流,增加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果。 

3.6 渗透爱国思想,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最丰富的文化之一,高校英语教学应该通过渗透爱国思想,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对策化解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课程中引入中国文化元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等内容。鼓励学生参与相关文化活动,如观看中国电影、阅读中国文学作品等,增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组织学生参加爱国主题的讨论和演讲比赛,引导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例如,在英语课堂上,可以通过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和传统节日等内容,引导学生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和热爱。同时,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让他们在国际交流中能够自豪地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

3.7统一课程教学与测评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课程教学和测评的方式和标准往往各不相同,导致了对中国文化的教学和测评的不一致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统一课程教学与测评,包括以下方面: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将中国文化纳入到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中。教学大纲: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明确中国文化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教材编写:编写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教材,包括文化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测评方式:统一测评方式和标准,将中国文化的教学和测评纳入到整体评价体系中。通过统一课程教学与测评,可以确保学生在不同学校和不同课程中都能够接受到中国文化的教育和评价。高校英语教育中,采用有效的考核与评价方式是改变“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重要措施。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以语法和词汇为主,而忽视了对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的评价。因此,我们应该采用更加全面的考核方式,如口语表达、写作能力和文化知识的考核。此外,还应该注重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价,通过实际情景模拟的方式,考察学生在真实交流中的表达和理解能力。

4结束语

高校教师在引导学生不断加强对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自身也要加强中国文化的研究和学习意识,并自觉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针对大学生英语学习中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多元文化素养。在课堂上更多穿插一些中国文化的相关素材,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学习中国文化,并通过开展情景教学、对话训练、口语演讲、写作表达途径,训练学生用英语规范准确表达中国文化的多项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善于通过网络这个平台,为学生创造一个文化学习大舞台。课余时间课余多给学生分享一些中国文化相关的素材,如通过链接分享一下中国文化相关的演讲稿、时事政治学习素材等,引导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关注当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时政等方面的热点新闻,在阅读、聆听和欣赏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规范准确的表述方法。此外还可以将一些中国优秀文化,比如中国的著名景点、中国的历史文化遗址、四大名著、戏曲等范畴的知识通过英文向学生讲解和表述,学深度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鼓励学生尝试独立表达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 

当前世界经济蓬勃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多种文化并存已经成为社会常态。高校大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一样学习英美的思想和文化,更重要的是加强的中国文化渗透,提升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热情。将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人和传播者,从而更好的坚定语言学习的立场,慎重对待中国文化。以开放的眼光,谨慎的态度,不断学习的精神,向世界人民介绍中国。

参考文献:

[1]陆春霞.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传承[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23):190-192.

[2]赵莹.高校英语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J].品位·经典,2022,(17):52-54.

[3]翟慧霞.中华文化数字化国际传播的路径探索与思考[J].传媒,2021(19):74-7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