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守正是思想政治课建设的根本
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守正”是基础和根本。“守正”的意思是“走正路”,它有着丰富的内涵。从高校思想政治课建设的主要成果和高校思想政治课建设的主要经验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落实高校党委责任制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课建设,这已成为党的优良传统。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建设的发展历程来看,通过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高校思想政治课将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如果动摇和削弱党的领导,高校思想政治课就会受到严重干扰和挫折。认为加入党的领导是高校思想政治课建设的关键。高校党委只有认真履行治党治校的首要职责,才能确保高校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课程定位决定了课程思想政治建设在学校工作中的突出地位,决定了高校党委承担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主要责任。高校党委必须认清“培养谁、如何培养、为谁培养”的根本问题,压缩主体责任,搞好思想政治课。
高校党委是加强思想政治课建设的关键。高校全面落实党委第一责任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必须纳入思想政治课建设的各个方面。
(二)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政课建设的支持作用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大学思政课的建设结合起来,推动马克思主义人才的培养。在“98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大学思政课的建设提到了学科建设的高度。《05方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为加强大学思政课建设提供有力学科支持。2005年12月,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专业正式成立。之后,在有关加强党和国家的大学思政课建设的一系列文件中,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诞生和发展过程来看,它是由于大学思政课建设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支撑了大学思政课的发展。
(三)严格教师教育的精细化管理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课堂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核心。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更加丰富,方法更加便捷,但课堂教学的基本地位没有改变。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必须严格管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管理的效果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大学生要“真正理解”、“真正相信”和“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真学”,而“真学”是基础。只有高校思想政治课通过严格的教学管理,让大学生的心“静”下来,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参与教育活动,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困难,大班教学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课中的普遍现象。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增加了课堂管理的难度,也制约了教育互动的发展。如果管理放松,学生缺课率会显著增加,导致“无学”、“混合学习”、“浮动学习”等负面教学情境,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课堂教学管理不是教师个人的表现,也不是“死”课堂,而是通过有效的制度,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创新是思想政治课建设的生命力之源
现如今,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各个国家在意识形态上面变得越来越复杂多变,而作为第一课程,创新是这个课程这就要求我们要紧随时代发展潮流,在变中寻求自己的突破和发展,同时要不断思考和发展自己的教学模式,向着更高水平的发展,同时也要借鉴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教学模式,不断在思想和教学水平上面创新。
(一) 创新教学方法: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重点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和任务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然而,在当前高校的选课体系中,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课也采用了选课模式,并且存在专业的混合安排。即使是一个班级,也有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比如文学、历史、科技、体育、音乐等等。虽然选课制度有一些优势,比如能够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教师,但它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劣势更加明显。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来说,它不是兴趣爱好的课程,也不是专业技能的课程,而是铸就灵魂、培养灵魂的关键课程。这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结构的理解也存在一定差异。把它们放到课堂上,必然会导致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中“难以适应”的问题。容易“顾此失彼”,难以照顾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教育吸引力弱,教育效果低。同时,由于传统的认知偏见和功利心理,一些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认识不清。他们认为思想政治课不如专业课重要,因此无法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机。为了改变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刻板印象,使思想政治课从“虚拟”变为“真实”,提高教育效果,必须把思想政治课与专业结合起来,实施“思想政治专业”的重点教育改革。华中师范大学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坚持“因材施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遵循学生、教师和教学重心的三重逻辑,推进“思想政治+专业”重点教育改革,为不同专业学生量身定制思想政治课。
(二) 创新教育新模式:建设“学马列、读原著”正面思想政治课
思想政治中,辩论唯物主义是它的基础也是根本,同时也是促进对认识发展的不竭动力,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一般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是在课堂领导模式下对知识进行的更系统的教学,而实践教学则由教师精心设计,利用课堂内外的活动形式,让学生获得即时和直接的经验。实践教学由许多活动组成。教学理论是基础。由于马克思主义注重对实践的要求,所以对于高校而言,实践性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具体的社会现实和实践教学的准确定位。在实践教学中,通过一定形式的活动,不仅可以展示课堂上讲授的理论内容,使之具体生动,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学生,而且可以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具体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知识体系转化为价值信念。然而,由于学生人数多、组织难度大等客观原因,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呈现出泛化的趋势,包括党团活动、社区活动、“农业、农村和农民”专业实践和实践活动。这些活动虽然具有育人的功能,但与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应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与课程内容相一致,以提高道德建设的实效性,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人。
(三)新创建网络阵地:构建“智慧思政”学习平台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活动的主阵地,中国网民数量为9.89亿,网民人数最多,达到21.0%。如上所述,大学生是真正的“网络一代”和“网络原住民”。他们不仅习惯于在网上寻找必要的知识和信息,还喜欢在网上分享意见和表达意见。然而,虽然网络为学习带来了便利,但一些人清楚地意识到,网络上的信息资源质量是“局部的”,涉及西方价值观。如果我们不控制和引导这些信息,就会影响立德舒伦的实际效果。因此,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课建设的最大变数,对思想政治课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加强思想政治课建设,抢占网络思想政治形成阵地,形成网内外教育合作的力量。
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搭建“思想政治智慧”学习平台,创新思想政治课教育,实现课内外活动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一是实施“云课堂”平台的在线支持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四门必修课的教育资源和活动,如稿件、教学内容、视频、参考资料、课堂讨论、作业、考试和实践教学活动,已转移到云平台。它围绕着传统教学,形成了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课堂教学的互补教学形式。完成网络课堂教育的“立体”混合教育模式。二是打造“思想政治理论”微信公众号。学生创建自己的操作团队,使用丰富生动的图形,让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愉快地学习语言学。
(四) 创建新的备课模式:探索“异质课程与合作研究”集体备课
备课是教师的基本技能,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环节。集体备课是教师在个体备课的基础上,通过集体合作,优化备课内容,提高备课效果的重要途径。党和国家在一系列文件中明确了加强集体备课是思想政治课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纳入马克思主义师资队伍建设模式。我们之所以如此重视思想政治课集体备课,是因为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首先,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集体备课可以帮助思想政治教师提高政治觉悟,提高政治鉴别力,保持对主要善恶问题的政治警惕。二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活动非常统一。主要体现在形成统一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指导思想和建设模式上,这“四个统一”为思想政治课集体备课奠定了基础,确定了思想政治课更适合开展教育活动,通过集体备课提高教学效果。三是思想政治课内容更新快。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不仅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伦理学等学科,而且具有时代性。这对思想政治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专业性、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仅靠思想政治教师的“单打独斗”难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集体备课、集体智慧游戏、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不仅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也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发展。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课建设的关键在于守正和创新。创新不是回归零,而是一个转折点,它建立在守正发展的基础上。在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实践中,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和守正,我们才能充满活力。只有无条件地坚持创新,推进创新,才能更好的守正,更好地发挥其“主渠道”、“主阵地”、“重点课程”、“灵魂课程”的重要作用,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充足精神食量,为大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秦睿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论析[J].决策探索(中),2021(12):62-63.
[2]王淳.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创新实践——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23):249.
[3]李芳,陈道发,胡中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守正”与“创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11):69-73.
[4]佘远富,许思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守正”与“创新”[J].现代教育管理,2021(07):32-38.DOI:10.16697/j.1674-5485.2021.07.005.
[5]王学俭.论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的几个重点问题[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7(07):97-104.
[6]黄宁花.守正创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必然要求[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04):38-42.