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2021年2月,南京都市圈成为中国第一个由国家发改委正式复函批复规划的都市圈。滁州市作为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之一,近年来统筹抓住南京都市圈发展机遇,积极融入南京都市圈。本文以南京都市圈为背景,以滁州市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滁州市融入南京都市圈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南京都市圈背景下滁州市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剖析,通过借鉴和学习都市圈内其他城市的经济发展经验,进而探索出滁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二、南京都市圈概况
南京都市圈前身为南京经济区。2000年7月,江苏省提出打造以省会南京为中心的经济联合体——南京都市圈。2001年,江苏省的南京、扬州、镇江和安徽的芜湖、滁州、马鞍山6个城市商讨南京都市圈的建立;2004年,江苏省的淮安和安徽省的宣城加入,南京都市圈扩容到8个城市。2020年,常州的溧阳市、金坛区正式加入。经过二十多年风雨兼程,南京都市圈已经扩大为“8+2”格局,总面积6.6万平方公里。截至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6665.59亿元,常住人口3545.96万人。
三、滁州市融入南京都市圈的发展现状分析
1、多措并举对接对接南京都市圈
2002年滁州市加入南京都市圈后,滁州市多措并举主动对接南京都市圈,积极融入南京都市圈。滁州市依托南京都市圈合作共建决策,聚焦产业、交通、公共服务等重点合作领域。如滁州市与南京市携手构建都市圈“决策-协调-执行”三级运作机制,滁宁城际铁路,宁淮铁路,G104汊河大桥等一些交通项目实施,滁州市与南京都市圈内其他城市在医疗、教育、旅游等民生领域合作。滁州市全面对接江北新区融入南京都市圈,重点打造苏滁产业园、汊河科技新城、南谯区科创城。
2、经济发展迅速,位居全省前列
滁州市加入南京都市圈后,滁州市经济长期位居全省第五-第七左右,直到2009年滁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76亿元,超越六安市。2012年滁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62亿元,超越阜阳市,正式跻身全省前五名。2013-2017年滁州市地区生产总值长期位居全省第五。直到2018年,滁州市经济仿佛是爆发一般,地区生产总值从2017年的1604亿元猛增到2594亿元,超越了安庆市和马鞍山市,位居全省第三,同时跻身全国经济百强城市,成为安徽省第三个“百强市”。 2021年滁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62.1亿元,继续稳坐全省第三位置,经济发展稳步向好。
四、南京都市圈背景下滁州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剖析
1、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滁州市受自身地理位置的制约,北面的凤阳、明光、定远三县与蚌埠的联系较为密切,南面的来安、全椒、天长三县和滁州市区与南京都市圈联系更为密切。并且南京都市圈具体范围包括滁州市琅琊区、南谯区、来安县和天长市,导致南京都市圈对滁州市其它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并不强,使其它地区发展速度较慢,发展潜力受限。
2、长期处于产业链底端
由于滁州市工业化水平较低,科学技术方面的人才较少,使大多数企业家采用“总部研发在南京,生产制造在滁州”的产业链合作机制,导致滁州市长期处于产业链底端,造成滁州市不断输送着廉价劳动力和土地,致使外商企业赚取大部分利润,而一些处于产业链低端的滁州企业只能赚取小部分利润。
3、物价水平上涨
随着滁州市融人南京都市圈的进程加快,滁州市的区位条件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省内其他城市及省外城市的企业及居民选择来滁州市投资建厂、购买房屋,导致滁州市消费需求增加,物价水平上涨,要素市场的提供者要求提高工资,然后形成工资-物价螺旋式通货膨胀。随着滁宁城际铁路的竣工,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滁购买房屋,就会激发滁州市民的购房热情,导致滁州市新房价格也在不断上涨。房地产市场价格逐渐上升,会增加滁州居民生活成本。
4、高端创新型人才相对缺乏
科技创新离不开高端人才的支撑,随着滁州市加速融入南京都市圈,滁州市与圈内其他城市之间的交通越来越便利,使滁州市部分高端创新型人才流失。高端创新型人才主要来源于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滁州市目前只有滁州学院,安徽科技学院,南京工程信息大学金牛湖校区三所本科大学,科研院所数量也不多,高端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有待完善。
五、南京都市圈背景下滁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1、注重地区联动,促进地区经济协同发展
在融入南京都市圈进程中,滁州市要坚持多元发展,多放协调,多方联动,既要注重市内各区县联动,又注重市外协调。积极出台相应政策支持滁州市北部区县融入南京都市圈,强化南部区县与南京江北新区的对接,使滁州市全面融入南京都市圈,构建滁州市经济新的增长极,推动滁州市各区县经济协同发展。
2、充分利用各种优势条件,加快滁宁同城化发展步伐
滁州市应该充分利用地域、交通等方面优势条件,加快滁宁同城化发展步伐,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滁州市更好融入南京都市圈,实现基础设施、产业链、转到要素市场、生态治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对接,为滁宁同城化发展开启新局面,从而促进滁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3、培育优势产业,形成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滁州市应当寻找自身的优势产业,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培养具有发展潜能的产业集群,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吸引更多南京都市圈内高水平台资来滁州建立制造业基地和研发中心,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提升滁州市在南京都市圈内产业转移承载力,形成支撑滁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
4、加快人才驱动发展,推动科技创新
滁州市人才培育能量尚有不足,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建设,特别是加强本土人才培育,充分发挥安徽科技学院、滁州学院等高校的作用。优化人才引进机制,强化科技人才招引,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滁创新创业。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滁州市需要积极参与南京都市圈科技合作,共建都市圈创新生态图谱,加强与南京都市圈内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
【参考文献】
[1]张守哲,滁州进一步融入南京都市圈的思考[D],安徽:滁州学院,2019.
[2]董晓峰,史育龙,都市圈理论发展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5(10):167-174.
[3]李悦,王建中,核心城市对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影响[J].天津经济,2011(4):24-25.
[4]汪桥,俞云.滁州融入南京都市圈的分析[J].市场周刊,2008.
[5]刘玮辰,南京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研究[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2015.
[6]潘立新,林玉标,李养兵,王岽.南京都市圈对滁州市城市发展影响研究 [J]. 宿州学院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