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态律动指的就是引导学生感受到音乐后,用姿势和动作作出身体反应,从而唤醒学生音乐学习本能,为训练学生多方面的音乐能力提供有利条件。相比于死板、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体态律动更加切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把体态律动运用到小学音乐课堂中,可以带动学生的音乐参与热情,激活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给音乐学习带来更多思考。
一、运用体态律动,表现音乐节奏
教师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在运用体态律动来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时,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音乐基础对音乐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和学习。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体态律动,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当前的学习需求以及学习特点,教师在班级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让学生在无形中产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从而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小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但是课堂注意力持续的时间比较短,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以及指导,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相关音乐知识时,要将抽象的知识内容具体化,这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为学生讲解“ta-a、ta、titi”时,教师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学生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印象,如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出这一节奏的名称,当学生读出节奏之后,再让学生用双手拍节奏,这样的节奏练习不仅可以使用整个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有趣,还有助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运用体态律动,体现音乐音调
为了使体态律动教学模式能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效果,教师要充分发挥体态律动的优势来为学生展现音乐中的音调。由于学生在以往学习的过程中自身理解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是有待提高的,所以在感受一些音乐音调时存在着诸多的偏差,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利用体态律动,让学生感受到音乐音调的变化,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内容的学习,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迅速进入课堂学习中,加深对音乐情境和思想情感的认知,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根据不同的空间体态律动,可分为移动性的律动和非移动性的律动。非移动性的体态律动包括晃动和拍手;移动性的体态律动,是在非移动体态律动上增添了跑跳等动作。无论是非移动性还是移动性的体态律动,都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并且也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存在于音乐作品背后的思想情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从这一出发点入手来进行日常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例如,在为学生讲解《水族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体态律动,感知音乐的变化以及背后所蕴含的音调,在欣赏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对这首乐曲进行层次性的划分,根据不同音律的变化让学生进行体态律动。如教师可以将一些旋律舒缓和缓慢的音乐划分成一个整体,让学生通过非移动性的体态律动来表现水草的缓慢生长,从而让学生能根据音乐节奏的变化来体会音乐中所描绘的情境。又如,对这首音乐来说,有一段旋律非常活泼轻松,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这一部分知识时,可以让学生运用轻快和自由的游动来展现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并且和水草嬉戏的情境。为了使学生可以更加积极地配合教师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视频中向学生展现这段视频,使学生能够在脑海中有一个大概的概念,之后再配合着音乐的变化来进行体态律动,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因此,在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运用体态律动进行教学时,要通过体态律动展现音乐中的音调,这样既方便学生的理解,也可以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变得更加轻松简单,符合新课程标准所提出来的新要求,让每个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改善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运用体态律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音乐欣赏是小学阶段音乐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将体态律动学习活动渗透到音乐欣赏课堂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动作变化,展示自身对音乐作品的直观感受,深化学生音乐欣赏认知理解,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提升学生音乐审美素养提供有力支持。音乐欣赏涵盖教学领域,教师可以从音乐作品的音调变化、音色特点、情感内涵等多个角度切入,启发学生从多个维度思考和鉴赏音乐作品,发展学生音乐欣赏综合能力。以高低音欣赏学习为例,教师可设定不同的体态律动表现方法来分别表示高音、中音、低音。遇到高音时,教师要求学生踮起脚尖,双手尽量向上伸展;遇到中音时,教师要求学生保持正常的直立姿态,双手平放在胸前;遇到低音时,教师要求学生身体微微前倾,双手自然垂放在身体两侧。教师选择的几种动作表现形式,分别与高音、中音、低音的音乐性和情感性相对应,既能针对性锻炼学生对不同音调的辨别和欣赏能力,还能让学生更好地沉浸到作品情感中。当然,体态律动需要学生在音乐的驱使下做出动作,教师设定的这些动作要求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和指导,如果学生有个性化的表现方式,教师也要给予认可和鼓励,满足学生音乐欣赏学习的个性需求。
四、结束语
总之,体态律动训练活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展现出独特的教学魅力和教学效果,教师提高体态律动的重视程度,将其与旋律展示、节奏表达、音乐欣赏等教学设计有机融合到一起,以期收到增强学生情感体验、训练学生节奏能力、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多元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董蓉蓉.论体态律动在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艺术评鉴,2020(15).
[2]蒋媛媛.体态律动应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策略[J].小学生(中旬刊),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