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研究
景丽 施敏 张凤仙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景丽 施敏 张凤仙,.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研究[J]. 中国教育研究,2022.10. DOI:10.12721/ccn.2022.157260.
摘要: 近年来,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成长中也缺失教导,导致这些学生的成才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因为他们没有倾诉对象,与外界的接触少,慢慢地就形成了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流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本文就这些问题,具体分析了关于农村留守学生几种心理问题的表现,并提出了几点有效措施,希望能给教育工作者带来参考价值。
关键词: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策
DOI:10.12721/ccn.2022.157260
基金资助:

农村留守学生一般由在家的老人看管,但老人对孩子的教育有一定的局限性。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的阶段,此时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至关重要。本文意在探讨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外显行为的具体表现和解决方法。

一、留守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一)脾气暴躁,易怒

留守学生的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孩子缺乏关爱和陪伴。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对留守学生做正确的引导。面对教师的严格教导,留守学生无法适应,容易发怒、冲动,甚至导致偏激行为的发生。

(二)形成自卑心理,敏感多疑

升入初中,留守学生来到了与小学截然不同的环境。班里的学生多是来自各个村庄的,留守学生可能会羡慕班里一些同学的生活,甚至因为自己家庭条件不好而埋怨父母,产生自卑心理。他们对同学和教师的话很敏感,害怕被嘲笑,人际关系较差。

(三)学习消极,缺乏自主性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学习主要依赖家中老人的督促,自觉性较差,学习目标不明确,行为懒散。父母在外打工,对孩子的学习鞭长莫及。学生就此产生了学不学都无所谓的想法,越不会越不学,越不学越不会,形成了恶性循环,长此以往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四)攻击性强

一些学生会将很多没有恶意、无攻击性的行为故意曲解为有心的举动,比如别人不小心踩了自己一脚时,不仅要进行语言上的谩骂,还要反踩别人一脚。

(五)自私自利

大部分留守学生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会将他们托付给祖辈一起生活,由于祖辈们的溺爱,导致留守学生产生自私心理,内心狭隘,出现一点得失心理都会斤斤计较,甚至耿耿于怀。他们通常的很多言行表现出凡事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感受,通常情况下遇事只考虑自己的利益。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者不中意的话时也会情绪激动,只要不顺心,就会乱发脾气,对于教师的评判,不会虚心接受,而是顶撞教师。

(六)逆反心理

很多留守初中生经常会出现反击行为,就是通常所说的逆反心理。这种心理在当今学生当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不过,在寄宿制留守学生的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主要是因为,在留守学生看来,教师的批评和管教是在限制他们的行为,而不是真正为他们的成才带来益处,是对他们自尊心的伤害。因而经常把自己放

二、解决寄宿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正处在反叛时期,他们的很多行为在教师和大人眼里是异常的。很多留守学生会出现心理问题,他们具体表现在情绪不稳、自身认知不够、人际关系紧张、攻击性强等。这些问题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留守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所以,我们建议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心理疏导。

(一)加强对农村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很多寄宿制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比较多,而学校不仅要注重文化素质教育,更应该注重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因为留守学生的特殊性,学校应当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通过不同形式的心理活动课,让他们的情绪得到良好的调节,提高留守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避免其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校本教研范围

在校本教研上,以课程教学为主,适当在教学中增加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对于留守学生而言,心理问题不能仅依靠心理教师,而学校和教师才是引导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场所和责任人。学校在编制校本教研的内容时,要对全体的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内容的培训,让教师也能掌握疏导学生情绪的技巧和方法,并在各个学科中有效地结合心理教育相关知识进行教育,在学生遇到学习和生活问题时,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教师经过培训后,也能以一个健康的心态面对学生,有效开展教育工作。

(三)建立留守学生档案

学校要对留守学生进行逐一了解,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并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解决。比如:对自卑内向的学生,学校可开展各种文体活动,让其发挥自身特长,展现自我;对于一些特殊问题,如身体或智力残疾导致的心理问题,我们要发动学校、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对他们进行疏导。

(四)加强家校联系

加强家校联系是解决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一种重要且直接的方式。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与学生建立友好、平等的关系,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这是做好家校沟通的基础。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赢得学生和家长的信任,更好地开展家校沟通工作。

(五)建立心理辅导工作室

学校应建立心理辅导工作室,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学生解决心理与行为问题。学生可能会认为进行心理咨询很丢人,教师要纠正学生的看法,带领学生走出误区,让学生主动跟教师谈心,教导留守学生正确认识寄宿生活,静下心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开展不同学科的德育

教师要挖掘各个学科中的德育因素,把德育融入日常教学,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各科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犯错误时少批评、责备,要善于从他们身上找到闪光点。

(七)丰富留守学生的业余假期生活

1.开展社团活动。学校可以让团委和学生会带头,开展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让有兴趣爱好的学生以及有特长的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团活动中。让他们不会因为不能回家而感到孤独,加强和他人的交流,获得内心世界的愉悦,避免孤僻、自卑、不合群的问题出现。

2.在节假日和周末开放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留守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周末到图书馆进行知识的学习,积累课外阅读知识,为将来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可以在电子阅览室免费让学生进行绿色上网,让他们可以放松心情,多与外界接触,了解实时资讯和社会动态,这样有利于缓解留守学生的心理压力,避免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3.在寄宿制学校中开展“温馨之家”活动。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宿舍内部加强团结,陶冶学生的情操,给他们创造一个温馨、舒适、健康的宿舍环境,调动寄宿生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营造“家”的氛围,促进宿舍生活的和谐,让寄宿生感受到如同家一般的温暖。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因为寄宿制留守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中要高度重视的,因为这些学生长时间缺乏家庭的关爱与温暖经常会出现心理问题。虽然,学校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帮助这些寄宿留守初中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有待教师和学校进一步完善教育机制,为留守学生创造更多有利条件,一定能逐步解决农村留守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程黎梅.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提升留守儿童心理品质的策略[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11):69-72.

[2]时涛. 农村隔代抚养留守儿童抗逆力生成与提升策略[D]. 济南:山东大学,2020.

[3]张海钟. 来自河西走廊的报告——心理卫生与心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 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

[4]赵多禄.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解决策略[J]. 教书育人,2020(11):18-19.

[5]王克东. 农村初中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6(01).

[6]王金霞. 试论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J]. 好家长,2019(34).

[7]郭志豪,张五嵩. 寄宿制初中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困难的辅导策略[J]. 明日,2019(19).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