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诞生与发展,在语言产生之前,人们通过音乐来表达情绪、传递信息。中小学音乐课程由于趣味性较强,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以民族音乐及音乐背后的人文故事作为切入点,将道德教育潜移默化地同课程目标结合起来,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一、道德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协同性关系
(一)以乐入教,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德育与中小学音乐教学相结合,能够以乐入教,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充实了音乐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多选择。音乐有助于提升人的道德修养,培育健全人格,是古今中外教育家和音乐家共同认可的观点。同时,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民乐教育也能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有助于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使中华传统音乐能够在新时代教育中焕发新气象,使新时代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和优秀传统品德的践行者。(二)熏陶学生音乐素养,提升创造意识和美学修养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重视传统音乐和德育建设,更有助于熏陶学生传统音乐素养,提升他们的创造意识和美学修养。音乐教育首先是美的教育。传统音乐具有典雅、豪放、悲戚等多样的美学风格,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中小学生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模仿能力都比较强,在此阶段多倾听、感受传统音乐,感知音乐符号背后具体的人文因素和人文故事,通过学习创作者的精神操守和创作思想,能使其创造意识和美学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二、探索中小学音乐教学与德育融合发展之路
(一)切合相应德育主题,播放传统音乐资源
兴趣是学习和坚持的基础,音乐学习尤为如此。它的美根植于声音,美的传递也依靠着声音,倾听者无需有系统的教导,也能凭借喜好和直觉来感知乐曲之美,在内心产生轻松愉悦的情绪,使其能够贴近乐曲背后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子。传统乐曲中往往蕴含着丰富悠远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的传统道德,其中不乏有高山流水、家国情怀,欣赏多样的音乐资源,在感知美中才会心生憧憬,才可以使音乐教学和德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教师可以教材内容作为切入点,研究相关音乐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之处,以多样的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可以在课前十分钟播放不同风格的传统歌曲,如《黄土高坡》等,也可以选择贴合实际生活的经由传统乐器演奏的乐曲,如《在那遥远的地方》《我和我的祖国》,引导学生倾听和欣赏,感受传统与现代结合所产生的独特律动和节奏,从或慷慨激昂或饱含深情、旋律柔和的乐曲中引导学生与其中蕴含的道德文化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感悟爱国主义精神。
(二)在音乐现实中渗透
音乐不仅是一种听觉享受,也是对客观事实的一种主观反映。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还可以从现实生活入手,通过与学生谈论作品本身的现实意义来培养学生美好的道德情操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欢聚与期盼”这一单元中的《七子之歌——澳门》为例,这是庆祝澳门回归的主题曲,澳门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分子,在历史过程中曾经是其他国家的殖民地,历经磨难最终又回归中国,就好像歌词中写的走失在外面的孩子终于回到了母亲温暖的怀抱。这首音乐作品唱的是澳门回归之喜,唱的是祖国母亲之爱,唱的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这种情感是根植于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也是德育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谈论澳门回归的意义,探讨祖国统一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是德育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渗透。
(三)在音乐审美中渗透德育
教育除了包括美好的道德情操以及正确的三观教育外,还包括科学的审美,即学生的审美应当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而不是低俗或者错误的。因此,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时,还可以从音乐审美的角度入手。如在品鉴音乐作品时,从其旋律、歌词、情感基调中去感悟、去沉浸,不论是令人感到振奋鼓舞、兴高采烈的音乐,还是令人感到伤心难过,惋惜忧愁的音乐,都值得我们去品味揣摩。悲伤难过也是人类正常情绪中的一种,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情绪,它往往伴随着挫折、失败、事不如愿等现象出现。学生出现这种情绪非常正常,也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从这种情绪中走出来,如何及时地自我调整,如何从失败中学习经验,如何化失败为动力重新发起挑战。关于这些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品鉴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去思考与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培养自己正确的审美标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自己的逆商(即如何应对挫折与不如意等)。
结束语
音乐作为一门视听艺术,它不仅能够通过听觉的刺激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们拥有好心情,享受好时光,而且能够通过作品本身所承载的主题、内容、社会价值等给人以理性的思考,引导人们从艺术的角度去思考社会,思考人类文明,内省自身。两者实际上都包含了德育教育的元素在里面,因为德育教育是立体的、综合的,它表现在学生的审美品位上,表现在学生的道德情操上,表现在学生为人处世的点点滴滴上,它是自然渗透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就好像音乐对学生的教育启蒙作用是“无声无迹”的一样。为了更好地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可以从音乐主题、音乐素材、音乐现实、音乐审美、音乐价值这五个方面入手,让学生在享受听觉盛宴的同时,能够收获更多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年。
参考文献:
[1]江占国.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外企业家,2020(15):209.
[2]苏丹.小学高年级音乐教学课堂中贯彻学科德育教育之探究[D].集美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